|
答資政邵諫議見寄二首 / 作者:歐陽修 |
欲知歸計久遷延,三十篇詩二十年。
受寵不思身報效,乞骸惟冀上衰憐。
相如舊苦中痟渴,陶令猶能一醉眠。
材薄力殫難勉強,豈同高士愛林泉。
|
|
答資政邵諫議見寄二首解釋: 《答資政邵諫議見寄二首》是宋代歐陽修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自己長期拖延歸鄉之事的愧疚之情,以及對自己在朝廷中受寵卻未能為國家效力的自責之情。作者希望能夠得到上級的憐憫和理解。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欲知歸計久遷延,
三十篇詩二十年。
受寵不思身報效,
乞骸惟冀上衰憐。
相如舊苦中痟渴,
陶令猶能一醉眠。
材薄力殫難勉強,
豈同高士愛林泉。
詩詞的意境主要圍繞著作者對自己的無能和無奈感進行了描繪。作者通過自述自己三十年來寫了二十篇詩卻未能實現歸鄉的計劃,表達了自己對于自己行動的拖延和遲疑感到愧疚。作者在朝廷中受到寵愛,但卻沒有為國家做出實質性的貢獻,對此感到自責。作者希望能夠得到上級的憐憫和理解,希望上級能夠體諒他的無能和困境。
詩詞中提到了相如和陶令,他們都是古代文人,相如是漢代的文學家,陶令是唐代的文學家。通過提到他們,作者表達了自己的無奈和自責,認為自己與他們相比,才能和才華都顯得十分平庸。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的無奈和無力,認為自己的才華有限,無法與那些高士一樣,對山水林泉有著深厚的情感和熱愛。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自述自己的無能和無奈,表達了作者對自己行動的拖延和遲疑感到愧疚,對自己在朝廷中未能為國家做出實質性貢獻的自責,以及對上級的憐憫和理解的期望。同時,通過提到相如和陶令,表達了作者對自己才華的自卑和對高士的羨慕之情。整首詩詞情感真摯,意境深遠,展現了作者內心的矛盾和無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