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产欧产美韩系列麻豆,最全的欧美大片,日本hiphop大师yokoi,巜人妻私密按摩师3


查辭海

 部首檢索 拼音檢索 近義詞 反義詞 語造 辭海百科
吳潛詩詞作品集:
海棠春·已未清明對海棠有賦 卜算子 水調歌頭·焦山 鵲橋仙 南柯子 滿江紅·送李御帶珙 賀新郎 賀新郎 如夢令 滿江紅·豫章滕王閣 滿江紅·金陵烏衣園 滿江紅·齊山繡春臺 青玉案 江城子·示表侄劉國華 長相思 九華山天臺峰新晴曉望 如夢令 秋夜雨(客有道秋夜雨古詞,因用其韻,而不知角之為閣也·并付一笑) 鵲橋仙 滿江紅(梅) 柳梢青(己未元夕) 沁園春(丙辰十月十日) 望江南 如夢令 沁園春(多景樓) 南鄉子 滿江紅(上已后日即事) 滿江紅(戊午九月七日,碧沚和制幾韻) 水調歌頭(夜來月佳甚,呈景回、自昭二兄·戊午八月十八日) 暗香(再和) 沁園春(己未翠山勸農) 水調歌頭(題煙雨樓) 柳梢青 卜算子 聲聲慢(和吳夢窗賦梅) 水調歌頭 虞美人(和劉制幾舟中送臨簿韻) 朝中措(三用韻) 海棠春(三用韻) 念奴嬌(三和) 永遇樂(再和) 暗香 疏影 暗香 虞美人 浪淘沙 望江南 望江南 如夢令 如夢令 如夢令 如夢令 蝶戀花(吳中趙園) 長相思 長相思 青玉案(和劉長翁右司韻) 喜遷鶯 祝英臺近(和辛稼軒“寶釵分”韻) 漢宮春(吳中齊云樓) 二郎神 滿庭芳(春感) 賀新郎(寄趙南仲端明) 滿江紅(京口鳳凰池和蘆川“春水連天”韻·池,蘇魏公舊游也·) 滿江紅(姑蘇靈巖寺涵空閣) 滿江紅(九日效行) 賀新郎(和惠檢閱惜別) 水調歌頭(奉別諸同官) 水調歌頭(開慶己未秋社維舟逸老堂口占) 謁金門 謁金門(和韻賦茶) 謁金門(老香堂和韻) 浣溪沙(和桃源韻) 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和梅翁韻預賦山中樂,己未中秋中_書于老香堂) 水調歌頭(己未中秋無月) 訴衷情(和韻) 南鄉子(答和惠計院) 糖多令(答和梅府教) 秋夜雨(依韻戲賦傀儡) 行香子 南鄉子(和韻,己未八月十日郊行) 桂枝香 西河(和舊韻) 生查子 生查子(己示八月二日四明窗和韻) 秋夜雨 秋夜雨 秋夜雨(己未八月二日新桃源和韻) 秋夜雨(再和) 秋夜雨(和韻劉制幾立秋夜觀月,喜雨) 鵲橋仙(己未七夕) 賀新郎(玩月) 浪淘沙(戊午中秋和劉自昭) 賀圣朝(己未三月六日) 柳梢青(戊午十二月十五日安晚園和劉自昭) 漁家傲(再用前韻) 漁家傲(和劉制幾) 清平樂(和劉制幾) 點絳唇(己未三月末浣木香亭賦) 青玉案(己未三月六日四明窗會客) 醉桃源 小重山(己未六月十四日老香堂前月臺玩月) 洞仙歌(三用韻) 洞仙歌 秋霽(己未六月九日雨后賦) 朝中措(老香堂和劉自昭韻) 朝中措(五用韻戲呈) 朝中措(四用韻) 朝中措(再用韻) 朝中措(和自昭韻) 蝶戀花(和處靜木香) 霜天曉角(再和) 霜天曉角(己未五月九日,老香堂送監簿侄歸,和自昭韻) 霜天曉角(戊午十二月望安晚園賦梅上銀燭) 霜天曉角 霜天曉角(和趙教授韻) 霜天曉角 霜天曉角(和劉架閣自昭韻) 霜天曉角 霜天曉角(和葉檢閱仁叔韻) 海棠春(再用韻) 浣溪沙(再賦) 浣溪沙(己未三月二十五日賞荼_) 浣溪沙(四用韻) 浣溪沙(三用韻) 浣溪沙(再用韻) 浣溪沙(和謙山) 浣溪沙(己未元夕) 謁金門(和自昭木香) 謁金門(和劉制幾) 謁金門(和趙參謀) 謁金門(枕上聞鵑賦) 感皇恩(和廣德知軍韻) 八聲甘州(賡葉編修俾壽之詞) 念奴嬌(戲和仲殊已未四月二十七日) 念奴嬌(四和) 念奴嬌(再和) 念奴嬌(詠白蓮用寶月韻) 滿江紅(和劉右司長翁俾壽之詞) 滿江紅(己未賡李制參直翁俾壽之詞) 滿江紅(己未四月九日會四明窗) 滿江紅(戊午八月十二日賦后圃早梅) 滿江紅(再用韻懷安晚) 滿江紅(鄭園看梅) 滿江紅(戊午八月二十七日進思堂賞第二木稚) 滿江紅(戊午秋半,偕胡景回,劉自昭二兄小飲待月) 滿江紅 滿江紅 滿江紅(二園花卉僅有海棠未謝,五用韻) 滿江紅(碧_·月湖,四用韻) 滿江紅(戊午二月二十四日會碧_·,三用韻) 滿江紅(再和) 滿江紅(戊午二月十七日四明窗賦) 傳言玉女(己未元夕) 二郎神(再和) 二郎神(己未自壽) 水調歌頭(喜晴賦) 水調歌頭(再用前韻) 水調歌頭(戊午九月,偕同官延慶閣過碧沚) 水調歌頭(小憩袁氏園用前韻) 水調歌頭(出郊玩水) 隔浦蓮(會老香堂,和美成) 隔浦蓮(和葉編修士則韻) 永遇樂(三和) 永遇樂(己未元夕) 水龍吟(戊午元夕) 疏影 暗香(用韻賦雪) 疏影 疏影 賀新郎(和劉自昭俾壽之詞) 賀新郎(因夢中和石林賀新郎,并戲和東坡乳燕飛華屋) 賀新郎(和趙丞相見壽) 賀新郎(三和) 賀新郎(再和) 賀新郎(和翁處靜桃源洞韻) 賀新郎(丁巳歲壽叔氏) 晝錦堂(己未元夕) 寶鼎現(和韻已未元夕) 沁園春(戊午自壽) 滿江紅(雨花臺用前韻) 滿江紅(烏衣園) 水調歌頭(聞子規) 水調歌頭 賀新郎 瑞鶴仙 滿江紅 二郎神 武陵春 生查子 南鄉子 昭君怨 小重山 浪淘沙(和吳夢窗席上贈別) 望江南 望江南 望江南 望江南 望江南 望江南 望江南 望江南 望江南 望江南 望江南 如夢令 如夢令 如夢令 天仙子(舟行阻風) 蝶戀花 點絳唇 霜天曉角 訴衷情 阮郎歸 柳梢青 憶秦娥 海棠春(郊行) 更漏子 謁金門 謁金門 謁金門(_·上秀邸溪亭) 糖多令(湖口道中) 踏莎行 鷓鴣天(和古樂府韻送游景仁將漕夔門) 青玉案 千秋歲 摸魚兒 祝英臺近 祝英臺近(和吳叔永文昌韻) 解連環 八聲甘州(壽吳叔永文昌、季永侍郎) 八聲甘州(和魏鶴山韻) 酹江月(暇日登新樓,望揚州于云煙緲之間,寄趙南仲端明) 酹江月(梅) 酹江月(瓜洲會趙南仲端明) 滿庭芳(西湖) 賀新郎(春感) 賀新郎(用趙用父左司韻送鄭宗丞) 賀新郎(寓言) 賀新郎(吳中韓氏滄浪亭和吳夢窗韻) 賀新郎(送吳季永侍郎) 沁園春(江西道中) 水調歌頭(江淮一覽) 水調歌頭(送叔永文昌) 水調歌頭(送趙文仲龍學) 水調歌頭(_·川溪亭) 哨遍(括蘭亭記) 滿江紅(劉表翁右司席上) 滿江紅(和吳季永侍郎見寄) 滿江紅(禾興月波樓和友人韻) 滿江紅(送吳叔永尚書) 滿江紅 滿江紅(寄趙文仲、南仲領淮東帥憲) 滿江紅(和呂居仁侍郎東里先生韻) 滿江紅(送陳方伯上襄州幕府) 送率翁歸狼山 送何錫汝 睡起行北園 山樓枕上 山偈寄無聲老師 三用喜雨韻三首 三用喜雨韻三首 三用喜雨韻三首 錢塘江三首 錢塘江三首 錢塘江三首 陪陳立道中書泛湖二首 陪陳立道中書泛湖二首 龍溪道中 六用喜雨韻三首 六用喜雨韻三首 六用喜雨韻三首 六用喜雪韻二首 六用喜雪韻二首 郡城晚望 和袁尚書韻 登鎮海樓 傳言玉女 閱城壁 謝世頌三首 謝世頌三首 謝世頌三首 曉兒輩 桐川道中 通州道中 宿省 送曾阿宜往戍 送林明府 示慧開禪師頌二首 示慧開禪師頌二首 秋思一首寄方君遇 寧川道中 梅花小吟 陸宣公祠 口占酬翁處靜 代為大川重說偈言 舟檥娥祠敬留二絕 舟檥娥祠敬留二絕 行小圃偶成唐律呈直翁自昭叔夏 鄉舉鹿鳴勸駕 喜雨預卜淮寇之遁口占小詩呈同官 喜雨三首 喜雨三首 喜雨三首 喜雨歌 喜雨二首 喜雨二首 喜雪二首 喜雪二首 吳波亭二首 吳波亭二首 同前 天寧長老新齋堂請轉語 題暗香疏影詞后用潘德久贈姜白石韻 太平仙游山神祠 歲晏無聊收叔氏訊 送魏時中胡才卿還城 僧若珪求短偈 秋風嘆四首 秋風嘆四首 秋風嘆四首 秋風嘆四首 平山堂 邳州 窺窗 君異鄭兄出示舊詩蓋紹定初所信筆也挽仰三十 久雨喜晴檢閱計院紀以舂容之篇敬用韻為謝 景回兄和篇甚佳信筆再用韻 餞鄭宗丞 和章子美閱武見貽 和翁處靜賦木香 古風一首送常明仲還里社 賡劉自昭出郊佳什 泛湖次韻 走馬燈賡張樞副韻 中秋無月和曾儀吉制干 占春亭即事三首 占春亭即事三首 占春亭即事三首 再用前韻二首 再用前韻二首 再用前韻二首 再用前韻二首 再用出郊韻三首 再用出郊韻三首 再和趙知錄韻三首 再和趙知錄韻三首 再和趙知錄韻三首 再出郊韻三首 又山偈就寄善知識 謝世詩二首 謝世詩二首 喜雨和趙右司 吳蕭山知縣 聽琴客周信民彈秋泉二首 聽琴客周信民彈秋泉二首 宋山掃墓書所見 四用喜雨韻三首 四用喜雨韻三首 四用喜雨韻三首 劭農翠山賦唐律二首 劭農翠山賦唐律二首 三用喜雪韻呈同官諸丈不敢輟禁物之令也二首 三用喜雪韻呈同官諸丈不敢輟禁物之令也二首 七八用喜雪韻四首 七八用喜雪韻四首 七八用喜雪韻四首 七八用喜雪韻四首 明仲小侄歸江浙餞之西渡有感二首 明仲小侄歸江浙餞之西渡有感二首 寄樗寮張寺丞 和趙知錄韻三首 和趙知錄韻三首 和趙知錄韻三首 和人賦琴高魚 和惠檢閱送胡計院韻 古劍 對黃花 昨日連晝夜之雨尤可喜再用前韻 諸路發解勸駕 再用喜雨韻三首 再用喜雨韻三首 再用喜雨韻三首 再賦喜雪二首 再賦喜雪二首 游白紵山 因藏主持此稽首諸山如有小小寺院保明出世 謝世詩 送十二知軍領郡澄江二首 送十二知軍領郡澄江二首 十用喜雨韻三首 十用喜雨韻三首 十用喜雨韻三首 十一二用喜雪韻四首 十一二用喜雪韻四首 十一二用喜雪韻四首 劭農三首 三用出郊韻三首 三用出郊韻三首 三用出郊韻三首 七用喜雨韻三首 七用喜雨韻三首 七用喜雨韻三首 九用喜雨韻三首 九用喜雨韻三首 九用喜雨韻三首 九十用喜雪韻四首 九十用喜雪韻四首 九十用喜雪韻四首 九十用喜雪韻四首 餞趙物斛三首 餞趙物斛三首 餞趙物斛三首 寄丁丞相 和景回胡計院數字韻就送其行 和丁丞相 賦惠計院允堂 春日雜詠 朝謁歸省文書 真如勸農二首 真如勸農二首 再用前韻各賦三解 再用前韻各賦三解 再用前韻各賦三解 再用前韻各賦三解 再用前韻各賦三解 再用前韻各賦三解 謝惠計院分餉新茶 小至三詩呈景回制干并簡同官 小至三詩呈景回制干并簡同官 小至三詩呈景回制干并簡同官 喜雨和史司直二首 喜雨和史司直二首 喜雨二解 喜雨二解 喜雪用禁物體二首 喜雪用禁物體二首 五用出郊韻三首 五用出郊韻三首 五用出郊韻三首 四用出郊韻三首 四用出郊韻三首 四用出郊韻三首 和謝惠計院二首 和謝惠計院二首 分定 出郊偶賦 自嘆 五用喜雨韻三首 五用喜雨韻三首 五用喜雨韻三首 聞同官會碧沚用出郊韻三首 聞同官會碧沚用出郊韻三首 聞同官會碧沚用出郊韻三首 題舒蓼瞻嘯圃獨吟圖二首 題舒蓼瞻嘯圃獨吟圖二首 四五用喜雪韻四首 四五用喜雪韻四首 四五用喜雪韻四首 四五用喜雪韻四首 高橋舟中二首 高橋舟中二首 愛山臺 晝錦堂 再用出郊韻似延慶老三首 再用出郊韻似延慶老三首 再用出郊韻似延慶老三首 水云鄉和制機劉自昭韻三首 水云鄉和制機劉自昭韻三首 水云鄉和制機劉自昭韻三首 出郊用劭農韻三首 出郊用劭農韻三首 出郊用劭農韻三首 八用喜雨韻三首 八用喜雨韻三首 八用喜雨韻三首 登延慶佛閣用出郊韻三首 登延慶佛閣用出郊韻三首 登延慶佛閣用出郊韻三首 和史司直韻五首 和史司直韻五首 和史司直韻五首 和史司直韻五首 和史司直韻五首 幽居 和劉右司見寄六絕一律 和劉右司見寄六絕一律 和劉右司見寄六絕一律 和劉右司見寄六絕一律 和劉右司見寄六絕一律 和劉右司見寄六絕一律 和劉右司見寄六絕一律 西河 苦雨吟十首呈同官諸丈 苦雨吟十首呈同官諸丈 苦雨吟十首呈同官諸丈 苦雨吟十首呈同官諸丈 苦雨吟十首呈同官諸丈 苦雨吟十首呈同官諸丈 苦雨吟十首呈同官諸丈 苦雨吟十首呈同官諸丈 苦雨吟十首呈同官諸丈 出郊再用韻賦三解 出郊再用韻賦三解 出郊再用韻賦三解 出郊再用韻賦三解 出郊再用韻賦三解 出郊再用韻賦三解 出郊再用韻賦三解 出郊再用韻賦三解 出郊再用韻賦三解 偶題 糖多令/唐多令 即事 賀圣朝 暗香 暗香 桂枝香 寶鼎現 漢宮春 秋夜雨 長相思 長相思 行香子 江城子 卜算子 霜天曉角 霜天曉角 霜天曉角 霜天曉角 霜天曉角 霜天曉角 霜天曉角 霜天曉角 霜天曉角 霜天曉角 謁金門 謁金門 謁金門 謁金門 望江南/憶江南 如夢令 訴衷情 南鄉子 南鄉子 賀新郎 賀新郎 沁園春 虞美人 朝中措 朝中措 朝中措 朝中措 漁家傲 清平樂 滿江紅 滿江紅 滿江紅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
最新收錄:

暫未開通

吳潛
吳潛簡介

全 名 吳潛

吳潛吳潛簡介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吳潛吳潛的三沙書院


  吳潛出生在名宦之家,其曾祖、祖父、伯父、父親均是當朝名儒。父親吳柔勝乃程、朱理學的飽學之仕,治學極為嚴謹,為南宋理學的復興和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吳潛少小天資聰慧,讀書過目不忘,作文急促而就,加之書香門第的耳濡目染,從小受到了良好的熏陶。

  慶元(今浙江寧波市)是南宋重要的軍事重地,吳潛在此擔任較長時間的知府兼沿海制置使,他在鞏固邊防、發展經濟的同時,尤其重視平民教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作時亭及諸生祠,先后有幾千子弟入學,并給于窮苦的學童以食宿的周給。一時家詠人習,學風蔚然。社會風氣也得以大大淳化,“昔日蕩無紀綱,而今粗知理法”。

  又主篡修編了《四明續志》十二卷,這部珍貴的志書,現已成為了解宋、元時期邊防、邊貿、教育的重要歷史文獻資料。吳潛在慶元為政時期,邊防鞏固、經濟繁榮、政治清明、教育發展,離任時,百姓匍伏挽留,熱淚相送。

  循州(今廣東省河源市)東山寺不僅是善男信女頂禮膜拜之地,也是尊師重教之地。吳潛罷官貶謫循州期間(南宋景定三年,公元1261年),在東山寺創設了“三沙書院”,又名“東山書院”,常偕士大夫、文人墨客在此講授道經,并收取了過百余名學生,他以飽滿的熱情,向循州學人傳播先進的中原文化和南宋理學,開啟了潮汕地區啟蒙教育的先河。

  吳潛幾度在地方任職,對平民教育傾注了巨大的熱情,為推動程、朱理學的發展和傳播先進的中原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吳潛詩詞及在南宋詞壇上的地位詞者詩余也。兩宋時期是中國詞發展的顛峰時代,大家蜂起,佳作迭出,吳潛就是這群星閃耀中的一顆。他的詞風激昂凄勁,慷慨悲愴,題材廣泛,主要是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也常吐露個人理想受壓抑的悲憤,與稼軒(辛棄疾)詞媲美。吳潛與同時代的文人騷客多有詩詞唱和往來,著名詞人吳文英即出其門下,任其幕僚。吳潛存世詞作共計268首,《全宋詞》收有其詞256首,在南宋詞壇占有重要地位,是南宋著名的實力詞人,為南宋一大家。

  明人梅鼎祚將吳潛著作整理成《履齋詩馀》、《許國公奏稿》等傳世。

  吳潛多篇詩詞描寫了家鄉的美麗風光、山村生活的怡然自得以及小住家鄉時不爭而閑適的愉快心情。如吳潛在50歲時回憶家鄉皖南和兒時生活寫下的14首《望江南》詞,每首均以“家山好”開頭,情真意切,熱愛家鄉的赤子之心躍然紙上。


吳潛吳潛的之死


  去年秋,今年秋,湖上人家樂復憂,西湖依舊流。

  吳循州,賈循州,十五年前一轉頭,人生放下休。

  這首南宋無名氏所作的《長相思》,里面提及的吳、賈兩個“循州”,正是南宋理宗時的狀元丞相吳潛與惡貫滿盈的大奸臣、蟋蟀宰相賈似道。這一忠一奸,他們相隔15年,先后被貶循州(今廣東龍川)。

  景定二年(1261年),奸臣賈似道羅織罪名,吳潛被罷相,年近70歲流放到循州。吳潛看到循州城常受東龍江(即東江上游)洪水威脅,東山寺北面和西邊的大片農田亦十年九澇,便發動邑人,修建了大路田防洪大堤。吳潛致力為百姓造福,“政績斐然”,“百姓勒碑紀念”。

  賈似道懼怕吳潛會東山再起,指派武臣劉宗申到循州當知州,暗中陷害吳潛。景定三年(1262年),吳潛在循州暴卒。有人認為是被劉宗申毒死的。吳潛早有預知,對人說:“吾將逝也,夜必雷風大作”,是夜,果然電閃雷鳴、風雨交加。吳潛撰遺表,作詩頌,端坐而逝。他在臨終前寫有《謝世詩》、《謝世頌》各三首。循州百姓聞此噩耗,無不失聲痛哭。

  賈似道被貶循州,沿途百姓認為,他經過當地,將帶來晦氣,于是紛紛張貼檄文驅逐,賈狼狽不堪。當時負責押送賈似道的官員鄭虎臣.他們走到一所古寺中歇息時,墻壁上有吳潛貶循州過此地時的題字。鄭虎臣大聲責問:“賈團練,吳丞相何以到此?”賈似道羞愧難言。9月,賈似道到達福建漳州城南的木棉庵。鄭虎臣多次催他自盡,賈似道貪戀余生,不肯尋死。鄭虎臣說:“我為天下殺你,雖死何憾!”便將賈似道錘殺。

  吳潛之死朝野震驚,時人寫下了不少哀悼、紀念他的詩文。南宋后期,曾有兩個文韜武略“狀元宰相”,一個是吳潛,另一個是文天祥,這兩個“狀元宰相”都是南宋股肱之臣,雖然后來都遭遇不幸,卻萬世流芳,為后人景仰,時人將他們的才華和道德比做北宋時期的名相司馬光和寇準。

  1261年,年近70的吳潛被罷相,流放到循州,仍竭力為百姓造福,受到百姓愛戴,“百姓勒碑紀念,將吳潛曾寓居的仙塔下的古寺,改名為“正相寺”,塔亦因名“正相塔”。1989年,廣東省政府將“正相塔”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休寧縣“狀元博物館”落成對公眾開放。休寧縣高調亮出這張具有濃郁文化特色的名片,一時聲譽鵲起。我市“狀元宰相”——吳潛,排在了該縣十九名文武狀元之首。

  2008年3月8日,紀念宋狀元宰相吳潛誕辰811周年特刊的定稿會在泉州召開。會議參觀了泉州市重點文物保單位——吳氏宗祠。宗祠正廳為《狀元宰相》匾額,系為南宋狀元宰相吳潛所題。

  此外,宣城的“狀元路”“狀元橋”,浙江德清的“狀元故里”、江蘇溧水、高淳的“吳門三賢”,都因留下狀元宰相吳潛的印跡,而成為當地寶貴的文化資源。


吳潛吳潛的墓地


  出南安東田鎮沿南(安)同(安)公路車行5公里,順山路行至湖尾山坡谷,映入眼簾的是南宋狀元宰相吳潛墓。湖尾山從南安最高峰芹山之脈逶迤而來,吳潛墓坐落在半山坡。一路草木蒼翠,新綠撲眼;山澗流泉淙淙,山風送來陣陣花香。墓丘坐北向南,遠望巍巍芹山高入天穹,環視四周,青松翠竹,如黛如染。墓前面對仙洞山,坡下田園阡陌盡收眼底,顯得視野開闊。如此風水寶地,安息著一代名相,至今已經有700年滄桑風雨了。


吳潛吳潛的民族英雄


  宋朝時期,來自倭、高麗的海盜就已對我邊防構成了嚴重威脅,沿江制置吳潛成為中華民族最早抗擊倭寇的民族英雄。

  寶祐年間,吳潛任沿江制置時,訂立了“義船法”。他命令三郡所屬各縣,分別選出各鄉里有財力的人,要求他們聯合起來,如“一郡歲調三舟,而有舟者五六十家,則眾辦六舟,半以應命,半以自食其力,有余貲,俾蓄以備來歲用。凡丈尺有則,印烙有文,調用有時,著為成式,其船專留江滸,不時輪番下海巡視。船戶各欲保護鄉井,競出大舟以聽調撥。旦日于三江合兵,民船閱之,環海肅然”。

  又設永平寨于夜飛山,統以偏校,餉以生券,給以軍艦,使漁戶有籍而行旅無虞。設向頭寨,外防倭、麗(高麗),內蔽京師。又立烽燧,分為三路,皆發軔于招寶山,一達大洋壁下山,一達向頭寨,一達本府看教亭。從亭密傳一牌,竟達轅帳。而沿江沿海,號火疾馳,觀者悚惕。

  并創設定海水軍的港口招寶山自至壁下山的——“海上十二鋪”。這綿延百余里的“海上十二鋪”,構成了一個海上長城,對來自倭、麗(高麗)的威脅起到了有效的震懾作用。

  面對這樣的“軍民聯防”,明朝馮夢龍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海上如此聯絡布置,使鯨波蛟穴之地,如在幾席,呼吸相通,何寇之敢乘?”


吳潛吳潛的水利專家


  它山堰位于寧波市鄞江,是中國古代聞名于世的四大水利工程之一,1989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今仍發揮其阻咸、蓄淡、泄洪、引灌的水利功能。吳潛擔任浙東制置使時修洪水灣塘三壩,外泄江潮,內增官池蓄水,為阻隔江河之巨防,成為它山堰的重要配套工程。另修“吳公塘”、大西壩、北郭碶、澄浪堰等水利工程。這些13世紀的水利工程,歷經800年風雨,有的至今還在發揮作用,惠澤萬民,造福后人。

  1259年的秋天淫雨綿綿,河水在秋雨中不斷上漲,當地人稱為“秋潦”。秋天的潦水使制置使吳潛坐立不安了。按規定,由他直接控制各地水閘的開啟和閉合。提前放閘就會浪費水資源,而延遲泄放又可能造成水災。他在等待四鄉的地保把水情報上來,然后命令決定何時放水。四鄉的地保,有些遠在數十公里之外,早上徒步出發,要到傍晚才能到達州城。于是,他雇了一條小船搖到城外視察水情。他回城的時候,制置使忽然靈機一動:城外的河流與城內的河流不是溝通的嗎?那么城外和城內的水面應該在同一平面上,在這子城邊上,就能察看平原的水位。聰明的制置使揀了塊石頭,在上面刻上一條水位警戒線,作為開閘放水的標準線;然后推算了關閘閉水的標準線。并在兩線之間畫了一條虛線,以示正常水位。從此,在寧波城內平橋下設水則,以測算出各處水情,寧波的水閘就不必再等四鄉的地保,首席官員一看警戒線,就可下令開合水閘。這三條線,是中國水利科技史上的重要發明,誕生了中國最早的水文觀測站。

  吳潛還于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重建寧波鄞西高橋,形成至今的規模。高橋入選1998年的《寧波十大名橋》。高橋在建筑史、軍事史、交通史、民俗史上都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現已作為浙東歷史文化的重要名勝古跡,受到世世代代的保護。


吳潛吳潛的貢獻


  吳潛是南宋詞壇的重要詞人。詞風激昂凄勁,題材廣泛,主要是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也常吐露個人理想受壓抑的悲憤。"報國無門空自怨,濟時有策從誰吐?"(〔滿江紅〕《送李御帶珙》)是他壯志未酬的自我寫照。吳潛也能詩,多為紀游、即事之作,有的也抒發"丈夫勛業在安邊"(《送曾阿宜往戍》的抗敵抱負。詩較平衍,佳作不多。嘉慶《寧國府志》卷二十《藝文志·書目》載,吳潛著有《履齋詩馀》、《論語士說》、《許國公奏稿》、《鴉涂集》。現存明末梅鼎祚編校《履齋先生遺集》,4卷,輯詩1卷,詞1卷,雜文 2卷。《□村叢書》有《履齋先生詩余》1卷,續集1卷,別集2卷,收詞250余首。


吳潛吳潛的生平


  橫亙皖浙邊境的天目山有一千秋雄關, 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上演過一幕幕金戈鐵馬的故事。關下地名曰云梯,唐朝詩人羅隱有“回望千秋嶺上云”之譽,其“山若城廓之狀,風土有生化之機”,這就是一代名相吳潛的故里。

  吳潛1195年誕辰。嘉定十年(1217年),二十三歲的吳潛參加科舉考試,高中進士第一,成為寧國1300年科舉考試中唯一的狀元。吳潛初授承事郎、簽鎮東軍節度,后逐步升遷,歷任太府卿表權沿江制置、知建康府、江東安撫留守、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權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工部尚書,以吏部尚書兼知臨安府。淳祐十一年(1251年),入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開慶元年(1259年)拜左丞相兼樞密使。

  吳潛為人正直不阿,無論是在地方任職,還是權掌六部,他都以正直無私、憂國憂民、忠義愛國聞名。時值南宋末年,蒙古大軍不斷南侵,吳潛于民族危亡之際出任宰相,頗想力挽狂瀾,救國家于不墜。他曾對宋理宗趙昀驚呼:“國家之不能無敝,猶人之不能無病。今日之病,不但倉、扁望之而驚,庸醫亦望而驚矣!”又曾上書議政:“邊事當鑒前撤以圖新功,楮弊當權新制以解后憂”。在上丞相史彌遠論政事中,提出:“一格君心,二節奉給,三振恤都民,四用老成廉潔之人.五用良將以御外患,六革吏弊以新治道。”對蒙古,吳潛主張和、守、戰三者結合:“以和為形,以守為實,以戰為應。”但是,由于南宋王朝的腐敗,吳潛的雄圖大略成空。景定三年(1262年),他因反對立趙禥(即宋度宗)為太子。惹怒了宋理宗,被革去丞相之職,貶黜廣東潮州,任循州(今廣東龍川)安置。不久,吳潛即憂憤去世。后來趙宋王朝為吳潛恢復榮譽,追贈少師。

  傳說吳潛去世前自知死日,曾對人說:“我將逝,夜必雷風大作。”他臨死前,果然風雷大作,四鼓開霽,吳潛撰作遺表,作詩頌,端坐而逝。百姓聞之,無不嗟嘆悲慟。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禍國殃民賈似道被貶官抄家,由縣尉鄭虎臣押解循州安置。途經福建一古寺,鄭虎臣見壁上有吳潛南行所題字,不禁忿忿不平地問賈似道:“吳丞相何以至于此。”賈似道臉露愧色,不敢回答。至漳州時,因知府趙介如為賈似道門客,竟設宴為賈洗塵。鄭虎臣暗自思忖:潮汕賈氏門徒甚多,一旦入粵境,殺賈難以得手。出漳州城時,遂果斷將賈處死于木棉庵內。趙介如聞之,便前往哭祭道:“嗚呼,履齋死循,死于宗申;先生死閩,死于虎臣。”只此四句,道出二相的死因。一忠一奸,天理報應,昭然若揭。趙宋王朝后來為吳潛恢復榮譽,追贈少師。因此,在《義門吳氏譜》中,吳潛便有“公賢相狀元左右丞吏兵工三部尚書樞密使封金陵郡開國公加封崇國相國慶國改封許國公贈少師”的冗長頭銜。

  為旌表吳潛及族人,吳潛故里云梯建有“三賢祠”,寧國縣城敕建有“狀元坊”(已廢)。

  開慶元年,理宗封誥曰:吳潛“天資忠亮,問學淵深。負經綸致遠之才,抱博古通今之蘊。指陳讜論既有保安社稷之謀,措置時宜尤著瀝膽洗心之策”。

  《義門吳氏譜》中稱吳潛為:“宋賢相狀元左右丞吏兵工三部尚書樞密使封金陵郡侯金陵郡開國公加崇國相國慶祝國改封許國公贈少師。”

   宋朝



查辭海 chacihai.com baike-map 浙ICP備19001761號-4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河市| 冕宁县| 平乐县| 南川市| 光泽县| 禹州市| 宁强县| 新宁县| 太保市| 南平市| 山阴县| 吴堡县| 逊克县| 聂荣县| 齐齐哈尔市| 大安市| 额敏县| 忻州市| 平度市| 郁南县| 嘉禾县| 宁津县| 德格县| 电白县| 旺苍县| 丰台区| 滨州市| 黄冈市| 唐海县| 葵青区| 莱阳市| 慈利县| 隆回县| 拉孜县| 峡江县| 安国市| 长海县| 勃利县| 黄梅县| 石狮市| 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