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雨二解 / 作者:吳潛 |
須知造化自心生,風雨云雷特踐形。
人在兩閒元有事,天於萬類豈無情。
焦枯蒙潤物蘇醒,昏悶得涼身泰平。
昨夜桃笙時便背,定應收捲向金莖。
|
|
喜雨二解解釋: 《喜雨二解》是宋代吳潛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喜雨二解
須知造化自心生,
風雨云雷特踐形。
人在兩閒元有事,
天於萬類豈無情。
焦枯蒙潤物蘇醒,
昏悶得涼身泰平。
昨夜桃笙時便背,
定應收捲向金莖。
中文譯文:
應該明白,萬物的生成源自內心的造化,
風雨、云雷都是自然界特有的表現形式。
人們的生活有起有落,但天地間的萬物怎會沒有感情。
焦枯的物體得到滋潤而蘇醒,
昏暗的氣氛變得涼爽宜人,身心安寧。
昨夜桃花的歡樂聲已逐漸遠去,
定會卷入金色的莖干之中。
詩意和賞析:
《喜雨二解》描繪了自然界中的雨水對大地和人們生活的影響。詩詞開篇以“造化自心生”一句,表達了萬物生成的根源是來自人心的造化。接著,通過風雨、云雷等自然現象的特殊形式,揭示了自然界的獨特之處。詩人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寫,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展現了人與天地萬物的相互感應和依存關系。
詩中描繪了焦枯的物體得到滋潤而蘇醒的景象,暗示著困境中的人們在雨水的滋潤下,煥發生機,重新振作。而昏悶的氣氛得到涼爽的雨水洗滌后,身心得到寧靜與平和。這種意象的轉變,也可以理解為人們在困境中通過與自然的互動和調適,找到生活的平衡和安寧。
最后兩句描述了昨夜桃花的歡樂聲逐漸遠去,意味著美好時光的消逝。同時,通過“收卷向金莖”的表達,暗示了美好的事物也有結束的時刻,如同桃花的凋謝,生命的循環不息。
《喜雨二解》以自然景觀為背景,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為主線,通過對自然現象的描寫和人類情感的抒發,傳遞出生命的循環和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系。這首詩詞通過簡潔的語言和意象的轉換,表達了對自然的敬畏和對人生的思考,給人以深思和啟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