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产欧产美韩系列麻豆,最全的欧美大片,日本hiphop大师yokoi,巜人妻私密按摩师3


查辭海

 部首檢索 拼音檢索 近義詞 反義詞 語造 辭海百科
賀鑄詩詞作品集:
青玉案 六州歌頭 半死桐 芳心苦 行路難 浪淘沙 將進酒 子夜歌 小重山 釣船歸 眼兒媚 綠羅裙 思越人 石州引 杵聲齊 南歌子 小重山 西江月 天香 菩薩蠻 薄幸 木蘭花 鳳求凰 晚云高 減字浣溪沙 夢江南 愁風月 鷓鴣天 醉中真(減字浣溪沙七首) 生查子 江城子 臺城游(水調歌頭) 陽羨歌 鶴沖天 望書歸(同前) 望湘人(春思) 望長安 蝶戀花 琴調相思引·送范殿監赴黃崗 試周郎(訴衷情) 惜奴嬌 風流子 獨倚樓(更漏子三首) 惜余春 減字木蘭花 天門謠 小梅花 蝶戀花(改徐冠卿詞) 木蘭花 惜雙雙 天門謠 減字浣溪沙(十五之七) 減字浣溪沙(十五之一) 綠頭鴨 訴衷情(二之一) 憶仙姿(二之一) 浪淘沙(四之四) 下水船 人南渡(感皇恩) 思牛女 烏啼月 鳳棲梧 減字木蘭花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清平樂 琴調相思引 減字浣溪沙(十五之十二) 減字浣溪沙(十五之十一) 減字浣溪沙(十五之九) 念彩云(夜游宮) 雁后歸(采蓮回·三之三) 雁后歸(臨江仙人日席上作·三之一) 攤破浣溪沙 芳洲泊(踏莎行) 御街行(別東山) 南歌子(二之二) 減字木蘭花(四之二) 清平樂(三之二) 定情曲(春愁) 望揚州 品令 菩薩蠻(十一之十一) 菩薩蠻(十一之二) 更漏子 小重山(四之一) 羅敷歌(采桑子·五之五) 羅敷歌(采桑子·五之四) 羅敷歌(采桑子·五之三) 江如練(蝶戀花) 想車音(兀令) 要銷凝 薄幸 傷春曲(滿江紅) 宛溪柳(六么令) 念離群(沁園春) 東吳樂(尉遲杯) 斷湘弦(萬年歡) 醉夢迷(丑奴兒二首) 畫樓空(訴衷情三首) 最多宜 換追風 西笑吟 卷春空(定風波) 替人愁 花幕暗 翦征袍(同前) 花想容(武陵春) 群玉軒(同前) 璧月堂(小重山) 畫眉郎 畫眉郎(好女兒) 簇水近 攤破浣溪沙 謁金門 新念別 謁金門 南柯子(別恨) 木蘭花 思越人 攤破浣溪沙 攤破浣溪沙 清平樂 獻金杯 減字浣溪沙(十五之十四) 減字浣溪沙(十五之十三) 減字浣溪沙(十五之十) 減字浣溪沙(十五之八) 減字浣溪沙(十五之六) 減字浣溪沙(十五之五) 減字浣溪沙(十五之四) 減字浣溪沙(十五之三) 減字浣溪沙(十五之二) 燭影搖紅 鴛鴦夢(臨江仙) 雁后歸(想娉婷·三之二) 吳門柳(游仙詠·二之二) 吳門柳(漁家傲·二之一) 樓下柳(天香) 江南曲(度新聲·三之三) 江南曲(瀟瀟雨·三之二) 江南曲(踏莎行·三之一) 水調歌頭 金鳳鉤 連理枝 河滿子 憶秦娥(三之三) 憶秦娥(三之二) 憶秦娥(三之一) 醉春風 怨三三 訴衷情(二之二) 點絳唇 攤破木蘭花 驀山溪 玉連環(一落索) 木蘭花 清平樂(二之二) 清平樂(二之一) 小重山 南歌子(二之一) 點絳唇 羅敷歌(丑奴兒) 臨江仙 南鄉子(二之二) 南鄉子(二之一) 攤破木蘭花(二之二) 攤破木蘭花(二之一) 減字木蘭花(四之四) 減字木蘭花(四之三) 減字木蘭花(四之一) 木蘭花(二之一) 木蘭花(二之一) 清平樂(三之三) 清平樂(三之一) 思越人 擁鼻吟(吳音子) 菱花怨 憶仙姿(二之二) 夜游宮 浪淘沙(四之三) 浪淘沙(四之二) 浪淘沙(四之一) 花心動 雨中花 芳草渡 鳳棲梧 憶仙姿(九之九) 憶仙姿(九之八) 憶仙姿(九之七) 憶仙姿(九之六) 憶仙姿(九之五) 憶仙姿(九之四) 憶仙姿(九之三) 憶仙姿(九之二) 憶仙姿(九之一) 海月謠 浣溪沙 于飛樂 菩薩蠻(十一之十) 菩薩蠻(十一之九) 菩薩蠻(十一之八) 菩薩蠻(十一之七) 菩薩蠻(十一之六) 菩薩蠻(十一之五) 菩薩蠻(十一之四) 菩薩蠻(十一之三) 感皇恩 漁家傲 點絳唇 虞美人 蕙清風 玉京秋 鳳棲梧 侍香金童 河傳(二之二) 河傳(二之一) 小重山(四之四) 小重山(四之三) 小重山(四之二) 羅敷歌(采桑子·五之二) 羅敷歌(采桑子·五之一) 弄珠英(驀山溪) □□□(更漏子) 醉瓊枝(定風波) 宴齊云(南歌子) 吹柳絮(鷓鴣詞) 荊溪詠(漁家傲) 東陽嘆 望西飛(清商怨三首) 城里鐘(菩薩蠻) 舞迎春(迎春樂) 綺筵張 月先圓 九回腸 國門東(好女兒〔四〕首) 寒松嘆(勝勝慢二首) 念良游(滿江紅) 瀟湘雨(滿庭芳) 苗而秀 伴登臨(中呂宮丑奴兒) 付金釵 翻翠袖 秋風嘆(燕瑤池) 銅人捧露盤引(凌歊) 忍淚吟 步花間 偶相逢 問歌顰(雨中花令) 東鄰妙(木蘭花) 錦纏頭 楊柳陌 掩蕭齋 頻載酒 負心期(浣溪沙) 暈眉山 平陽興 題醉袖 續漁歌 歸風便 呈纖手(木蘭花三首) 桃源行(鳳棲梧三首) 愛孤云 喚春愁 艷聲歌(太平時七首) 窗下繡(一落索) 醉厭厭(南歌子) 夜如年(同前) 夜搗衣(同前) □□□(古搗練子) 第一花(同前) 千葉蓮(同前) □□□(同前) 游少年(同前) 翦朝霞(牡丹同前) □□□(同前) 爾汝歌(清商怨) 辟寒金(同前) 攀鞍態(同前) 辨弦聲(迎春樂) □□□(同前) 鴛鴦語(同前) □□□(七娘子) 天寧樂(銅人捧露盤引) 自衛還徐憩永城王氏園 燭蛾 舟發金陵望歷陽作 舟次淮陰呈邑令田望 重別王掾 鍾山法云彥上人留中餐罷游草堂寺 贈僧孚 再酬訥師兼簡清涼和上人 雨余晚望 與張歷陽追懷從禽之樂因賦 有僧自峽中來持黃黔州手制茶兼能道其動靜與 有僧自峽中來持黃黔州手制茶兼能道其動靜與 游滕縣時氏園池 易官後呈交舊 興龍節日渡江懷寄二友弟兼示同行 西城有懷舊游 烏江泛舟寓目 聞鶯有懷故園 同畢紹寓泊永城招李深昆仲 題項羽廟三首之三 題潘大臨東軒 題惠崇畫扇六言二首之一梅花雪雀 題海陵寓舍二首之二 送王西樞出鎮鄭圃八首之七 送寇元弼王文舉 上巳晚泊龜山作 三月二十日游南臺 錢塘海潮 梅華寄清涼和上人 留題左顧亭二首之二 留別彥上人 留別王掾元胥 李固道中懷寄杜邯鄲 老鶴嘆 客有攜寇萊公真掛于驛舍傍題云今作閰羅王概 九月十日寄潘邠老 京居感興 江夏寓興二首之二 江夏八詠之二右靈竹寺 江夏八詠 寄周文清 寄王岐 寄金陵和上人 懷寄彭城朋好十首之一庚午九月歷陽賦·寇三 懷寄彭城朋好十首之七王十三 懷寄寇元弼王文舉十首之七局中歸 和同行潘生悒悒悠悠二首之二 和潘豳老漢上屬目 和崔若拙四時田家詞四首之一 和陳傳道秋日十詠之二秋晴 邯鄲郡樓晚望 過澶魏被水民居二首之一 放舟下江留寄王元胥 斗峴山馬上 登烏江寶泉寺南山望金陵作 答僧訥 酬宗室令率惠墨 酬別曾忱 酬別盱眙杜輿 酬別法云彥上人 酬別道師許自然 汴上留別李智父 再游西城 再涉南羅渡 漁歌 閑情二首 閑情二首 西城馬上 吳門秋懷 吳江送客 魏城東 晚泊東采石磯 同道通師之香林馬上 題贈芥堂老僧偶來 題項羽廟三首之一 題項羽廟三首之二 題巫山園 題毗陵僧舍二首之二 題漢陽寓舍老桑 題海陵寓舍二首之一 題承天寺竹軒 湯泉道中 送王西樞出鎮鄭圃八首之五 送王西樞出鎮鄭圃八首之四 送王西樞出鎮鄭圃八首之三 送僧法印智因西上 送金壇慎令瓛 僧居對雨二首之一 江夏八詠之一右磨劍池 懷寄彭城朋好十首之六陳二 懷寄彭城朋好十首之八王七 懷寄寇元弼王文舉十首之一初別後 懷寄寇元弼王文舉十首之九招文舉 懷寄寇元弼王文舉十首之二過碧蘆軒 懷寄寇元弼王文舉十首之八招元弼 和錢德循古意二首之一 寒宵嘆 答陳傳道五首之五 阻風白鷺洲招訥上人 重游寄老庵懷僧芝 重送 重別和上人 折中倉觀米元章題字 早發王村道中寄李智父 再由赤埭有懷曹夢得 載病東歸山陰酬別京都交舊 玉津晚歸馬上 游莊嚴寺園 游雍丘燕溪分韻作 游夷門資福佛祠園 游靈壁蘭皋園 永城邂逅周元通再索詩贈別 檥舟廣津門外作 夜行鄒縣道中遇雨作 楊柳枝詞二首之一 許永席上賦 謝米雍丘元章見過 夏夜懷寄傳道 戲答張商老 席上分韻寄陳傳道 席上呈錢德循 蕪湖王敦城下作 烏江石跂觜晚望有懷故園 烏江廣圣寺虛樂亭 烏江東鄉往還馬上作二首之一 烏江東鄉往還馬上作二首之二 烏江北道中作 聞蘇眉山謫守英州作 投宿清涼寺 同張漢求宿升中院西寮 題永城縣園水亭 題香社寺平痾湯泉 題陶靖節集後 題詩卷後 題毗陵僧舍二首之一 題金陵長干寺塔 題賈氏廢園 題海陵寓舍四首之一 題海陵寓舍四首之二 題杜仲觀南康遺編後 題定山寺法遠上人壁 題崇勝寺無心庵 題寶泉官舍壁 送左禹赴江夏尉 送周元通昆仲官蜀 送張師常之官南雄 送張商老西上 送王西樞出鎮鄭圃八首之一 送王西樞出鎮鄭圃八首之二 送王西樞出鎮鄭圃八首之八 送時適歸彭城兼寄王會之并張白云 送僧法印志因西游京師 送人朝饗裕陵 送李宗古錄事謝病南歸 送何安中之官新安錄事 送陳傳道攝雙溝戍商稅 送陳傳道攝官雙溝 示王泌 上巳有懷金明池游賞 上巳後一日登快哉亭作 秋江晚望 秋懷二首之二 清明病中 擬劉孝勝詠安仁得果 留題左顧亭二首之一 歷陽十詠之三濡須塢 快哉亭朝暮寓目二首之一 金堤客舍望南樂城 江行寫望 江夏八詠之五奇章亭 江夏八詠之七右石鏡亭 江夏八詠之六右趙佗石 寄題泉南陳氏步云亭 懷寄清涼和上人二首之一 懷寄清涼和上人二首之二 懷寄彭城朋好十首之十王三 懷寄彭城朋好十首之三劉四 懷寄彭城朋好十首之二張大 懷寄寇元弼王文舉十首之五游百步洪 懷寄寇元弼王文舉十首之四登飛鴻亭 懷寄寇元弼王文舉十首之十賦後詩 懷寄寇元弼王文舉十首之三出小市門 懷寄寇元弼王文舉十首之六登黃樓 和王文舉別館初夏 和同行潘生悒悒悠悠二首之一 和人游白云莊二首之一 和人游白云莊二首之二 和錢德循古意二首之二 和陳傳道秋日十詠之一秋雨 和陳傳道秋日十詠之四秋曉 和陳傳道秋日十詠之三秋夜 和陳傳道秋日十詠之七秋望 和陳傳道秋日十詠之六秋風 和陳傳道秋日十詠之九秋燕 和陳傳道秋日十詠之八秋興 東城送客馬上 登烏江泊子岡懷潘景仁 丹陽客舍示曾紆公袞 答陳傳道五首之四 答陳傳道五首之三 答陳傳道五首之二 辭酒 春書 長安在何許二首之一 長安在何許二首之二 病告中答王錡見招 丙寅舟次宋城作 變竹枝詞九首之一 變竹枝詞九首之三 變竹枝詞九首之九 詛蚊 自鄆還徐道中 自訟 自歷陽泛江至赤埭訪別曹解 追和亡友杜仲觀古黃生曲三首之一 追和亡友杜仲觀古黃生曲三首之三 追和亡友杜仲觀古黃生曲三首之二 鑄年五十八因病廢得旨休致一絕寄呈姑蘇毗陵 舟次金陵懷寄歷陽王掾相 舟次廣陵懷寄京都交舊 重游鍾山定林寺 重游梵行院 招寇元弼兼呈白云莊張隱居 贈僧彥 再送潘仲寶兼寄彭城交舊 約十客同集金山米芾元章約而不至坐中分題以 寓泊臨淮有懷杜修撰 寓泊金陵尋王荊公陳跡 雨晴郊寓目 游云龍張氏山居 游盱眙南山示楊介 游六合定山真如寺 鸚鵡洲 檥舟秦淮雨中寄侍其服之 檥舟姑熟溪 檥舟當到港作 艤舟秦淮雪中訪侍其瑀 腰疼山浮圖下作 楊柳枝詞二首之二 雪後同吳達夫慎獻玉登黃鶴樓 曉晴西郊馬上 亡女勝璋哀辭 晚出江城聞角 晚泊三山懷古兼寄歷陽明游 晚泊會亭 晚泊長蘆有懷歷陽金陵朋好 題張氏白云莊 題楊子王輅故居清軒 題烏江湯泉寄老庵 題烏江丘氏昆仲歲寒亭 題烏江東隆山鄧氏亭 題皖山北瀕江田舍 題天清寺安上人北軒 題秦觀少游寫真 題流香亭 題黃岡東坡潘氏亦顏齋 題畫卷後六言二首之二鳴琴召鶴圖 題華陽公主碑陰 題漢陽招真亭 題海陵寓舍四首之四 題海陵寓舍四首之三 題海陵開元寺棲云庵 題城張氏放鶴亭 題芭蕉葉 宿黃葉嶺田家 宿寶泉山慧日寺 送周壽元翁西上 送周開祖出守鄱陽 送武桓之安陽 送王西樞出鎮鄭圃八首之六 送僧云還吳興 送蒲圻陳主簿彥升歸越 送彭城周主簿建中移黃縣令 送潘景仁之官嶺外兼寄桂林從叔 送歷陽潘司戶瑤移令歸東魯 送李易初還汶陽 送江與京歸山陽 送漢陽刑獄掾鄒永年解官歸養 送方安行之官高密令 送表侄趙子億之官滄州兼簡通守李延寧 送畢彥祖先之京師 暑夜 書國志陳登事後 食芡實作 僧居對雨二首之二 壬申上元有懷金陵舊游 秋衣聞雨晨興偶書 秋懷二首之一 秋風登城樓 秦淮官柳二首之一 平野堂重送江茂宗 烹雞嘆 擬溫飛卿 擬阮步兵夜中不能寐 擬鮑溶寒宵嘆 暮投葛墟馬上 夢後聞蛩 留別王閑叟 留別僧永 留別米雍丘二首之一 留別米雍丘二首之二 歷陽十詠之一厤湖 歷陽十詠之五當利港 歷陽十詠之四遏胡城 歷陽十詠之十平痾湯 歷陽十詠之七采石磯 歷陽十詠之九桃花塢 歷陽十詠之二雞籠山 歷陽十詠之八百福寺 李氏池上 郎官湖 快哉亭 苦竹村南馬上 局中歸 久病寄二三親友 九日張謀父席上 九日雨中作 九日懷京都舊游 九日答張謀父見招 京居暮春感興二首之一 京居暮春感興二首之二 金山游 金陵懷寄歷陽王掾 江夏寓興二首之一 江夏八詠之四右舒元輿榜 寄興化黃主簿杞 寄題栗亭縣名嘉亭 寄題狄丘李偉官舍東齋 寄清涼和上人二首之一 寄清涼和上人二首之二 寄金陵倉官趙令毣通直 寄杜仲觀 寄杜邯鄲 寄別秦觀少游 黃山席上別當涂僚友 黃埭魏氏見江亭 懷寄彭城朋好十首之五董大 懷寄彭城朋好十首之四張十七 懷寄彭城朋好十首之九寇十一 懷寄潘孝本兼簡其子言 懷寄寶寇元弼 和張謀父游石佛山觀魏太武書 和吳達夫見過留題 和王文舉玉臺體 和題毗陵薦福寺紅梅 和人傷春 和錢適德循寓懷二首 和杜仲觀青字詩二首之二 和答鄭郎中見寄 和崔若拙四時田家詞四首之四 和崔若拙四時田家詞四首之三 和崔若拙四時田家詞四首之二 和陳傳道秋日十詠之五秋月 和陳傳道秋日十詠之十秋蠅 過澶魏被水民居二首之二 過鼌掾端智 過曹氏園馬上作 龜山晚泊 廣津門東馬上 冠氏縣齋書事寄滏陽朋游 高望道中 飛鴻亭 放舟通津門外作 訪周沆郭忱 方明古免喪西上山陰賀鑄方回以詩送行非敢贈 冬夜寓直 東平周村驛觀臨川吳公題 東畿舟居阻雪懷寄二三知舊三首之一 東華馬上懷寄清涼和公兼簡社中王拙居士 登黃樓有懷蘇眉山 待曉朝謁天慶作 答杜仲觀登叢臺見寄 答陳傳道五首之一 春夜對月 酬桂林從叔 呈李之儀 成安道中懷寄馮惟逸 陳留道中 補感寓詩 泊舟永城寄京都朋游 變竹枝詞九首之五 變竹枝詞九首之四 變竹枝詞九首之七 汴渠夜泊示畢紹彥祖 罷官有期懷寄歷陽朋好 追和杜仲觀詠蝶 重賦京居暮春感興 中秋日懷寄潘邠老賦 贈張之才 早發斜溝道中寄王有元 玉鉤環歌 游金陵雨花臺 檥舟當利口待風累日懷寄城中朋游二首之一 檥舟當利口待風累日懷寄城中朋游二首之二 揚州敘游 曉度黃葉嶺東谷懷寄金陵王居士閑叟 曉登柏子岡回望金陵懷寄鍾山泉禪師 夏夜雨晴遣懷 問內 晚泊小孤山作 同王克慎宿清涼寺兼示和上人孫安之 題淵明軒 題葉翰林道卿手書唐人唱和集後 題武昌鄭判官直節亭 題彭城南臺寺蘇眉山詩刻後 題惠崇畫扇六言二首之二秋水蘆雁 題畫卷後六言二首之一關路逢僧圖 題甘露寺凈名齋兼寄米元章 歲暮舟居臥病懷寄金陵和上人 宿法惠寺 送趙令畤之官陳州兼簡周文清 送章邦杰移家余杭包家山 送武庠歸隱終南 送王安節赴武康尉 送陳傳道之官下邳 送畢平仲西上 食鰣魚 三鳥詠之三子規行 三鳥詠之二竹雞詞 人生七十稀 秦淮官柳二首之二 遷家歷陽江行夜泊黃泥潭懷寄馮善淵 彭城三詠之一戲馬臺歌 彭城三詠之三歌風臺詞 潘豳老以長篇求假吾書以副本送之 潘豳老出十數詩皆有懷蘇儋州者因賦二首之一 潘豳老出十數詩皆有懷蘇儋州者因賦二首之二 擬王少伯新興 擬南梁慧偘法師獨杵搗衣 南樓歌送武昌慎太守還朝 內翰出龍眠居士寫真圖 夢游金陵設堂故基 馬上重經舊游六言:丙寅三月京師賦 留侯廟下作 留別張白云謀父 留別王景通二首之一 留別王景通二首之二 留別田晝 留別寇定 留別道士許自然 臨汴亭送客還馬上作 烈洲守風 歷陽十詠之六天門山 歷陽姥磯下馬上有懷京都游好 離冠氏道中 老槐 快哉亭朝暮寓目二首之二 九日寄維揚劉明仲 京居春日遣懷 金山夜集招米芾元章不至作 將發永城題陳伯雋蒙軒 將發永城留題李氏齋壁 將發彭城作 江夏秋懷三首之一 江夏秋懷三首之三 江夏秋懷三首之二 寄武昌方令臨李尉援兼簡黃岡二潘昆仲 寄題盱眙杜子師東山草堂 寄李趙二友生 寄別僧芝 黃樓歌 和田錄事新燕 和田錄事君義詠雪 和錢德循書懷 和彭城王生悼歌人盼盼 和杜仲觀青字詩二首之一丙寅四月京師賦 和別清涼和上人 海陵喜雨 海陵書事 廣陵茱萸灣晚泊 廣陵山光寺夜集留別黃材昆仲 冠氏寺居書懷 故鄴 感庭棗 賦得枕上聞雁 訪金陵王閑叟不遇留別 渡冷水澗投宿萬歲嶺 度黃葉嶺懷寄清涼白云庵 讀李益詩 冬夜懷寄周文清郭天輔 東畿舟居阻雪懷寄二三知舊三首之三 東畿舟居阻雪懷寄二三知舊三首之二 東城馬上 調北鄰劉生 登興國寺樓 登頭陀寺峰頂庵 登海陵齊云樓 得周元翁蘄春道中書 答致仕吳朝請潛登黃鶴樓見招 答王拙見寄:王字閑叟 答孫休兼簡清涼和上人二首之一 答孫休兼簡清涼和上人二首之二 答靳生 叢臺歌 此日足可惜 春懷有寄代同行作 除夜嘆 初見白發示內 陳留南城馬上簡李公年 曹永州哀詞 部兵之秋丘道中懷寄彭城社友 病暑 別王銍性之 變竹枝詞九首之六 變竹枝詞九首之二 變竹枝詞九首之八 汴下晚歸 汴上有懷李易初 北園初夏 寶應野泊 重寄潘豳老 贈趙參軍滂 贈張士元 贈道士蹇拱辰 早夏 辛未興龍節日懷歷陽王掾元胥 田園樂 題任氏傳德集 題蘭陵王碑陰 送咸寧陳令完夫移官吳郡 三鳥詠之一提壺引 彭城三詠之二斬蛇澤歌 卯醉口號 留別僧訥 留別龜山白禪老兼簡楊居士介 九日登戲馬臺 金山化成閣望焦山作 寄有捷上人 寄題潯陽周氏濂溪草堂 寄墨代書贈楊時 廣四愁寄李譓 高郵舟居對雪 登如方山 登黃鶴樓懷古兼寄潘豳老昆仲 答王文舉 答陳傳道 春晚樓上 春懷 重送曾誠之兼簡俞澹陳庾 重送曾誠之兼簡俞澹陳庾 燕子樓 送海陵周太守邠受代還朝 送鄂州刑獄掾王懋元功罷官還海陵兼簡金陵和 三山 京居感興五首 京居感興五首 京居感興五首 京居感興五首 京居感興五首 寄漢陽趙尉沔 海陵西樓寓目 二月二日席上賦 登快哉亭有屬 答許景亮 春行 伴云來/天香 王迥子高挽章五首 王迥子高挽章五首 王迥子高挽章五首 王迥子高挽章五首 王迥子高挽章五首 茅塘馬上 懷寄周元翁十首之 懷寄周元翁十首之 懷寄周元翁十首之 感興六首 感興六首 感興六首 感興六首 感興六首 感興六首 換追風/浣溪沙 望夫石 江南曲 黃鶴樓 夢相親/玉樓春 橫塘路/青玉案 送李主簿夷行之官河陰四首 送李主簿夷行之官河陰四首 送李主簿夷行之官河陰四首 送李主簿夷行之官河陰四首 題諸葛谼田家壁 行路難/梅花引 懷寄周元翁十首 懷寄周元翁十首 懷寄周元翁十首 懷寄周元翁十首 懷寄周元翁十首 懷寄周元翁十首 懷寄周元翁十首 清燕堂 和邠老郎官湖懷古五首 和邠老郎官湖懷古五首 和邠老郎官湖懷古五首 和邠老郎官湖懷古五首 和邠老郎官湖懷古五首 將進酒/梅花引 秦淮夜泊 宿芥塘佛祠 野步 野步 行路難 對酒 子夜歌 病後登快哉亭 病后登快哉亭 喜雨 憶秦娥 更漏子 失調名 失調名 南鄉子 青玉案 浣溪沙 菩薩蠻
最新收錄:

暫未開通

賀鑄
賀鑄簡介

全 名 賀鑄

賀鑄賀鑄簡介


  賀鑄(1052~1125) 北宋詞人。字方回,號慶湖遺老。漢族,衛州(今河南衛輝)人。宋太祖賀皇后族孫,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稱遠祖本居山陰,是唐賀知章后裔,以知章居慶湖(即鏡湖),故自號慶湖遺老。


賀鑄賀鑄的相關事件


  賀鑄少年時就懷有戊邊衛國、建立軍功以“金印錦衣耀閭里”(《子規行》)的雄心壯志,可人到中年,仍沉淪下僚而無所建樹。英雄豪俠不為世用,邊塞面臨異族入侵的威脅而無路請纓。詞中包含的不僅是人生失意的悲憤,而且含有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憂慮,開創了北宋詞人面向社會現實、表現民族憂患的先河。而詞的上片所展示的少年豪俠的雄姿氣概,下片悲壯激越的情懷,繼蘇軾《江城子 ·密州出獵》之后進一步改變了詞的軟媚情調,拓展了詞的壯美意境。而其《行路難》(縛虎手)表現豪俠的困厄和縱酒狂歌的神態,又具有李白詩歌的風神,也是北宋詞中罕見的別調。

  北宋詞人大多是兒女情長,英雄氣短。唯有賀鑄是英雄豪氣與兒女柔情并存。正如雄武蓋世的項羽曾“別美人而涕泣,情發于言,流為歌詞,含思凄婉”(張耒《東山詞序》一樣,賀鑄真摯凄婉的濃情也常傾泄于詞。其中感人至深的是與蘇軾悼亡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前后輝映的《鷓鴣天》:

  重過閭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垅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賀鑄夫人趙氏,勤勞賢惠,賀鑄曾有《問內》詩寫趙氏冒酷暑為他縫補冬衣的情景(見《慶湖遺老詩集》)。詞中“誰復挑燈夜補衣”的細節描寫,沉痛地表現出對亡妻患難與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懷念。另一首寫柔情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更為著名,其中“若問閑愁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連用三種意象表現出愁思的廣度、密度和長度,化抽象無形的情思為具體可見的形象,構思奇妙,堪稱絕唱。賀鑄因此詞而得“賀梅子”的雅號,宋金詞人步其韻唱和仿效者多達25人28首。一首詞而吸引眾多不同時期的詞人來和作,是唐宋詞史上獨一無二的現象。


賀鑄賀鑄的介紹


  賀鑄(1052~1125)北宋詞人。字方回。又名賀三愁,人稱賀梅子,自號慶湖遺老。衛州(今河南汲縣)人。宋太祖賀皇后族孫,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稱遠祖本居山陰,是唐賀知章后裔,以知章居慶湖(即鏡湖),故自號慶湖遺老。年少讀書,博學強記。授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任俠喜武,喜談當世事,可否不少假借,雖貴要權傾一時,小不中意,極口詆之無遺辭。晚年退居蘇州,杜門校書。不附權貴,喜論天下事。(《宋史賀鑄傳》)。

  賀鑄是一位個性和詞風都非常奇特的詞人,截然對立的兩面在他身上和詞中都能得到和諧的統一。他長相奇丑,身高七尺,面色青黑如鐵,眉目聳拔,人稱“賀鬼頭”;其詞卻“雍容妙麗,極幽閑思怨之情”。為人豪爽精悍,如武俠劍客,“少時俠氣蓋一座,馳馬走狗,飲酒如長鯨”;卻又博聞強記,于書無所不讀,家藏書萬卷,而且手自校讎,“反如寒苦一書生” (程俱《賀方回詩集序》)。


賀鑄賀鑄的作品風格


  賀鑄能詩文其詞內容,尤長于詞。風格較為豐富多樣,兼有豪放、婉約二派之長,長于錘煉語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韻特嚴,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部分描繪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曠,語言濃麗哀婉,近秦觀、晏幾道。其愛國憂時之作,悲壯激昂,又近蘇軾。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等對其詞均有續作,足見其影響。代表作為《青玉案·橫塘路》、《鷓鴣天·半死桐》、《芳心苦(踏莎行·楊柳回塘)》、《生查子·陌上郎》、《浣溪沙》([一]、[二]、[三])、《搗練子·杵聲齊》、《思越人》、《行路難·小梅花》、《凌歊·控滄江》、《搗練子·望書歸》、《采桑子》等,其中以《青玉案·橫塘路》、《鷓鴣天·半死桐》、《芳心苦(踏莎行·楊柳回塘)》三首為最著名。《鷓鴣天·半死桐》悼念詞人相濡以沫的妻子,字字悲切,如泣如訴,“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這一句更是飽含深情,哀婉凄絕。《芳心苦(踏莎行·楊柳回塘)》寫“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的荷花,視角新奇卻又不失于理,且托物言志,可謂手法高妙。

  賀鑄雖然詩、詞、文皆善。但從實際成就看,他的詩詞高于文,而詞又高于詩。其詞剛柔兼濟,風格多樣,所以張耒贊為“盛麗如游金、張之堂,而妖冶如攬嬙、施之祛,幽潔如屈、宋,悲壯如蘇、李(”《東山詞序》)。其中以“深婉麗密”之作為最多。賀鑄曾說:“吾筆端驅使李商隱、溫庭筠,常奔命不暇”(《建康集》卷八《賀鑄傳》)。這主要指他善于融化中晚唐詩句入詞。他融化前人詩句的技巧,堪與周邦彥比美。他的許多描寫戀情的詞,風格也是上承溫、李等人,寫得婉轉多姿,饒有情致。賀鑄作詞,像蘇軾一樣,也是“滿心而發,肆口而成”(張耒《東山詞序》),抒發自我的人格精神。而賀鑄作為一生不得志的豪俠,他的詞具有獨特的情感內涵:在宋代詞史上他第一次表現出英雄豪俠的精神個性和悲壯情懷;這類詞作的情感形態不同于秦觀等詞人感傷性的柔情軟調,而是激情的爆發,怒火的燃燒,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崇高感。如《六州歌頭》:

  少年俠氣,交結五都雄。肝膽洞,毛發聳。立談中,死生同。一諾千金重。推翹勇。矜豪縱。輕蓋擁。聯飛鞚。斗城東。轟飲酒壚,春色浮寒甕。吸海垂虹。間呼鷹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樂匆匆。似黃梁夢。辭丹鳳。明月共。漾孤篷。官冗從,懷倥亻怱,落塵籠。簿書叢。鹖弁如云眾,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動,漁陽弄,思悲翁。不請長嬰,系取天驕種,劍吼西風。恨登山臨水,手寄七弦桐,目送歸鴻。

  他的詩歌創作正遵循著這樣的原則。因其為人豪爽精悍,故其詩也“灝落軒豁,有風度,有氣骨(曹庭棟《宋百家詩存》)”,“工致修潔,時有逸氣(《四庫全書總目》)”,格調往往近于蘇軾。只是題材內容不甚寬廣,其作品以寫個人生活經歷為主,以旅途行役、登臨游賞為多,較少觸及社會矛盾。《黃樓歌》《游金陵雨花臺》《海陵西樓寓目》等詩奔放杰出,氣格悲涼蒼勁,而《秦淮夜泊》《楊柳枝詞》等則清新雅麗。《清堂燕》等作格調又近于小詞。

  賀鑄的詩,據《宋故朝奉郎賀公墓志銘》記載,有《慶湖遺老前后集》二十卷。但南宋初年僅存《前集》,光宗紹熙三年(1192)胡澄序而刻之以傳。其子方廩又搜求故稿、碑石編為《后集補遺》。有李之鼎宜秋館據舊鈔校刻本。

  賀鑄的詞,據葉夢得《建康集》卷八稱,賀鑄曾自編為《東山樂府》,但未言卷數。黃《唐宋諸賢絕妙詞選》稱小詞二卷,名《東山寓聲樂府》。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則著錄《東山寓聲樂府》三卷,并稱以舊譜填新詞而別為名以易之,故曰“寓聲”。另又有《東山樂府別集》之稱。今存者名《東山詞》,有《四印齋所刻詞》本,又有涉園影宋金元明本續刊本及《村叢書》本。《村叢書》本并收入殘宋本《東山詞》一卷、《賀方回詞》二卷、《東山詞補》一卷。


賀鑄賀鑄的生平


  十七歲時離家赴汴京,曾任右班殿直。監軍器庫門,出監臨城縣酒稅。元豐元年(1078)改官滏陽都作院。五年赴徐州領寶豐監錢官。由于所任皆冷職閑差,抑郁不得志,自稱四年冷笑老東徐。元三年(1088)赴和州任管界巡檢。此雖武職,但位低事煩,不遂其愿。不久因李清臣、蘇軾推薦,改文職,任承事郎,為常侍。旋請任閑職,改監北岳廟。紹圣二年(1095)授江夏寶泉監,在任上整理舊稿,編成《慶湖遺老前集》。元符元年(1098)因母喪去職,不久東歸,游歷或居住于蘇、杭一帶。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服喪期滿,召為太府寺主簿,繼又改任宣議郎,通判泗州。崇寧四年(1105)遷宣德郎,通判太平州。再遷奉議郎。大觀三年(1109)以承議郎致仕,卜居蘇州。重和元年(1118)以太祖賀后族孫恩,遷朝奉郎,賜五品服。他因尚氣使酒,終生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晚年更對仕途灰心,在任一年再度辭職,定居蘇州。家藏書萬余卷,手自校讎,以此終老。這一時期,他繼續編成《慶湖遺老后集》。宣和七年(1125)卒于常州之僧舍。


賀鑄賀鑄的評價


  

張炎

  詞中一個生硬字用不得,須是深加煅煉,字字敲打得響,歌誦妥溜,方為本色語。如賀方回、吳夢窗,皆善于煉字面,多于溫庭筠、李長吉詩中來。

  

王國維

  北宋名家,以方回為最次。其詞如歷下、新城之詩,非不華贍,惜少真味。

  

夏敬觀

  王直方詩話謂方回言:學詩于前輩,得八句云:“平淡不涉于流俗,奇古不鄰于怪僻,題詠不窘于物義,敘事不病于聲律,以興深者通物理,用事工者如己出,格見于成篇渾然不可鐫,氣出于言外浩然不可屈。”此八語,余謂亦方回作詞之訣也。

  小令喜用前人成句,其造句亦恒類晚唐人詩。慢詞命辭遣意,多自唐賢詩篇得來,不施破碎藻采,可謂無假脂粉,自然秾麗。張叔夏謂“于吳夢窗皆善于煉字面者,多于李長吉、溫庭筠詩中來”,大謬不然。方回詞取材于長吉、飛卿者不多,所以整而不碎也。

  

況周頤

  按填詞以厚為要恉。蘇、辛詞皆極厚,然不易學,或不能得其萬一,而轉滋流弊,如粗率、叫囂、瀾浪之類。東山詞亦極厚,學之卻無流弊。信能得其神似,進而窺蘇、辛堂奧,何難矣。厚之一字,關系性情。“解道江南斷腸句”,方回之深于情也。企鴻軒蓄書萬馀卷,得力于醞釀者又可知。張叔夏作《詞源》,于方回但許其善煉字面,詎深知方回者耶?

  賀鑄詞長于造語,多從唐人詩句中吸取精華。他曾說:“吾筆端驅使李商隱、溫庭筠,當奔命不暇。”由此而形成了深婉密麗的語言風格。賀鑄在詞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和影響。他一方面沿著蘇軾抒情自我化的道路,寫自我的英雄豪俠氣概,開啟了辛棄疾豪氣詞的先聲;另一方面,語言上又承晚唐溫、李密麗的語言風格,而影響到南宋吳文英等人。

   宋朝



查辭海 chacihai.com baike-map 浙ICP備19001761號-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得荣县| 宁波市| 锡林郭勒盟| 五河县| 霍林郭勒市| 获嘉县| 罗田县| 河曲县| 皮山县| 河曲县| 蒙阴县| 江华| 洪雅县| 都匀市| 濉溪县| 潍坊市| 普洱| 巴里| 广东省| 弋阳县| 上高县| 山西省| 峨山| 贵州省| 普陀区| 南华县| 海安县| 苍溪县| 阳新县| 泸水县| 梅州市| 盐池县| 姚安县| 湖北省| 左云县| 安宁市| 英德市| 茶陵县| 武邑县| 喜德县| 洛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