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产欧产美韩系列麻豆,最全的欧美大片,日本hiphop大师yokoi,巜人妻私密按摩师3


查辭海

 部首檢索 拼音檢索 近義詞 反義詞 語造 辭海百科
韓元吉詩詞作品集:
霜天曉角·題采石蛾眉亭 好事近·汴京賜宴聞教坊樂有感 薄幸·送安伯弟 六州歌頭 送陸務觀福建提倉 南鄉子(龍眼未聞有詩詞者,戲為賦之) 水龍吟(題三峰閣詠英華女子) 瑞鶴仙(送王季夷) 水調歌頭(次韻子云惠山見寄) 水調歌頭(寄陸務觀) 水調歌頭(席上次韻王德和) 臨江仙(寄張安國) 一翦梅(葉夢錫席上) 南鄉子(中秋前一日飲趙信申家) 鷓鴣天(九日雙溪樓) 浪淘沙(覺度寺) 菩薩蠻(臘梅) 鷓鴣天 鷓鴣天 醉落魄(生日自戲) 醉落魄(乙未自壽) 瑞鶴仙(自壽) 鷓鴣天(壽兄六十) 南鄉子(壽廿一弟) 朝中措(壽十八兄) 鵲橋仙 驀山溪(葉尚書生朝避客三洞) 水龍吟(壽辛侍郎) 永遇樂(為張安國賦) 醉落魄(荔枝) 南柯子(玉簪) 臨江仙(酴醿) 水龍吟(夜宿化城,得張安國長短句,戲用其韻) 水龍吟(溪中有浣衣石) 念奴嬌(次韻) 念奴嬌(次陸務觀見貽念奴嬌韻) 念奴嬌(再用韻答韓子師) 念奴嬌(中秋攜兒輩步月至極目亭,寄懷子云兄) 醉蓬萊(次韻張子永同飲謝德輿家) 水調歌頭(和龐祐甫見寄) 水調歌頭(雨花臺) 水調歌頭(水洞) 水調歌頭 滿江紅(再至丹陽每懷務觀,有歌其所制者,因用其韻示王季夷、章冠之) 滿江紅(自鹿田山橋袓) 滿江紅(丁亥示龐祐甫) 江神子(金山會飲) 江神子(建安懸戲趙德莊) 臨江仙(次韻子云中秋) 醉落魄(戊戌重陽龍山會別) 醉落魄(務觀席上索賦) 夜行船(再至東陽,有歌予往歲重九詞者) 虞美人(葉夢錫園十月海棠盛開) 虞美人(七夕) 虞美人(懷金華九日寄葉丞相) 虞美人(送韓子師) 鷓鴣天(九日登赤松絕頂) 鷓鴣天(雪) 浪淘沙(芍藥) 浪淘沙(趙富文席上) 南柯子(廣德道中遇重午) 南柯子(次韻姚提點行可席上見貽) 燕歸梁(木犀) 西江月(春歸) 西江月(閏重陽) 賀圣朝(送天與) 朝中措(辛丑重陽日,劉守招飲石龍亭,追錄) 秦樓月(次韻陳子象) 好事近(鄭德與家留飲) 好事近(辛幼安席上) 謁金門(重午) 謁金門(春雪) 訴衷情(木犀) 減字木蘭花(次韻趙倅) 減字木蘭花(雪中集醉高樓) 菩薩蠻(葉丞相園賞木犀,次韻子師) 菩薩蠻(春歸) 菩薩蠻(鄭舜舉別席侑觴) 菩薩蠻(夜宿余家樓聞笛聲) 菩薩蠻(青陽道中) 霜天曉角(夜飲武將家,有歌霜天曉角者,聲調凄婉,戲為賦之) 浣溪沙(次韻曾吉甫席上) 點絳唇(十月桃花) 子云兄命賦祿隱 子云兄命賦祿隱 周航定國攜諸公所贈詩求次韻 再用前韻戲傳道 遠游十首 遠游十首 遠游十首 遠游十首 遠游十首 遠游十首 遠游十首 遠游十首 遠游十首 遠游十首 雨后睡起有懷 喜雪 望卞山懷石林翁 同尹少稷賦巖桂 太湖秋晚 送王德和赴調改秩 送李子永赴調改秩 松江別范至能朱伯陽 松江別范至能朱伯陽 山橋 毛平仲挽詞二首 毛平仲挽詞二首 劉子淵監廟年八十六耳目聰明能飲酒舉大白喜 劉子宣侍郎挽詞 令防得女招飲以病不往走筆戲之 列岫亭用范伯升韻 寄題德莊二首 寄題德莊二首 護國寺次韻婺州韻 賀子忱抱膝庵二首 賀子忱抱膝庵二首 航弟自廣潤省墳金華作二絕句送之 航弟自廣潤省墳金華作二絕句送之 故太師和王挽詩三首 故太師和王挽詩三首 故太師和王挽詩三首 范良臣見過云有食粥之憂以斛米助之因得長句 渡河有感 洞溪絕句三首 洞溪絕句三首 洞溪絕句三首 次韻子云種竹 次韻子云春日 次韻子云春日 次韻五季夷時同宿蔣山 次韻吳明可與史致道會飲牛渚 次韻沈駒甫觀石井 次韻黃文鍘秀才雪中詒且惠新柑 次韻答沈明遠 淲赴貴池簿 汴都至南京食櫻桃 詠晴 夜坐聞窗下水聲 種竹 再至凌風亭 元夔以詩留別用韻示之 元夔以詩留別用韻示之 亞之出示其祖岐公墨跡及惠崇小景且和前韻復 晚登凌風亭戲作 題張幾仲所藏醉道士圖 送周承勛赴荊南幕 送趙蕃辰州司理 送張幾仲知泰州 少稷勸飲每作色明遠忽拂袖去戲呈 上巳日王仲宗趙德溫見過因招趙仲縝任卿小集 去歲得黟江縣牡丹數種今年開一枝蓋白者譜中 呂伯恭挽詞 檢詳出示所賦陳季陵戶部巫山圖詩仰窺高作嘆 寄題尹少稷借竹軒 方務德元夕不張燈留飲賞梅務觀索賦古風 對梅 次韻任信儒見過 慈云嶺 晨興 步月 周彥廣待制挽詞 曾豐惠文編 栽梅 云洞 元夕再用韻 雨中望靈山呈明遠 雨中伯恭至湖上 有童子市龜七以百金得而放之 游鹿田寺 用前韻以小春茶餉子象 易安齋 依韻和御制秋晚曲宴詩 夜坐有感寄子云 徐應祺惠文編 熊子復惠十詩作長句謝之 行汴渠中 新晴梅花可愛欲招明遠少稷凍醪未熟 謝陳秀才送詩 戊辰三月清明后三日見葉丈于石林承命賦詩作 武昌春色 臥病 聞吳端朝作真率集 王中奉漢老挽詞 挽主奉路分趙公詞 挽周仲深郎中詞 挽王僑卿右司詞 土人池中有新荷戴錢而出者少稷明遠相率賦詩 題日出雨腳圖二首 題日出雨腳圖二首 題畫卷 湯丞相生日二十韻 送趙任卿蕪湖丞 送澤赴新涂尉 送葉夢錫赴荊南 送沈千里教授邵陽 送沈駒甫 送孟婿植還臨川 松江感懷 賞心亭 去草 清明日雨中同中甫子云二兄集湖上 清明前一日與客自光孝登般若庵觀鐵塔舊基因 清明后一日同諸友湖上值雨 清暉閣 青陽龍池山潮泉其應有時禱于泉上坐頃三應山 平生八見女而存者五人比又得女少稷作詩寬次 偶得佳酒懷尹少稷聞其連日致齋在臺作長句寄 南巖 南劍道中 明遠次韻超然談道因以謔語為戲將無同耶 毛文仲惠文編 陸務觀寄著色山水屏 龍華寺傅大士真身像 靈隱冷泉 連日得雜花數株藝之池亭感而有作 李壽翁侍郎挽詞 九華道中 閒居遣興 寄徐滁州埻立 漢光武廟 過武夷 過芙蓉對鏡嶺 歸樂堂 故秦國太夫人鄧氏挽國詞 故宮使參政觀文錢公挽詞二首 故宮使參政觀文錢公挽詞二首 豐樂樓 丁丑仲春將渡浙江從者請盤沙予畏而不許既登 次櫂歌韻 次韻張亞彥書事 次韻升之皮秋懷 次韻魯如暉雪晴 次韻韓子師游三洞過赤松 次韻陳子象謝新火詩 初至上饒寄子云 別子云 晝寒亭 周濟美挽詞 重建極目亭 至日建德道中 浙江觀潮 用梁士衡韻還鄧器先道中詩卷 依韻恭和御制秋懷 夜雪 夜雪 葉丞相最高亭 巖泉道中 雪中走筆寄鄧延碩 雪中從邢懷正乞酒 戲贈范元卿 戲韓子師 喜呂令防歸 望靈山 挽知泰州宋公大夫詞 挽汪南美大夫詞 挽故鈐趙公彥遠詞 玩鞭亭 投贈徐平江三十韻 桐柏觀三井龍潭下為瀑布 同葉夢錫趙德莊游牛首山 題潘叔玠家達觀亭 題金元鼎至樂堂 題陳季陵家巫山圖一首 題蒼筤亭 送朱元晦 送漳赴分寧尉 送元修歸廣東 送許侍郎知宣州 送湯朝美還金壇 送蘇季真赴湖北憲司屬官 送潘元夙教授欽州 送馬莊甫攝幕鄱陽用趙文鼎韻 送李直剛鹽官縣尉 送韓子師宋婺州 送郭誠思歸華下 送陳天與知徽州 史十伯強浮沈市廛自號道人而筆力議論不可掩 史十伯強浮沈市廛自號道人而筆力議論不可掩 食田螺 少稷家觀雪賦江字三十韻 山口道中 僧仲儼芥室 秋雨新霽過趙慎中留飲 清曠亭送子云得有字 錢伯同新創明暉閣 七夕與孟婿約湯朝美率徐行中游鶴山 七夕亞之置酒再用前韻 陪曾吉甫游中山 鹿鳴宴 陸子逸惠桃花戲贈 陸務觀赴闕經從留飲 廬山霽色 豅豁巖 隆興甲申歲閏月游焦山 凌歊臺 李子永惠道中詩卷 李仲鎮懶窠 九日獨酌 建業書事 寄梁士衡 寄別子云 季元衡寄示三池戲藁 羈鳳辭 暉仲叔挽詞 和同僚賀雪應祈 韓子師讀書堂置酒見留 寒巖分韻得水字 寒食前三日攜家至丁山 過趙仲縝 過龐佑甫 龜峰行 歸耕堂 觀蓮 故致政宣義葉公挽詞 故致政提刑少卿方公挽詞 故致政敷文少卿魯公挽詞 故運使直閣少聊劉公挽詞 故提點判院魏公挽詞 龔敦頤芥隱詩 伏日諸君小集沈明遠以小疾不預作詩戲之 俸金既盡家人問所質物戲答 逢人 梵隆大師乞詩隆能琴阮為鼓數行 道中遇停郊祀詔書 次韻子云送兒女至昭亭見寄 次韻子云寄楊仙姑酒絕句二首 次韻子云寄楊仙姑酒絕句二首 次韻子云歸興 次韻子云春日見懷二首 次韻子云春日見懷二首 次韻張晉彥書事 次韻曾吉甫題畫屏風 次韻余寺正瑞香花 次韻徐應祺小樓 次韻王亞之來過橫碧 次韻沈信臣游龍焙 次韻沈千里玉山道中風寄 次韻沈明遠春盡書事 次韻沈駒甫留別 次韻少稷梅花 次韻梁子張雪中約游湖上不至 次韻陳子象十月惠牡丹 別范元卿 避暑靈泉分韻得水字 自國清寺至石橋 紫極觀二首 紫極觀二首 朱元晦清湍亭 重九日中甫子云二兄會別龍山 與蘇訓直約游招隱寺 與蘇訓直約游招隱寺 以雙蓮戲韓子師 以雙蓮戲韓子師 夜宿青陽旅舍起觀林端積雪半消疑山礬盛開 楊待制挽詞 燕山道中見桃花 信國太夫人慕容氏挽詞 曉霽再用前韻二首 曉霽再用前韻二首 望靈壽致拜祖塋 同翁子功之平江午憩涵山凈慈寺 聽雨 聽雨 題十二兄野堂 題長春亭 曇花亭供茶戲作二首 曇花亭供茶戲作二首 宿石橋聞水聲 送中甫兄之淮南 送中甫兄之淮南 送楊安止罷信幕赴調 送溫伯玉二首 送溫伯玉二首 送施徽州二首 送施徽州二首 送陸務觀得倅鎮江還越 送陸務觀得倅鎮江還越 送諒弟丞邵陽 市人有弄虎者兒輩請觀飼以豚蹄睹其攫噬戲作 市人有弄虎者兒輩請觀飼以豚蹄睹其攫噬戲作 市人有弄虎者兒輩請觀飼以豚蹄睹其攫噬戲作 市人有弄虎者兒輩請觀飼以豚蹄睹其攫噬戲作 神通夜宿玉虛宮小軒正對步虛峰道士云天寶三 神通夜宿玉虛宮小軒正對步虛峰道士云天寶三 神通夜宿玉虛宮小軒正對步虛峰道士云天寶三 上巳日與客游張園 勸耕至赤松山 蓬瀛臺 明老惠炭戲以二小詩 明老惠炭戲以二小詩 凌風亭 立春感懷 李彭元攜曾吉甫詩卷數帖見過 蠟梅二首 蠟梅二首 交韻趙文鼎雨中 建德道中 記建安大水 會稽道中有感 海門斜照 故宮使待制侍郎陳公挽詞二首 故宮使待制侍郎陳公挽詞二首 端午日張園分題 釣臺 登玉京洞遇雨 丹青閣 次韻趙任卿至北苑二首 次韻趙任卿至北苑二首 次韻張子儀倉司展翠亭 次韻佑父秋懷 次韻唐與正喜雪二十韻 次韻李子永見慶新居 次韻李平叔直舍竹二絕句 次韻李平叔直舍竹二絕句 次韻沆侄 春日山中 初見龜山塔 乘潮遇順風 采箬亭 寶林院次韓廷玉韻 周元特詹事挽詞二首 周元特詹事挽詞二首 重午齋宿讀蔡迨文編以酒饋之 重午齋宿讀蔡迨文編以酒饋之 致政許侍郎挽詞二首 致政許侍郎挽詞二首 致政龍圖給事徐公挽詞二首 致政龍圖給事徐公挽詞二首 致政龍圖給事吳公挽詞二首 致政龍圖給事吳公挽詞二首 雨中同鄒德飯白云庵 雨中同鄒德飯白云庵 又溪山堂次韻四首 又溪山堂次韻四首 又溪山堂次韻四首 又溪山堂次韻四首 永豐行 隱靜山二首 隱靜山二首 尹少稷挽詞二首 尹少稷挽詞二首 夜宿斜溪聞杜鵑 夜宿斜溪聞杜鵑 挽曾伯充大夫詞二首 挽曾伯充大夫詞二首 挽任諫議詞二首 挽任諫議詞二首 鐵鏡贈仲儼 題鄭舜舉蔗庵 送張仲良二首 送張仲良二首 送呂令防赴海門宰 送呂令防赴海門宰 送梁士衡歸余杭 送梁士衡歸余杭 山行二首 山行二首 墨梅二首 墨梅二首 魯公堂 李編修器之惠詩卷 九日送酒與朱元晦 九日送酒與朱元晦 姜特立寄近詩 寄懷子云兄 故端明尚書汪公挽詞二首 故端明尚書汪公挽詞二首 故次政殿大學士樞密洪公挽詞二首 故次政殿大學士樞密洪公挽詞二首 赴信幕寄子云叔{喚口換日}及同寺 赴信幕寄子云叔{喚口換日}及同寺 讀周瑜傳 答人問易 次韻金元鼎新年七十 次韻金元鼎新年七十 紙鳶 鄭仲南五梅圖 趙仲縝梅川 葉夢錫丞相挽詞二首 葉夢錫丞相挽詞二首 雪中以獨釣寒江雪分韻得獨字 雪中以獨釣寒江雪分韻得獨字 溪山堂次韻 溪山堂次韻 西湖絕句戲題 西湖絕句戲題 西湖絕句戲題 挽張元干國錄詞二首 挽張元干國錄詞二首 挽傅安道郎中詞二首 挽傅安道郎中詞二首 宋傳道挽詞二首 宋傳道挽詞二首 留別傅安道 留別傅安道 狼山 換徐敦濟郎中詞二首 換徐敦濟郎中詞二首 紅梅 方務德侍郎挽詞二首 方務德侍郎挽詞二首 范泉州挽詞二首 范泉州挽詞二首 次韻子云中秋見寄二首 次韻子云中秋見寄二首 次韻子云途中見寄 次韻子云途中見寄 次韻宋傳道夜雨聞捷 次韻宋傳道夜雨聞捷 次韻石林見貽絕句四首 次韻石林見貽絕句四首 次韻石林見貽絕句四首 次韻石林見貽絕句四首 次韻韓子師雪中二首 次韻韓子師雪中二首 跋北齊校書圖 八冬苦雨禱晴幸應劉若訥惠詩為賀因次其韻 八冬苦雨禱晴幸應劉若訥惠詩為賀因次其韻 八冬苦雨禱晴幸應劉若訥惠詩為賀因次其韻 八冬苦雨禱晴幸應劉若訥惠詩為賀因次其韻 遺直堂六首 遺直堂六首 遺直堂六首 遺直堂六首 遺直堂六首 遺直堂六首 送子云五首 送子云五首 送子云五首 送子云五首 送子云五首 送杜少柳起萃知遂寧府以高名千古重如山為韻 送杜少柳起萃知遂寧府以高名千古重如山為韻 送杜少柳起萃知遂寧府以高名千古重如山為韻 送杜少柳起萃知遂寧府以高名千古重如山為韻 送杜少柳起萃知遂寧府以高名千古重如山為韻 送杜少柳起萃知遂寧府以高名千古重如山為韻 送杜少柳起萃知遂寧府以高名千古重如山為韻 故致政參政大資張公挽詞三首 故致政參政大資張公挽詞三首 故致政參政大資張公挽詞三首 悼老瓊二首 悼老瓊二首 答金元鼎喜雨 答金元鼎喜雨 次韻趙仲績久雨夜坐有感二首 次韻趙仲績久雨夜坐有感二首 鄭宋用前韻見示因亦和答四首 鄭宋用前韻見示因亦和答四首 鄭宋用前韻見示因亦和答四首 鄭宋用前韻見示因亦和答四首 送湯丞相帥會稽 送湯丞相帥會稽 送湯丞相帥會稽 送龐佑甫五首 送龐佑甫五首 送龐佑甫五首 送龐佑甫五首 送龐佑甫五首 寄趙德莊以過去生中作弟兄為韻七首 寄趙德莊以過去生中作弟兄為韻七首 寄趙德莊以過去生中作弟兄為韻七首 寄趙德莊以過去生中作弟兄為韻七首 寄趙德莊以過去生中作弟兄為韻七首 寄趙德莊以過去生中作弟兄為韻七首 寄趙德莊以過去生中作弟兄為韻七首 故贈太師丞相文恭陳公挽詞二首 故贈太師丞相文恭陳公挽詞二首 故贈太師丞相文恭陳公挽詞二首 次韻務觀城西書事二首 次韻務觀城西書事二首 次韻王季夷時同宿蔣山 次韻王季夷時同宿蔣山 次韻王季夷時同宿蔣山 又次韻子云春日絕句三首 又次韻子云春日絕句三首 又次韻子云春日絕句三首 剡溪道中五首 剡溪道中五首 剡溪道中五首 剡溪道中五首 剡溪道中五首 清明 暉仲惠梅花數枝 暉仲惠梅花數枝 暉仲惠梅花數枝 暉仲惠梅花數枝 次韻子云盱眙道中三首 次韻子云盱眙道中三首 次韻子云盱眙道中三首 次韻鄭守舜舉喜雪四首 次韻鄭守舜舉喜雪四首 次韻鄭守舜舉喜雪四首 次韻鄭守舜舉喜雪四首 次韻趙文鼎同游鵝石五首 次韻趙文鼎同游鵝石五首 次韻趙文鼎同游鵝石五首 次韻趙文鼎同游鵝石五首 次韻趙文鼎同游鵝石五首 偶興四首 偶興四首 偶興四首 偶興四首 送沈信臣赴試南宮五首 送沈信臣赴試南宮五首 送沈信臣赴試南宮五首 送沈信臣赴試南宮五首 送沈信臣赴試南宮五首 秋日雜詠六首 秋日雜詠六首 秋日雜詠六首 秋日雜詠六首 秋日雜詠六首 秋日雜詠六首 姜特立寄詩編為賦四首 姜特立寄詩編為賦四首 姜特立寄詩編為賦四首 姜特立寄詩編為賦四首 過松江寄務觀五首 過松江寄務觀五首 過松江寄務觀五首 過松江寄務觀五首 過松江寄務觀五首 訪吳元鼎如村五首 訪吳元鼎如村五首 訪吳元鼎如村五首 訪吳元鼎如村五首 訪吳元鼎如村五首 南澗 南澗 南澗 南澗 南澗 葉少保挽詞六首 葉少保挽詞六首 葉少保挽詞六首 葉少保挽詞六首 葉少保挽詞六首 葉少保挽詞六首 圣政更新詔書正告訐之罪因得小詩十首 圣政更新詔書正告訐之罪因得小詩十首 圣政更新詔書正告訐之罪因得小詩十首 圣政更新詔書正告訐之罪因得小詩十首 圣政更新詔書正告訐之罪因得小詩十首 圣政更新詔書正告訐之罪因得小詩十首 圣政更新詔書正告訐之罪因得小詩十首 圣政更新詔書正告訐之罪因得小詩十首 圣政更新詔書正告訐之罪因得小詩十首 圣政更新詔書正告訐之罪因得小詩十首 次韻子云春日雜興五首 次韻子云春日雜興五首 次韻子云春日雜興五首 次韻子云春日雜興五首 次韻子云春日雜興五首 次韻趙公直題米元暉畫軸 次韻趙公直題米元暉畫軸 次韻趙公直題米元暉畫軸 次韻趙公直題米元暉畫軸 次韻趙公直題米元暉畫軸 病中放言五首 病中放言五首 病中放言五首 病中放言五首 病中放言五首 七夕 春日書事五首 春日書事五首 春日書事五首 春日書事五首 春日書事五首 山行 山行 春日 霜天曉角 題采石蛾眉亭 秋懷十首 秋懷十首 秋懷十首 秋懷十首 秋懷十首 秋懷十首 秋懷十首 秋懷十首 秋懷十首 秋懷十首 六州歌頭 鵲橋仙 浪淘沙 浪淘沙 浪淘沙 虞美人 水龍吟 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
最新收錄:

暫未開通

韓元吉
韓元吉簡介

全 名 韓元吉

韓元吉韓元吉簡介


  韓元吉(1118~1187),南宋詞人。字無咎,號南澗。漢族,開封雍邱(今河南開封市)人,一作許昌(今屬河南)人。韓元吉詞多抒發山林情趣,如〔柳梢青〕"云淡秋云"、〔賀新郎〕"病起情懷惡"等。著有《澗泉集》、《澗泉日記》、《南澗甲乙稿》、《南澗詩余》。存詞80余首。


韓元吉韓元吉的典故


  元吉是尹焊的學生。尹焊的老師程頤死后,尹焊在洛中聚徒講學。靖康二年(1127),宋朝廷聞知尹焊名聲,曾召入京師,焊不肯留,宋廷稱他為“和靖處士”。

  元吉繼承尹焊的學風,弘實篤行。在任建安知縣時,因官署費用多,賦稅收入少,鑒于福建沿海地區產鹽,而閩北山區銷鹽,便辦起運售食鹽買賣,取利以彌補支出,不增加人民負擔。在任建寧府知府時,“表率端莊、篤意學校”。重視政教的勤惰和民俗的淳樸。

  建寧府是閩北的活動中心,聯絡贛浙,自漢代設置會稽南部都尉以來,歷經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以至南宋,時逾千年,尚無志書記事。元吉細察山川形勢,戶口繁耗,以及政教得失,撰寫《建寧府志》,得48卷。其后慶元重修,明代弘治、嘉靖、萬歷再修,以至清代康熙纂輯建安、甌寧2志,都以此本為底稿.民國18年(1929)《建甌縣志》又根據建安、甌寧2志重修。建甌有志始自元吉。

  宋咸平元年(998),建州曾建豐國監鑄錢,供皇室使用。引倍崗澗水入監,供鑄錢用。紹興二十六年(1156)停鑄,水道淤塞,水池干涸。元吉到任,在北崗種樹1.5萬株。在府署后開辟北園,疏導澗水入大池,池邊建亭,取“幔事紫霞洲溽”之義,又建了一座五仙堂,其地在今紫芝街。韓元吉調走后,“民甚懷之”。他的著作有《桐陽舊話》、《南澗甲乙稿》、《焦尾集》。韓元吉所撰《南澗甲乙稿》70卷,已佚,今傳本是清人從《永樂大典》輯錄而成。有文15卷,詩賦6卷,詞1卷。有《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叢書集成》本。又《□村叢書》收有《南澗詩余》1卷。


韓元吉韓元吉的生平


  韓元吉,字無咎,號南澗。說到其號南澗的由來,是因他定居在信江河之南,有小溪曰“南澗”,在今上饒市人民醫院和衛校之間。宋代入仕之途主要有二、一為進士考,一為襲門蔭。韓元吉的入仕屬于后者。韓元吉的里貫在河南穎川。北宋有兩韓氏并盛,一為相州韓氏,一為穎川韓氏。穎川韓氏京師門第前多植桐木,故世稱“桐木韓氏”,以別于相州韓琦。韓元吉屬于桐木韓氏這一支。元代吳澄撰《桐木韓氏族譜序》里贊稱:“宋東都百六十余年間,氏族之大莫盛于韓、呂二家。而韓氏一族尤莫盛于桐木韓家。”元吉的五世祖韓億手仁宗朝官至參知政事,卒謚“忠憲”。韓億有八子,其中第五子為韓維即元吉的四世祖。晁說之在《宋故韓公表墓志銘》中說韓維“有天下重望,忠 于君不顧其身,而不以卿相為富貴者,其為少師韓公乎!”在元吉 10歲時,即欽宗靖康 2年、高宗建炎元年( 1127),是時,金人陷落兩京,中原大亂,宋至南遷,韓氏一門避地江南,其中有一支居臨川,而元吉一家則遷至福建邵武。至元吉 27歲時,再遷福建建安(今建甌)。紹興 14年( 1146), 28歲的韓元吉第一次出閩,參加進士考試,落第不取。紹興 18年( 1150),再次應試不第,但因先祖的關系,遂以門蔭頂吏部之選。當時的輿論對韓元吉以門蔭入仕評價是積極的。據《四朝見聞錄》卷二記載“韓元吉,雖襲門蔭而學問遠過于進士。”更何況孝宗自己也說“兩制之選,能者為之,顧何擇于進士?”而《梁溪漫志》卷二也載曰:“北站西掖之除,儒者之榮事也。其有不由科第但以文章進者,世尤指以為榮……乾道淳熙以來韓元咎、王嘉叟、劉正夫皆以門蔭特命攝西掖……”可見,剛過而立之年的韓元吉在當時已有很高的文名,大家對他以門蔭入仕都認為是件值得榮耀的事。

  以門蔭入選的次年(紹興 19年),韓元吉赴處州龍泉縣主簿任。大約在紹興 21年的秋冬之際,他離任龍泉,返臨安侯調,再次寓于德清。他第一次寓居德清是在紹興 14年落第后,因為兄長元龍作余杭縣主簿之故,他選擇了湖州德清慈相寺暫成。這次重回德清,呂祖謙來訪,是他們首次相識,呂祖謙曾參與重修《徽宗實錄》,為學主張經世致用,創立金華學派,南宋乾淳后學派一分為三,朱學以格物效知,陸學以明心,呂學則兼取其長,呂祖謙曾于淳熙三年( 1175年)在鵝湖書院辯論會上竭力調和朱熹、陸九淵兩派,是“鵝湖之會”的主要成員之一。呂祖謙后來成為韓元吉的女婿。紹興 22年,有詩投知平江徐琛求職, 23年春又有詩寄仁和縣尉梁士衡。紹興 23年秋天( 1155),韓元吉應知信州黃仁榮之聘,到信州幕府供職。紹興 26年初,黃仁榮移江東轉運判官,跟著周葵于 3月接任。周葵是當時著名的經學家,元吉早有愿見之心,恰好到信州任上,元吉繼續做他的幕府。但當年 12月周葵罷官,元吉也隨之解除了幕職。信州幕府的 4年,使韓元吉對此地的山水、風土、人情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雖然他以前出閩時也曾經過信州,但那只是他旅途中的一站,而信州的這 4年卻是他人生中的一站。可以肯定地說,他定居上饒的想法應從這個時候便已有了。

  紹興 28年( 1159),韓元吉知福建建安縣,用廣而賦嗇,頗有政聲,并于城西建凌風亭。紹興 29年( 1160)秋 8月,與朱熹等 4人并召赴行在,但他并沒有馬上成行,而是待到第 2年初。紹興 31年( 1162) 8月,在臨安任司農寺主簿。孝宗隆興元年( 1163)正月朝廷惟張浚為樞密使仍都督江淮軍馬, 5月兼都荊襄。張浚入朝覲見孝宗時,屢奏恢復之事,欲先取山東。當時顯臣名士如王大寶、胡佺、王士朋、汪應辰、陳良翰等皆是張浚的門人,大家眾口一詞,齊聲同贊,而韓元吉卻對此有不同看法。并將他的想法以長書投呈張浚,言和、戰、守三事,和雖為下策,但今日之和與前日之和不同,至于決戰,更非易事。因為當今的兵備早已陳舊而沒有更新;當今的兵士早已懦弱而久不操練;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是幾員大將,而這幾員大將的權謀智略皆孫宇前輩。何況渡淮而北,千里攻略,勞師襲遠……所以他最后提出“愿朝廷和為疑之之策,以守為自強之計,以戰為后日之圖。”韓元吉在他的思想和行為上是一貫的主戰派,當時主戰派中又分為情緒派與理智派,而元吉屬于后者。事實上張浚后來的冒在進攻果然因準備不足而失敗了。這封長書證明了韓元吉對當時形勢的判斷與分析是正確的,他不是兵家,而是一個政治家。

  隆興初年,元吉的哥哥元龍為淮東總領官,總領所設在鎮江,母親因此跟著哥哥住在此地。隆興 2年( 1164)閏 11月,韓元吉以新鄱陽守的身份赴鎮江看望母親,當時陸游恰好為鎮江通判。他們兩人是早就認識的,這次相逢鎮江,一起覽觀江山,舉酒相屬,更相唱和,唱和的內容據陸游說有“道群居之樂,致離闊之思,念人事之無常,憚吾生之不留。又丁寧相戒以窮達死生毌相忘之意。”可見他們感情之深厚。對于兩人之間的友誼,陸游感漢道“鳴呼!風俗日壞,朋友道缺,士之相與如吾二人者,亦鮮矣。”從隆興 2年的閏 11月到乾道改元正月共 60日,他們唱和的歌詩合計有 30篇,但陸游說“然此特其略也,或至于酒酣耳熱,落筆如風雨,好事者從旁掣去,他日或流傳樂府,或見于僧窗驛壁,恍然不省省識者,蓋又不可計也。”他們這次鎮江相聚所作歌詩當時曾合集刊刻,非常遺憾的是居然沒有流傳下來,現在唯一能見到的是收在陸游《謂南文集》中的一篇《京口唱和序》,還可使我們知道當時的大概情形。

  乾道元年正月以后,韓元吉以考功郎征,任江東轉運使。乾道 4年( 1168)以朝散郎入守大理少卿,但于 5月 21日,旋知福建建寧,在建寧任上呆一個月,又改知江州。這就是后來趙蕃在《乾道稿·淳熙稿》卷八《寄建寧韓尚書》詩中說的“今代韓夫子,頻年刺兩州”的真實寫照。

  乾道 5年( 1169),母親在宣城去世,元吉先至宣城奔喪,后憂居上饒,說明其時他已將家安在了這里,至于從什么時候落戶上饒,有學者推想可能在乾道 2年他任江東轉運使的時候。丁憂其間,他潛心學問,與上饒湖潭學者王時敏多有交往,并將理學大師尹焞的《論語解》交建寧趙德莊印刻,而作《書尹和靖論語后》跋文。

  乾道 6年( 1170) 7月,朱熹因母喪葬之貲,致書韓元吉借錢。元吉于《南澗甲乙稿》卷十三第一通《答朱元晦書》中回復說:“貸金荷不外,某窮悴,止江東有少俸,連遣二女子,且置得數畝飯米,去歲了兩處葬事,今年從假借矣。他時稍有余,尚當相助。”韓元吉的兩個女兒都先后嫁給了呂祖謙。據《呂成公年譜》,紹興 27年( 1165) 12月 29日,祖謙親迎元吉長女,婚后“五年而天”;乾道 5年( 1169) 5月 20日,祖謙又娶韓元吉第三女五十一娘為繼室,不幸的是,“越 2年又夭,壽二十有七,改月而葬,與長姊同域異穴。”這是呂祖謙的不幸,更是韓元吉的終身之痛。當長女去世的時候,韓元吉親為作墓志銘,及至祖謙去世(淳熙 8年,公元 1181),元吉老淚縱橫,作挽詩云:“青云途路本青氈,圣愿相期四十年。臺閣知嗟君臥疾,山林空嘆我華巔。傷心二女同新穴,拭目諸生續舊編。斗酒無因相沃酹,朔風東望涕潸然。”

  乾道 7年,丁憂除服,元吉回臨安復官。乾道 8年( 1173),權吏部侍郎。這一年,朝廷派元吉出使金國,賀萬春節。途中他利用這次難得返回中原的機會,暗暗觀察敵情,凡到一驛,無論是喝茶還是洗手,哪怕是只遇到婦兒兒童,也往往主動挑直話題,從中獲得更多的信息。回朝以后,他奏言曰:“敵之強盛五十年矣,人心不附,必不能久。宜合謀定算,養威蓄力,以俟可乘之釁,不必規小利以觸其機……”孝宗看了奏章以后,非常肯定他的觀點。大凡出使金國的南宋使臣,大多會用詩詞來表達其感受,這便慢慢形成了“使金文學”范式。在韓元吉出使金國時,他也寫下了一首著名的使金詞,這便是《好事近》,詞云:

  凝碧汩池頭,一聽管弦凄切。多少梨園聲往,總不堪華發。可花無處避春愁,也傍野煙發。惟有御溝聲斷,似知人鳴咽。

  著名的詞學專家 唐珪璋先生《唐宋詞簡釋》評曰:“此首在汴京作。公使金賀萬春節,金人汴京賜宴,遂感賦此詞。起言地,繼言人;地是舊地,人是舊人,故一聽管弦,即懷想當年,凄動于中。下片,不言人之悲哀,但以杏花生愁,御溝鳴咽,反襯人之悲哀。用筆空靈,意亦沉痛。”這首詞幾乎入選所有的宋詞選本,是韓元吉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使金文學”的成功之作。

  乾道 9年,韓元吉除吏部尚書,淳熙元報( 1174) 2月因遭劾以待制出知婺州。 7月 16日與陳巖肖、陳良祐、黃掞、趙師龍等同游金華著名景點雙龍洞。同年 12月 3日,又改知福建建寧府。這使韓元吉與朱熹有更多的見面機會。這期間,他常和朱熹一同討論《祭儀》、《呂氏鄉約》等學術問題。淳熙 2年 9月 9日重陽節,他寄詩贈酒與朱熹,詩云:“平生愛酒陶元亮,曾繞東籬望白衣。底事秋來猶止酒,重陽須插菊花歸。”又云:“老大相望寄一州,故人鄙我倦追游。應知命駕無千里,惆悵山堂暮雨秋。”轉眼到了淳熙 3年 2月,元吉離建寧,入都復為吏部尚書,途徑崇安,再會朱熹,兩個相談甚歡。

  淳熙 5年( 1178),元吉力請外任,離開朝廷,以龍圖閣學士身份,再知婺州。這一年他 60周歲,作《系辭解》一書。

  淳熙 7年,他致仕后開始了晚年在上饒的真正閑居生活。韓元吉一生中效的人物有數百位,而重要的人物有 4位。其中呂祖謙是他的女婿,先他而逝。陸游是他交往時間最長的朋友。朱熹是他學術上的諍友,而辛棄疾則是他退居上饒時來往最密切的朋友。辛棄疾最后定居上饒的時間是在淳熙 9年,即他的帶湖新居落成之后。對他而言,韓元吉是政壇和文壇的老前輩,事實上,元吉還是當時上饒文壇的盟主,辛棄疾因此對韓元吉非常尊重。《稼軒詞》“帶湖之什”有 5首給韓元吉的壽詞,又有 5首與韓元吉的唱和詞,足見兩人交往密切。辛棄疾給韓元吉的祝壽,最早的一首是作于淳熙 9年( 1182)的《太常引·壽韓南澗尚書》,而最有名的一首是作于淳熙 11年( 1184)的《呂龍吟·甲辰歲壽南澗尚書》詞云: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長安父老,新亭風暴,可憐依舊。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況有文章山山歌酒。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

  詞中辛棄疾對韓氏家庭、韓元吉本人贊美有加,他們兩人的感情基礎主要還在于有共同的抗戰理想,這在詞中表現得非常清楚。韓元吉亦為辛棄疾作《水龍吟》一闕云:

  南風五月江波,使君莫袖平戎手,燕然未勒,渡瀘聲在,宸衷懷舊。臥占湖山、樓橫百尺,詩成千首。正草蒲葉老,鞭蕖香嫩,高門瑞,人知否?涼夜光牛斗,夢初回,長庚如晝。明年看取, 旗南下,六騾西走。功畫凌煙,萬釘寶帶,百壺清酒。便留下,剩馥蟠桃分我,作歸

  韓元吉在詞中對辛棄疾投閑帶湖的生活有非常形象的描繪,是當時詞作中最真實且貼切后首。當時,韓元吉住在上饒城南,筑蒼筤亭;而辛棄疾的帶湖莊園則在上饒城北,莊園最豪華的建筑當為雪樓。冬天,韓元吉從城南載酒去帶湖與辛棄疾一道在雪樓觀雪,故辛棄疾有《念奴妖·和韓南澗載酒見過雪樓觀樓》一詞,詞上闕云:“兔園舊賞,悵遺蹤、飛鳥千山都絕。縞帶銀杯江上路,惟有南枝香別。萬事新奇,青山一夜,對我頭先白。倚巖千樹,玉龍飛上瓊闕……”。詞中“縞帶銀杯江上路”是寫雪中的信江;“青山一夜,對我頭先白”應指帶湖附近的篆岡和吉陽山。

  辛棄疾《水調歌頭·慶韓南澗尚書七十》一詞,作于淳熙 14年( 1187)據《南澗甲乙稿》中載《南劍道中詩》自注,稱“生于戊戎,至甲子年二十七。”查戊戍年為徽宗重和元年,至淳熙 14年丁未,恰為 70歲。但韓元吉在這次的 70壽辰之后不久即下世,這首詞因此成為韓元吉收到的最后的祝福。

  淳熙 9年朱熹從臨安歸福建,途徑上饒,住在韓元吉家。第二天,韓元吉約了當地的詩人徐衡仲一道陪朱熹游南巖一滴泉,辛棄疾知道后亦趕來相會,這便是上饒文化史上著名的南巖之會,關于南巖之會的具體情形,元吉之子韓淲《澗泉集》中《訪南巖一滴泉》有真切的追憶,這已經在《辛棄疾傳》有詳細的描述,此不贅述。

  在上饒,韓元吉與朱熹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淳熙 10年( 1183),朱熹率門人在武夷山下建武夷精舍,初成之際,請韓元吉作《武夷精舍記》。淳熙 11年( 1184) 2月,朱熹著名的《武夷櫂歌》 10首一出,韓元吉是第一個為作和歌的。和歌本有 10首,今僅存一首。《南澗甲乙稿》卷六《次櫂歌韻》詩云:“宛宛溪流九曲灣,山猿時下鳥關關。釣礬茶灶山樂,大隱蒼屏日月閑。”

  朱熹作為理學家,與當時的文支并不隔膜,他對上饒的詩人的趙蕃、徐斯遠、韓仲止都有過評價。據其上饒的弟子陳文蔚記載:“先生每得未見書必窮日夜讀之……一日得韓南澗集,一夜與文蔚同香,倦時令文蔚讀,聽至五更盡卷,曰:一生做詩只有許多。”從他一夜與弟子同看詩集,看得實在疲倦而又叫弟子讀給他聽,憑此一點足見他對元吉詩歌的著迷程度。但朱熹畢竟是理學家,他最后的一句評語便反映出對韓元吉的惋惜,認為他僅僅是一個詩人,而終究不能成道學。朱熹還是最早對韓元吉詩進行評論的人,他說:“無咎詩做著者盡和平,有中原之舊,無南方啁晰之音。”若從文學史角度看,元吉的詩詞應該在文學史占一席之地的,只是現在的學者對他重視不夠。

  淳熙 14年,剛度過 70歲生日不久的元吉去世了,陸游在《祭韓無咎尚書文》中評價他的詩文是“落筆天成,不事雕鐫。如先秦書,氣充力全,”這是今日所能見到的對元吉作品最恰當的評價,是一點不夸張的。陸游是當時最長壽的詩人之一,他的許多詩友比他年輕的或比他年長的都一個個先他而去。留下的雖然活著,但都是孤獨地活著。對于陸游來說,回憶老朋友便常常在為他的日課。有時候,他偶然打開書篋,看到了韓元吉的來信,便觸景生情,作《開書篋見韓無咎書有感》。陸游集中有許多記夢詩,其中有兩首是寫夢到元吉的,特別動情,其中一首云:

  積雪欲照夜,老雞方唱晨。

  諸公逝不久,幽夢忽相等。

  話舊殷勤意,追觀見在身。

  悠然又驚覺,撫枕一悲辛。

  還有一首是寫與韓元吉同回京口,遍覽勝景,互相唱和,一覺醒來,知為夢境,便籍枕作詩云:

  隆興之初客江皋,連攘結駟皆賢豪。

  坐中無咎我所畏,日夜酬唱兼詩騷。

  有時贈我玉具劍,間亦報之金錯刀。

  舊游忽墮五更夢,舉首但覺鐵翁高。

  ……

  詩中陸游稱元吉所作詩歌,使他敬畏,這也是對元吉的另一種評價,反映了陸游對韓元吉的尊重。

  著名的詩評家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論韓元吉時稱:“韓尚書南澗本桐木派,有《甲乙集》……當是時,巨儒文士甚盛稱無咎與茶山。”方回還認為在江西詩派流行的當日,韓元吉詩不落流行,自成一家,實為難得。韓元吉的詩文后來不傳,到清代《四庫全書》編者才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到 22卷,即今存于《四庫全書》中的《南澗甲乙稿》中立一補傳。繼方回之后,《四庫》館臣對元吉的評價是符合歷史事實且最為重要的。《提要》云:“統觀全集,詩體文格均有歐蘇之遺,不在南宋諸人之下,而湮沒不傳,殆不可解。然沉晦數百年,忽出于世,炳然發翰墨之光,豈非精神光彩終有不可磨,誠者故靈物 訶,得以復顯于今歟?”

  元吉之子韓淲也是當時著名的詩人,號澗泉,與號章泉的趙蕃齊名,時人稱為“上饒二泉”,韓淲有短期仕歷,基本上以詩人終其一生。韓元吉死后墓葬城東,其子孫定居在上饒各地,尤以鉛山為多。


韓元吉韓元吉的介紹


  宋室南渡后,韓元吉寓居信州上饒(今屬江西)。紹興二十八年(1158)曾為建安縣令。隆興間,官至吏部尚書。乾道九年(1173)為禮部尚書出使金國。淳熙初,曾前后二次出守婺州,一次出守建寧。后晉封潁川郡公,而歸老于信州南澗,因自號南澗翁。平生交游甚廣,與陸游、朱熹、辛棄疾、陳亮等當代勝流和愛國志士相善,多有詩詞唱和。其子韓□(1159~1224),字仲止,號澗泉,也有文名于當世,成就稍遜于其父。

  韓元吉是當時很有名望的人物,黃□稱其"文獻、政事、文學為一代冠冕"(《中興以來絕妙詞選》)。《四庫全書總目》稱其"詩體文格,均有歐、蘇之遺,不在南宋諸人下"。他不喜"纖艷"的詩和雜以"鄙俚"的歌詞。曾將自己所作歌詞"未免于俗者取而焚之"(《焦尾集序》),自編詞集1卷,題為《焦尾集》。現存詞80首。其詞往往流露出"神州陸沉之慨"(黃蓼園《蓼園詩話》)。他很眷戀北方,曾在詞中寫道:"夢繞神州歸路"(〔水調歌頭〕《寄陸務觀》);"中原何在,極目千里暮云重"(〔水調歌頭〕《雨花臺》)。他不忘北伐抗金,多次寫到"雞鳴起舞"和"勒功燕然";也常有英雄遲暮,功業無成的感嘆。其詞風雄渾、豪放,與辛棄疾很接近。陸游稱贊他的作品"落筆天成,不事雕鐫。如先秦書,氣充力全"(《祭韓無咎尚書文》)。亦有婉麗之作,如〔六州歌頭〕"東風著意"等。

   宋朝



查辭海 chacihai.com baike-map 浙ICP備19001761號-4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登封市| 长垣县| 衡水市| 来凤县| 三门县| 长寿区| 左权县| 阜城县| 日土县| 麟游县| 桦甸市| 眉山市| 西贡区| 安庆市| 五指山市| 平顶山市| 揭阳市| 纳雍县| 登封市| 天门市| 辽阳县| 瑞丽市| 新化县| 朔州市| 勐海县| 土默特左旗| 江陵县| 福海县| 林口县| 苍山县| 甘谷县| 互助| 汪清县| 肥西县| 厦门市| 利川市| 宁津县| 方山县| 会理县| 安吉县| 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