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龐佑甫 / 作者:韓元吉 |
半畝方園水到門,地偏人靜恰如村。
聲名不用卿王衍,文字真能仆屈原。
舉世知君如我少,平生學道欲誰論。
何時共結柴桑社,籬下烽來菊正繁。
|
|
過龐佑甫解釋: 《過龐佑甫》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韓元吉。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半畝方園水到門,
地偏人靜恰如村。
聲名不用卿王衍,
文字真能仆屈原。
舉世知君如我少,
平生學道欲誰論。
何時共結柴桑社,
籬下烽來菊正繁。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幅靜謐恬淡的田園景象,并表達了作者對寧靜生活和追求學問的追求。詩中通過描述一個占地半畝的方園,門前有水流過的景象,以及地理位置偏遠、人煙稀少的村莊,展現了一片寧靜、恬淡的鄉村氛圍。作者通過這樣的描寫,表達了自己對于清凈寧靜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詩詞賞析:
這首詩詞采用了七言絕句的形式,行云流水地展示了作者對田園生活和學問追求的思考。首句“半畝方園水到門”,通過簡潔的描寫,展現了一幅田園水鄉的景象,門前有一條清澈的水流,給人一種寧靜和和諧的感覺。第二句“地偏人靜恰如村”,通過用詞簡練,表達了這個地方偏僻而人煙稀少,與村莊的寧靜和恬淡相得益彰。
接下來的兩句“聲名不用卿王衍,文字真能仆屈原”,表達了作者對聲名利祿的淡漠態度和對學問的追求。作者認為聲名并不需要如同卿王衍那樣追求,而文字卻真正能夠承載著詩人的思想和情感,讓人想起了古代偉大的詩人屈原,強調了文字的重要性和價值。
接下來的兩句“舉世知君如我少,平生學道欲誰論”,表達了作者對自己和同道者的困惑。作者認為世人對于像他這樣的志同道合之人的了解很少,想要評價自己的一生追求和學問的道路,卻無從得知。
最后兩句“何時共結柴桑社,籬下烽來菊正繁”,表達了作者對于與志同道合的人們共同生活和追求的向往。柴桑社是一個傳說中的山水田園之地,作者希望能夠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一起生活在這樣的地方,共同追求學問和理想。籬下的烽火指的是邊塞上的戰爭,而菊花則象征著豐收和美好的未來,作者希望在和平的環境下,共同享受生活的豐富和美好。
整首詩詞通過對田園景象的描繪和對聲名利祿與學問追求的思考,表達了作者對寧靜生活和學問追求的向往,同時也反映了宋代士人對于田園生活和理想境界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