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产欧产美韩系列麻豆,最全的欧美大片,日本hiphop大师yokoi,巜人妻私密按摩师3


查辭海

 部首檢索 拼音檢索 近義詞 反義詞 語造 辭海百科
戴復古詩詞作品集:
滿江紅·赤壁懷古 江村晚眺 初夏游張園 淮村兵后 除夜 木蘭花慢 柳梢青 水調(diào)歌頭·題李季允侍郎鄂州吞云樓 醉落魄·九日吳勝之運使黃鶴山登高 賀新郎·寄豐真州 西江月 望江南 望江南 望江南 沁園春 沁園春(送姚雪篷之貶所) 漁父(二) 望江南 望江南(仆既為宋壺山說其自說未盡處,壺山必有答語,仆自嘲三解) 祝英臺近(別李擇之諸丈后途中寄此) 清平樂(嘲人) 浣溪沙 鵲橋仙 賀新郎(豐真州建江淮偉觀樓) 漁父(四) 漁父(三) 漁父(四首) 滿庭芳(元夕上邵武王守子文) 醉太平 清平樂(興國軍呈李司直) 望江南 望江南 滿江紅 大江西上曲(寄李寶夫提刑,時郊后兩相皆乞歸) 鵲橋仙(周子俊過南昌,問訊宋吉甫、黃存之昆仲) 臨江仙(代作) 減字木蘭花 減字木蘭花(寄五羊鐘子洪) 減字木蘭花(寄欽州劉叔冶史君) 鷓鴣天(題趙次山魚樂堂) 沁園春 賀新郎(兄弟爭涂田而訟,歌此詞主和議) 西江月 洞仙歌 行香子(永州為魏深甫壽) 錦帳春(淮東陳提舉清明奉母夫人游徐仙翁庵) 滿庭芳 滿庭芳(楚州上巳萬柳池應監(jiān)丞領(lǐng)客) 賀新郎(為真主堂壽) 水調(diào)歌頭(送竹隱知郢州) 罪言 朱行父留度歲 舟中小酌 鐘春伯園林 侄孫昺以東野農(nóng)歌一編來細讀足以起予七言有 趙尊道郎中出示唐畫四老飲圖滕賢良有詩亦使 昭武太守王子文日舉李賈嚴羽共觀前輩一兩家 昭武太守王子文日舉李賈嚴羽共觀前輩一兩家 昭武太守王子文日舉李賈嚴羽共觀前輩一兩家 昭武太守王子文日舉李賈嚴羽共觀前輩一兩家 昭武太守王子文日舉李賈嚴羽共觀前輩一兩家 昭武太守王子文日舉李賈嚴羽共觀前輩一兩家 昭武太守王子文日舉李賈嚴羽共觀前輩一兩家 昭武太守王子文日舉李賈嚴羽共觀前輩一兩家 昭武太守王子文日舉李賈嚴羽共觀前輩一兩家 昭武太守王子文日舉李賈嚴羽共觀前輩一兩家 招山乃詩人劉叔擬故居朱清之得其地清之赴南 招山乃詩人劉叔擬故居朱清之得其地清之赴南 章泉二老歌 約游曾參政西墅病不能去 元宵雨 有議袁蒙齋者 飲蕭和伯家醉登快閣和楊伯子題分明觀韻 一笑 夜吟呈趙東巖 揚州端午呈趙帥 徐京伯通判晚歲得二子 謝吳秘丞作石屏集后序 謝王使君送旅費 小園 賢女祠 賢良一和五篇不可及 喜梅雨既晴 烏聊山登覽 聞嚴坦叔入朝再用前韻 聞嚴坦叔入朝再用前韻 聞杜儀甫出臺 萬安江上 題曾無疑飛龍飲秣圓 題徐子英小園 送包使君入朝除左曹郎二首 送包使君入朝除左曹郎二首 少算 人日 人不聊生梅柳早有春意 求安 萍鄉(xiāng)縣圃 廬州帥李仲詩春風亭會客有塵字韻詩和者甚多 廬山馬上 劉子及贈瑞桂 臨江軍新歲呈王幼學監(jiān)簿 栗齋鞏仲至以元結(jié)文集為韻 李深道得蘇養(yǎng)直所為深字韻一首不知題何處景 客中歲晚呈何宏甫 君玉同訪豈潛飲間君度曼卿不約而至鶴方換翎 久客還鄉(xiāng) 江南新體 寄朱仲是兼僉 寄鎮(zhèn)江王子文總卿 寄章泉先生趙昌父 寄尋梅 寄清流王令君 寄廣西漕陳魯叟誥院 寄撫州樓使君 黃州棲霞樓即景呈謝深道國正 懷家三首 懷家三首 懷家三首 何季皋司理故人也作詩見相勉意二首 何季皋司理故人也作詩見相勉意二首 漢陽登覽呈王中甫使君 國風再寄南昌故人兼簡王帥子文 國風再寄南昌故人兼簡王帥子文 高九萬見示落星長句賦此答之 訪蒼山曾子實 董侍郎蒙泉書院 冬至 道鄉(xiāng)臺 代書寄韓履善右司趙庶可寺簿 代書寄韓履善右司趙庶可寺簿 代書寄韓履善右司趙庶可寺簿 次韻君玉春日 次韻董叔宏山中有感 處世 舂陵道上 長沙道上 別許季如 別邵武諸故人 別后舟中用前韻 聞邊事 為客 題永州思范堂 題董侍郎山園 秋興有感 醉吟 子淵送牡丹 櫻桃 無策 為石云悼鶴 挽溫嶺丁竹坡 汀州道上 題處士黃公山居 送張子孟 事機 石屏久游湖海祖妣遂題二句于壁云機番白苧和 上封 山中夜歸 山中見梅 壬寅除夜 泉南 泉廣載銅錢入外國 秋夜旅中 清明前夢得花字 蘄口阻風務官點稅 蘄春李丈解后游江上園勸游人不可折花木禁漁 萍鄉(xiāng)客舍 買歸舟篙子請占牌戲成口號 凈明 見淮東制帥趙南仲侍郎相待厚甚特送買山錢又 寄梅屋趙季防縣尉 寄劉潛夫 淮岸阻風 化成巖 光澤溪上 東池 道傍館 次韻梅花 次韻郭子秀曉行 春盡日 醉眠夢中得夏閏得秋早雨多宜歲豐一聯(lián)起來西 竹洲諸侄孫小集永嘉蔣子高有詩次韻 諸詩人會于吳門翁際可通判席上高菊磵有詩仆 諸葛仁叟縣丞極貧能保風節(jié)有權(quán)貴招之不屑其 舟中夜坐 侄孫子直家有西閣吾有東樓相望秋來景物佳甚 侄孫仲晦亦龍和前詩甚佳其家有林塘之勝兄弟 鎮(zhèn)江別總領(lǐng)吳道夫侍郎時愚子琦來迎侍朝夕催 趙葦江與東嘉詩社諸君游一日攜吟卷見過一語 趙叔垕山堂安下其家適有喪事 趙丞話舊 張子明索賦永齋詩若之久矣杜撰四十字以還冷 張統(tǒng)制之子為父求詩蘄州城破匹馬打圍而出能 贈張季冶 贈郭道人 曾云巢同相勉李玉澗不赴召 曾云巢年八十聰明不衰小楷寫六經(jīng)家有小樓日 越上青店候別楊休文 岳市勝業(yè)寺悅亭 遇張韓伯說邊事 遇淮人問蘄黃之變哽噎淚下不能語許俊不解圍 玉山章泉本章氏所居趙昌甫遷居于此章泉之名 余惠叔訪舊 友松亭代松語 友人朱淵出示廷對策不顧忌諱讀之使人凜凜受 游天竺 飲馬長城窟 楊伯子監(jiān)丞霅川久雨得晴為喜 辛未元日上樓參政攻愧齋先生 謝蕭和伯見訪 小畦 小孤山阻風因成小詩適舟中有浦城人寫寄真西 戊戌冬 吾族兩派而下吾之一派衰落殆盡諸孫一兩人而 吳子似 烏鹽角行 望花山張老家 汪見可約游青原 汪見可教授約諸丈鳳山酌別 萬杉長老秀癡翁見示五言次韻 晚春次韻 挽趙縣丞 涂中見人家賣酒 同蘄州上官節(jié)推登光州增勝樓 天竺訪明上座 題鄒震甫江山偉觀 題鄭子壽野趣 題姚顯叔南嶼書院 題新涂何宏甫江村 題王制機新樓 題王制機池上千巖奇觀 題亡室真像 題萍鄉(xiāng)何叔萬云山 題牛圖 題何季涌江亭 提刑彭仲節(jié)平叛卒 滕王閣次韻劉允叔 所聞二首 所聞二首 所聞 所聞 所館小樓見山可喜 歲旦族黨會拜 隨軍轉(zhuǎn)運司王宣子上巳日會客 送曉山夏肯甫入京 送滕審言歸長沙別無聊 送黃教授日巖之官章貢 水陸寺 市舶提舉管仲登飲于萬貢堂有詩 生朝對雪張子善有詞為壽 山中少憩 山中見梅寄曾無疑 入閩道中 秋日早行 秋日病馀 清涼寺有懷真翰林運使之來 蘄州上官節(jié)推同到浮光 莆中遇方□□邀出城買蠣而飲一僧同行 平江呈毅夫侍郎 癖習 陪徐淵子使君登白雪樓約各賦一詩必以宋玉石 南岳 南臺寺長老乃福州士人陳其姓語及光拙庵遭際 南康六老堂 南劍溪上 南豐縣南臺包敏道趙伯成同游 覓芍藥代簡豈潛 綠陰亭自唐時有之到今五百年盧肇二三公題詩 綠陰亭自唐時有之到今五百年盧肇二三公題詩 綠陰亭自唐時有之到今五百年盧肇二三公題詩 綠陰亭自唐時有之到今五百年盧肇二三公題詩 廬陵城外 樓上觀山 六月三日聞王鑒除殿前都虞候孟樞除夔路策應 留守參政大資范公余同年進士往歲帥桂林題刻 靈壁石歌為方巖王侍郎作 臨江小泊 瑯琊山中廢寺 九日登裴公亭得無災可避自登山之句何季皋滕 巾子山翠微閣 借韻書懷 江州德化縣漪嵐堂盡得廬山之勝醉中作此呈趙 江漲見移居者 江山 建昌道上 見趙知道運使 嘉定甲戌孟秋二十有七日起居舍人兼直學士院 寄節(jié)齋陳叔方寺丞 會心 淮上回九江 淮東趙漕領(lǐng)客東園趙世卿賸談近日諸公仆謂今 懷何宏甫 衡陽舟中 衡陽寫懷簡王景大趙俊卿 韓張亭 海陵光孝長老驥無稱山谷后也共談時事且說黃 過三衢尋鄉(xiāng)僧適遇愛山徐叔高同訪鄭監(jiān)丞其家 癸卯歲旦 廣州所見 訪友人家即事 訪嚴坦叔 訪徐益夫 方孚若真□宅堂前池上作淮南小山題詠者甚多 鄂州戎治靜憩亭 度淮 杜子野主簿約客賦一詩為贈與仆一聯(lián)云生就石 都中冬日 董侍郎山園燕樓宗丞 冬日移舟入峽避風 東湖看花呈宋原父 定王臺 登祝融 村景 次韻盧申之正字野興 次韻李伯高 次韻杜運使見贈 春日懷家 陳伯可山亭 常寧縣訪許介之途中即景 長沙有感 別章泉定庵二老人 寶覺僧房 白苧歌 安豐粹李華被旨監(jiān)軍入閩討賊華身督諸將先破 安豐粹李華被旨監(jiān)軍入閩討賊華身督諸將先破 盱眙北望 自漳州回泉南主仆俱病 自和前詩鄰舟皆鹽商 祝二巖 朱子昂司戶登滕王閣 朱行甫和前韻送別烹鹿薦酒 舟行英德江上和許季如詩 侄孫景文多女賀其得雄 侄淑遠游不得書 鄭子壽野趣燒燭醉梅花 鄭南夫云林隱居 趙用甫提舉夢中得片云不隔梅花月之句時被命 趙升卿有官不肯為里居有賢聲訪之于深巷中 趙敬賢送荔枝 趙端行杜子野游虎丘有詩仆因思舊與趙子野同 昭武劉圻甫以{山栗}篁隱居圖求詩 張仁仲提干衡陽冰壺亭燕客 贈饒叔虎談易論命多奇中 曾景建得罪道州聽讀 再賦惜別呈李實夫運使 閱四家詩卷 閱舊稿見喬丞相詩跋因成此詩 岳市勝業(yè)寺禹柏 月夜懷董叔宏聞其入京未得振 袁州化成巖李衛(wèi)公謫居之地 豫章巨浸呈陳幼度提干 豫章東湖宋謙甫黃存之酌別 豫章東湖感舊 玉華洞 雨后有感 與侄南隱等賡和 有烹犢延客者食之有感 詠梅投所知 永新宰潘仁叔再約觀梅 永新彭時甫館仆于玉峰樓龍子崇來話舊 飲中達觀 飲中 刈麥行 艤舟登滕王閣 艤棹清江 宜春東湖呈趙使君 一相識無辜獲罪 一老儒為貴人燒丹丹垂成而走因此失所 一冬無雨雪而有雷 揚州道宮安下制干朱行甫撫干方巨山連騎相訪 雪后暖 許提干湖上下筑 興國軍晚春簡吳提干 新朝士多故人愁吟寄之 新安寒食 謝項子宜帥干遣饋 謝史石窗送酒并茶 蕭飛卿將使赴湖北戎幕詩送其行兼簡秋壑賈總 蕭飛卿將使赴湖北戎幕詩送其行兼簡秋壑賈總 湘西寺觀瀾軒 先人東皋子小園七言人多喜之浼秋房樓大卿作 夏日續(xù)題 喜聞平峒寇 吾鄉(xiāng)陳萬卿儒者能醫(yī)見宜春趙守盛稱其醫(yī)藥之 無為山中鄭老家 無為軍界上遇太湖趙尉制府稟議 聞李將軍至建康 聞機上婦說蠶事之辛勤織未成縑往往取償債家 王深道奏名而歸 王和甫主簿卜地改葬雙親一夕夢到一處風水佳 萬安縣芙蓉峰 晚望懷長沙故人 挽趙縣尉 挽唐吉林詠道 僮約 桐廬舟中 同字子順訪茅庵道人鳳凰麒麟不可見道人語也 同趙鼎臣游黃甫真人清虛庵 同曾景建金陵登覽 田園吟 題周仁甫古香堂二首 題周仁甫古香堂二首 題趙忠定公雪錦樓詩 題張簽判園林 題尹惟曉芙蓉翠羽圖 題姚雪蓬使君所藏蘇野塘畫 題徐京伯通判北征詩卷 題蕭宰十二詠堂三山兩水之亭 題吳熙仲云萍錄 題四祖山榮老月窟 題申季山所藏李伯時畫村田樂圖 題邵武熙春臺呈王子文使君 題上虞縣信芳堂 題泉州王梅溪先生祠堂徐竹隱直院謂梅溪古之 題清江臺 題黃州謝深道國正山庵 題胡立方思齋 題古源棠和尚送青軒 題分宜縣呈石子和知縣 題春山李基道小園 題陳毅甫家壁 題陳景明梅廬 題陳景明梅廬 陶侃柏 譚俊明雪中見訪從而乞米 孫季蕃死諸朝士葬之于西湖之上 歲暮呈真翰林 送侄孫汝白往東嘉問訊陳叔方諸丈 送湘漕趙蹈中寺丞移憲江東 送彭司戶之官三山 送劉鎮(zhèn)叔安入京 送黎明府 送黎明府 送來賓宰 送陳幼度運干 送陳幼度運干 送別朱兼僉 史賢良入蜀有錦江詩卷陳誼甚高 石洲遇陳季申話舊 石亭野老家 邵陽趙節(jié)齋史君同黃季玉以合江亭三字分韻 上喬右司 山中即目二首 山中即目二首 山行遇秀癡翁 三山林唐杰潘庭堅張農(nóng)師會于丁巖仲新樓 儒衣陳其姓工于畫牛馬魚一日持六簇為贈以換 壬寅歲旦景明子淵君玉攜酒與詩為壽次韻 裘司直見訪留款 蘄州厲使君七夕祈雨 貧作負恩人為何宏甫作 毗陵太平寺畫水呈王君保使君 陪虞使君登岳陽樓 陪厲寺丞賞芍藥 偶見飛蝶追思舊游錄之 聶侍郎領(lǐng)客觀園林之勝飲中出示名賢書畫 擬峴臺杜子野主簿寓居 南康縣用東坡留題韻 南康縣劉隱居 南安王使君領(lǐng)客湛泉流觴曲水 夢中題林逢吉軒壁覺來全篇可讀天明忘了落句 夢與趙用父王子文陳叔方相會甚款 廬州界上寄豐帥 劉折父為吳子才索賦云山燕居 靈洲梅花 林下得月以木陰蔽遮為恨 兩山趙仁甫宰臨安有武學生張丈相訪酒邊弄刀 李友山索詩卷汀州急遞到昭武 李司直會客吳運干有詩次韻 李季允侍郎舟中 李計使領(lǐng)客游白云景泰 李敷文酌別席上口占 括蒼石門瀑布 哭趙紫芝 口號送椰心簟劉使君 客游 郡圃寒食 覺慈寺 菊坡崔參政說平叛卒不得已拜經(jīng)略之命豈敢言 九日櫧洲舟中 靜齋張敏則舍人贈詩因用其韻為酬 靜寄孟運管招客皆藏春侍郎故人因與花翁孫季 京口遇薛野鶴 京口喜雨樓落成呈史固叔侍郎 京口別石龜翁際可 解后樂清主簿姜昌齡一見如平生歡同宿能仁 婕妤詞 江上夜坐懷嚴儀卿李友山 江皋 江村晚眺二首 江村何宏甫載酒過清江 江濱曉步 見名園荒廢有感 見江東繡衣袁廣微 家中作 家居復有江湖之興 寄趙漳州話病 寄趙德行 寄項宜甫兼簡韓右司 既別諸故舊獨黃希聲往曲江凜議未回不及語離 既別諸故舊獨黃希聲往曲江凜議未回不及語離 吉州堆勝樓謝景周司理居其上 會李擇之其父名丙字南仲著丁未錄丙申錄 會稽山中 黃州竹樓呈謝國正 黃道士出爻 淮上寄趙茂實 淮上春日 懷江村何宏甫自贛上寄林檎 畫山 花朝侄孫子固家小集 滸以秋蘭一盆為供 湖南見直帥 湖廣李漕革夫大卿飲客西湘 湖北上吳勝之運使有感而言非詩也 胡粹送羊烹以會客 洪子中大卿同登遠碧樓歸來有詩 和鄭潤甫提舉見寄 和韶州許使君令子送別之韻 和山谷上東坡古風二首見一朝今取一篇 和高常簿暮春 濠州春日呈趙教授 海月星天之觀 過昭武訪李友山詩社諸人 郭伯秀約聯(lián)騎春游不去有詩 癸巳端午呈李伯高 古田縣行覽呈劉無競 甘窮 撫州謝樓宗丞見訪 撫州節(jié)推蕭學易衙宇一新 伏龍山民宋正甫湖山清隱乃唐詩人陳陶故圃曾 鳳凰臺 訪趙東野 訪舊 訪慧林寺僧因有詩 訪古田劉無競 訪方子萬使君宅有園林之勝 訪陳復齋寺丞于私第 法曹羅立之酒邊舉數(shù)首皆仆故人為我寄聲 鄂渚張?zhí)魄渲芗沃偎蛣e 鄂渚解纜 端午豐宅之提舉送酒 杜仲高自鄂渚下儀真 杜仲高相遇約李尉 杜山自遣 讀嚴粲詩風撼瀟湘覆江空雪月明以其一聯(lián)隱括 讀放翁先生劍南詩草 都中書懷呈滕仁伯秘監(jiān) 都中懷竹隱徐淵子直院 都中次韻申季山 董叔震書堂 董叔宏黃伯厚載酒黃塘送別 東軒 東谷王子文死讀其詩文有感 得早梅一枝攜訪酒家 代人送別 代簡答夏肯父 次韻謝敬之題南康縣劉清老園 次韻史景望雪后 次韻郡粹王子文小園詠春 次韻胡公權(quán) 慈云避暑 春日風雨中 船過桐江懷郭圣與 出閩 舂陵山中作寫寄孔海翁 舂陵山中 呈趙園令 陳孟參陳明子同游麻姑山 長沙呈趙東巖運使并簡幕中楊唯叔通判諸丈 別嚴滄浪 別董叔宏兄弟 阿奇晬日 族侄孫子榮之子神童顏老不幸短命而死哭之不 族侄孫子榮之子神童顏老不幸短命而死哭之不 族侄孫子榮之子神童顏老不幸短命而死哭之不 諸侄孫登白峰觀海上一景 朱仲寔少府到官無幾日即入僉幕官滿送行二首 朱仲寔少府到官無幾日即入僉幕官滿送行二首 舟中病起登覽 舟行往吊故人 重陽舟中 侄孫子淵新居落成二首 侄孫子淵新居落成二首 真州上官漕勸農(nóng) 趙克勤曾橐卿景壽同登黃南恩南樓 趙克勤曾橐卿景壽同登黃南恩南樓 贈孤峰長老 贈洞霄道士 倚樓 雁山羅漢寺省王總干之墓待和甫主簿之來 許介之約過清溪道上有成 新喻縣蘇晉叔相會 新歲 新年多雨一日晴色可喜 蕭仲有遺經(jīng)堂 蕭學易何季皋和作別詩佳甚再用前韻 湘中遇翁靈舒 夏日從子淵侄借茉莉一盆 戲呈趙明府 吳子似提干九高亭小景 吳門訪舊 王應求出示蜀中山水障氣勢甚雄偉李巽巖題其 汪給事守鄂渚元宵代江夏宰吳熙仲獻燈 汪給事守鄂渚元宵代江夏宰吳熙仲獻燈 挽立齋杜丞相 同鄭子野訪王隱居 題侄孫豈潛家平遠圖 題宋安撫月中香 題梅嶺云封四絕 題梅嶺云封四絕 題梅嶺云封四絕 題梅嶺云封四絕 題黃仲文雙清亭 題蔡中卿青在堂二首 題蔡中卿青在堂二首 滕審言相遇話舊 宿農(nóng)家 宿農(nóng)家 蘇希亮約客游劉興伯大自在亭 送蒙齋兄長游天臺二首 送蒙齋兄長游天臺二首 思家 沈莊可號菊花山人即其所言 泉州紫極宮壽星殿古檜諸葛機宜同賦 去年訪曾幼卿通判攜歌舞者同游鳳山仆有歌舞 去年訪曾幼卿通判攜歌舞者同游鳳山仆有歌舞 求先人墨跡呈表兄黃季文 清明感傷 清明感傷 屏上懷黃伯高兄弟 寧鄉(xiāng)道上遇張伯聲 羅漢寺 盧申之正字小酌 隆興度夏借東湖驛安下 劉興伯黃希宋蘇希亮慧力寺避暑 靈峰靈巖有天柱石屏之勝自昔號二靈 立春后二首 立春后二首 李深道得蘇養(yǎng)直所寫深字韻詩 懶不作書急口令寄朝士 客行河水東 九月七日江上阻風 金山 金陵游覽用劉子明韻 焦山 見曾提刑兼安撫 見山居可喜 寄鄭潤甫提干 寄趙茂實大著二首 寄趙茂實大著二首 寄趙鼎臣 寄姚楚州 寄姚楚州 寄上趙南仲樞密 寄上趙南仲樞密 寄栗齋鞏仲至 寄報恩長老恭率翁 吉州李伯高會判送鹽{蟲截}子魚比海味之珍者 懷趙德懷 衡山何道士有詩聲楊伯子監(jiān)丞盛稱之以楊所取 和高與權(quán) 海上魚西寺 郭外翁 觀捕黃雀 贛州呈雪蓬姚使君 鳳鳴有吉兇 訪漳州趙用父使君 訪張元德 訪曾魯叔有少嫌先從金仙假榻長老作筍供 鄂渚煙波亭 鄂州南樓 冬暖 到鄂渚 答婦詞 陳漕領(lǐng)客西園賞海棠 長汀寄李使君 別李司直蕭小山 白鶴觀 織婦嘆 大江西上曲/念奴嬌 周子益年八十赴殿 周子益年八十赴殿 重陽 真西山帥長沙禱雨 真西山帥長沙禱雨 閱世 閱世 元日二首呈永豐劉叔冶知縣 元日二首呈永豐劉叔冶知縣 又送行二首 又送行二首 游云溪與郡宴用太守韻即事二首 游云溪與郡宴用太守韻即事二首 謝東粹包宏父三首癸卯夏 謝東粹包宏父三首癸卯夏 謝東粹包宏父三首癸卯夏 湘中 湘中 峽山二首 峽山二首 戲題詩藁 聞時事 聞時事 挽大溪姚祥叔即南 題鄭寧夫玉軒詩卷 題趙庶可山臺 題趙庶可山臺 太湖縣雪中簡段子克知縣 世事 毗陵天慶觀畫龍自題姑蘇羽士李懷仁醉筆詩呈 彭繡使平叛卒后除經(jīng)略小詩陳利害 彭繡使平叛卒后除經(jīng)略小詩陳利害 彭繡使平叛卒后除經(jīng)略小詩陳利害 麻城道中 羅敷詞 盧申之正字得春郊牧養(yǎng)圖二本有樓攻愧先生題 盧申之正字得春郊牧養(yǎng)圖二本有樓攻愧先生題 靈洲 李友山諸丈甚喜得朋留連日久月洲乃友山道號 黎明府約尋梅 黎明府見示令叔顯謨開國墓志求詩為賦三首 黎明府見示令叔顯謨開國墓志求詩為賦三首 黎明府見示令叔顯謨開國墓志求詩為賦三首 客自邵武來言王野使君平寇 客自邵武來言王野使君平寇 客中秋晚 江西壬辰秋大旱饑臨江守王幼學監(jiān)簿極力救民 江西壬辰秋大旱饑臨江守王幼學監(jiān)簿極力救民 簡陳叔方問病 寄永嘉太守趙茂實 寄永嘉太守趙茂實 寄耒陽令嚴坦叔 寄湖州楊伯子監(jiān)丞 黃州偶成 衡陽度歲 歸舟已具李憲樓倉有約盜賊梗道見避亂者可憐 歸舟已具李憲樓倉有約盜賊梗道見避亂者可憐 觀靜江山水呈陳魯叟漕使 觀靜江山水呈陳魯叟漕使 故人陳秘書家有感 故人陳秘書家有感 宮中寄家書并簡季道侄 贛州上清道院呈姚雪蓬 訪曾云巢 訪楊伯子監(jiān)丞自白沙問路而去 訪楊伯子監(jiān)丞自白沙問路而去 杜仲高高九萬相會 杜甫祠 讀王幼學上殿劄子 都下書懷 都下書懷 登快閣黃明府強使和山谷先生留題之韻 得古梅兩枝 次韻旴江李君昉見寄二首時李在包守郡齋 次韻旴江李君昉見寄二首時李在包守郡齋 呈姚顯叔奉親送死極孝 中秋李漕冰壺燕集 中秋李漕冰壺燕集 侄孫亦龍作亭于小山之上□余以野亭名之得詩 侄孫亦龍作亭于小山之上□余以野亭名之得詩 侄孫亦龍作亭于小山之上□余以野亭名之得詩 侄孫亦龍作亭于小山之上□余以野亭名之得詩 侄孫亦龍作亭于小山之上□余以野亭名之得詩 張端義應詔上書謫曲江正月一日贛州相遇 張端義應詔上書謫曲江正月一日贛州相遇 豫章東湖避暑 豫章東湖避暑 渝江綠陰亭九日燕集 渝江綠陰亭九日燕集 葉宗裔為令叔求竹山詩 葉宗裔為令叔求竹山詩 夏日雨后登樓 吳澗泉韓仲止二首 吳澗泉韓仲止二首 挽沙溪項公苔湖居士 挽沙溪項公苔湖居士 酴醾 投江西曾憲二首 投江西曾憲二首 題渝江蕭氏園亭 題渝江蕭氏園亭 題渝江蕭氏園亭 送趙安仁之官上虞二首 送趙安仁之官上虞二首 送吳伯成歸建昌二首 送吳伯成歸建昌二首 送王仲彝制機宰瀏陽 送王仲彝制機宰瀏陽 思歸二首 思歸二首 頻酌淮河水 臘梅二首 臘梅二首 寄吳明輔秘丞 寄吳明輔秘丞 寄沈莊可 寄山臺趙庶可二首 寄山臺趙庶可二首 寄建康留守制使趙用父都丞侍郎 寄建康留守制使趙用父都丞侍郎 寄復齋陳寺丞二首 寄復齋陳寺丞二首 觀陸士龍作顧彥先婦答夫二首有感韻 觀陸士龍作顧彥先婦答夫二首有感韻 風雨無憀中覽鏡有感作小詩未有斷句適兩侄孫 讀三學士人論事三書 讀三學士人論事三書 斗山子王深父作石屏記為老夫書其文甚佳采記 斗山子王深父作石屏記為老夫書其文甚佳采記 斗山子王深父作石屏記為老夫書其文甚佳采記 斗山子王深父作石屏記為老夫書其文甚佳采記 斗山子王深父作石屏記為老夫書其文甚佳采記 都中書懷二首 都中書懷二首 洞霄宮 登樓絕句和者甚多又從而用韻擇其可錄者錄之 登樓絕句和者甚多又從而用韻擇其可錄者錄之 登樓絕句和者甚多又從而用韻擇其可錄者錄之 登樓絕句和者甚多又從而用韻擇其可錄者錄之 到南昌呈宋愿父伯仲黃子魯諸丈 到南昌呈宋愿父伯仲黃子魯諸丈 春日二首呈黃子邁大卿 春日二首呈黃子邁大卿 別鐘子洪 舟中 舟中 贈萬杉老秀癡翁二首 贈萬杉老秀癡翁二首 雁山總題此山本朝方顯 雁山總題此山本朝方顯 溪上 溪上 送季明府赴太平粹 送季明府赴太平粹 送季明府赴太平粹 送季明府赴太平粹 山村 山村 山村 山村 山村 林伯仁話別二絕 林伯仁話別二絕 簡曾才叔 寄南昌故人黃存之宋謙甫二首 寄南昌故人黃存之宋謙甫二首 懷雪蓬姚希聲使君 懷雪蓬姚希聲使君 湖南漕李革夫被召乃丐歸 湖南漕李革夫被召乃丐歸 感寓三首 感寓三首 感寓三首 次韻陳叔強見寄 次韻陳叔強見寄 松江舟中四首荷葉浦時有不測末句故及之 松江舟中四首荷葉浦時有不測末句故及之 松江舟中四首荷葉浦時有不測末句故及之 松江舟中四首荷葉浦時有不測末句故及之 寄虛齋趙侍郎 寄虛齋趙侍郎 歸來二首兒子創(chuàng)小樓以安老首 歸來二首兒子創(chuàng)小樓以安老首 訪西澗王深道 訪西澗王深道 大龍湫 錦帳春 辛丑歲暮三首 辛丑歲暮三首 辛丑歲暮三首 歲暮書懷寄林玉溪 歲暮書懷寄林玉溪 歲暮書懷寄林玉溪 湖口 廣東漕李實夫四首 廣東漕李實夫四首 廣東漕李實夫四首 廣東漕李實夫四首 釣臺 釣臺 折桂寺 新歲書懷四首 新歲書懷四首 新歲書懷四首 新歲書懷四首 新年自唱自和 新年自唱自和 新年自唱自和 晚春 晚春 思歸 思歸 書事 書事 書事 江上 江上 江上 見湖南繡使陳益甫大著 見湖南繡使陳益甫大著 見湖南繡使陳益甫大著 嘉熙己亥大旱荒庚子夏麥熟 嘉熙己亥大旱荒庚子夏麥熟 嘉熙己亥大旱荒庚子夏麥熟 嘉熙己亥大旱荒庚子夏麥熟 嘉熙己亥大旱荒庚子夏麥熟 嘉熙己亥大旱荒庚子夏麥熟 寄后村劉潛夫 寄后村劉潛夫 寄后村劉潛夫 訪陳與機縣尉于湘潭下攝市 訪陳與機縣尉于湘潭下攝市 訪陳與機縣尉于湘潭下攝市 讀改元詔口號 讀改元詔口號 讀改元詔口號 秋日 寄玉溪林逢吉六首 寄玉溪林逢吉六首 寄玉溪林逢吉六首 寄玉溪林逢吉六首 寄玉溪林逢吉六首 寄玉溪林逢吉六首 歸后遣書問訊李敷文 歸后遣書問訊李敷文 歸后遣書問訊李敷文 歸后遣書問訊李敷文 寄韓仲止 詰燕 次韻谷口鄭東子見寄 次韻谷口鄭東子見寄 次韻谷口鄭東子見寄 次韻谷口鄭東子見寄 次韻谷口鄭東子見寄 次韻谷口鄭東子見寄 廬山 廬山 廬山 廬山 海棠 大熱五首 大熱五首 大熱五首 大熱五首 大熱五首 初夏 初夏 夢中亦役役 感寓四首 感寓四首 感寓四首 感寓四首 寄興 寄興 湖上 湖上 大熱五首 其五 春暮 久寓泉南待一故人消息桂隱諸葛如晦謂客舍不 久寓泉南待一故人消息桂隱諸葛如晦謂客舍不 久寓泉南待一故人消息桂隱諸葛如晦謂客舍不 久寓泉南待一故人消息桂隱諸葛如晦謂客舍不 久寓泉南待一故人消息桂隱諸葛如晦謂客舍不 久寓泉南待一故人消息桂隱諸葛如晦謂客舍不 久寓泉南待一故人消息桂隱諸葛如晦謂客舍不 久寓泉南待一故人消息桂隱諸葛如晦謂客舍不 久寓泉南待一故人消息桂隱諸葛如晦謂客舍不 久寓泉南待一故人消息桂隱諸葛如晦謂客舍不 大熱五首 其四 九日 九日 大熱五首 其三 夜宿田家 大熱五首 其二 江陰浮遠堂 春日 大熱五首 其一 山行 秋懷 行香子 有感 有感 有感 無題 庚子薦饑 庚子薦饑 庚子薦饑 庚子薦饑 庚子薦饑 庚子薦饑 赤壁 望江南/憶江南 望江南/憶江南 梅花 梅花 清平樂 琵琶行
最新收錄:

暫未開通

戴復古
戴復古簡介

全 名 戴復古

戴復古戴復古簡介


  戴復古(1167—?))南宋著名江湖派詩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號石屏、石屏樵隱。天臺黃巖(今屬浙江臺州)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歸家隱居,卒年八十余。曾從陸游學詩,作品受晚唐詩風影響,兼具江西詩派風格。部分作品抒發(fā)愛國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現(xiàn)實意義。


戴復古戴復古的文學創(chuàng)作


  作為江湖詩人,戴復古作詩以苦吟求工,帶有四靈余習,然能在盛唐名家中轉(zhuǎn)益多師而自辟蹊徑。像四靈一樣,戴復古將創(chuàng)作精力放在了五律上,其《石屏詩集》中五律的數(shù)量占了一半。與四靈的五律多詠景物不同,他的五律多寫人情世事,大多采取白描手法,清健輕快,無斧鑿痕。

  其詞格調(diào)高朗,文筆俊爽,清健輕捷,工整自然。“往往作豪放語,錦麗是其本色。”-(況周頤語)。代表作為《柳梢青》、《洞仙歌》、《沁園春》(一)、《木蘭花慢》、《西江月》(一)、《望江南》(一)、《減字木蘭花》(三)、《賀新郎》([四]、[五])、《滿庭芳》(三)、《漁父》(二)、《臨江仙》、《鷓鴣天》([一]、[三])等,其中尤以《柳梢青》和《洞仙歌》兩首流傳最廣。《柳梢青》寫詞人登臨岳陽樓,遠眺洞庭湖,望見秋水深深,波光萬頃,樓頭獨立,吟詩朗朗,好不痛快;然念及國家危難,山河破碎,知音寥落,又不禁唏噓感慨,心情沉痛。眼前只有君山不老,自古如今。《洞仙歌》則以清新俚俗之語言描繪畫城中重陽時節(jié)的酒肆風光,使人如見其景,如聞其聲。詩詞集有《石屏詩集》、《石屏詞》。


戴復古戴復古的生平


  

出生環(huán)境

  戴復古,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出生在天臺道黃巖縣南塘屏山(明憲宗成化五年分黃巖南三鄉(xiāng)設立太平縣,即今之溫嶺市新河塘下)的一個窮書生之家。他的父親戴敏才,自號東皋子,是一位“以詩自適,不肯作舉子業(yè),終窮而不悔”(樓鑰《戴式之詩集,序》)的硬骨頭詩人,一生寫了不少詩,但留下來的很少。曾寫過相當有名的《賦小園》詩,又有名句:“人行躑躅江邊路”為編《詩人玉眉》的魏慶之所賞識,在當時東南詩壇上頗有聲譽。他在臨終前還對親友說:“我已病入膏肓了,不久將辭世,可惜兒子太小,我的詩將要失去傳人。”可見他對詩真到了入迷的程度。

  戴復古不但繼承乃父的詩迷,也繼承了乃父的風格,并予發(fā)揚光大,儼然成一派首領(lǐng)。更可貴者,他一如乃父,不肯作舉子業(yè),寧愿布衣終身。他耿介正直,不吹拍逢迎,不出賣靈魂而求功名利祿,也與乃父一樣,終窮而不悔。在南宋那紙醉金迷的時代里,這確乎是難能可貴的。

  戴復古的時代,正是“山河破碎風飄絮”,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茍且求存的時代。如果說趙構(gòu)在臨安立足之初,尚有南方各路勤王部隊,北方也到處有抗金義軍的烽火,但到第二代孝宗時, 由于趙構(gòu)的不抵抗主義,失望的失望,覆滅的覆滅,統(tǒng)治集團又腐敗無能,早已安于“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小朝廷生活了。戴復古就生于這第二代小王朝之時,碰上這樣的時代,辛棄疾、陸游等尚被閑置,何況一個無名后生,所以即使戴復古“負奇尚氣,慷慨不羈 ”(元·貢師泰《石屏集》序),空懷一腔忠心報國的男兒熱血,又哪里有用武之地呢!陳志歲《戴復古故里念其倦游歸來》詩云:“揖別金陵侶,屏山做主人。蔭憑庭木秀,種看圃花新。雙浦流詩韻,一池湔酒塵。徒鳴放翁劍,太息寂寥身。”(摘自《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

  由于南宋的偏安,使臺州成為東南沿海的既接近京畿又較為安定的后方,這使偏遠、閉塞的經(jīng)濟文化落后地區(qū),得以迅速的繁榮。特別在文化上,從唐朝鄭虔啟蒙以來,到這時才有一大批著名文人學者如朱熹、唐仲友、趙汝愚、尤袤、岳珂等,來到臺州,并任要職,把臺州文化大大地推進了一步。朱熹等人又極為重視教育,到處辦書院,四出講學,因而科舉之風日盛,中舉之人空前增加。南宋153年間,臺州考中進士的有550人,狀元一人,所以明代著名的臺州人士謝鐸說:“其時,臺之人以科第發(fā)身致顯榮者,何限!”(《石屏集·序》)

  在這樣一個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中,戴復古選擇了一條什么道路呢?

  第一,繼承父志,迷進了詩歌之中,以吟詩為業(yè),把富貴功名拋到九霄云外。

  據(jù)他的前輩、摯友樓鑰回憶:“一日攜一大編(詩稿)訪余,且言:‘吾以此傳父業(yè),然亦以此而窮。’……余答之曰:“夫詩能窮人,或謂惟窮然后工,……子惟能固窮,則詩昌矣!”’這在當時熱衷于科舉以求功名進身的臺州知識分子中,可謂獨樹一幟。

  第二,登門拜師。據(jù)《黃巖新志》載:“其詩遠宗少陵,近學劍南。”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又登三山陸放翁之門,而詩益進。”(樓鑰《序》)可見他確是登門拜陸游為師的。與杜甫一脈相承的愛國主義、現(xiàn)實主義詩人陸游,此時詩名震朝野,《劍南詩稿》是戴復古效仿的范本,程門立雪,終于登門拜師,在一代大師的親身教誨之下,“刻意精研”:“詩益進”,達到了“自有清遠之致”的境界(見《黃巖新志》)。

  第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元人貢師泰追尋他的行蹤,概括為:“南游甌閩,北窺吳越,上會稽,絕重江,浮彭蠡,泛洞庭,望匡廬、五老、九嶷諸峰,然后放于淮、泗,以歸老于委羽(黃巖羽山)之下。”(《石屏集.序》)他的游蹤主要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涉足于當時與金人處于拉鋸狀態(tài)的北方邊界淮河流域。

  他曾三次漫游,時間長達四十年,一生的一半時間就是在全國各地度過的。

  

漫游經(jīng)歷

  第一次出游

  戴復古在娶妻生子、學詩有成之后,首先是登山陰陸放翁之門,而詩益進。然后開始滿懷信心地仗劍出游,目的地是京城臨安他興高采烈地來到京城,希望能一舉成名。然而現(xiàn)實生活是冷酷的,當時京城之中詩人為謁客者,已是“什百為群”,他一個無名的青年,怎能出入頭地。空等了幾年,大為失望只能是“真龍不用只畫圖,猛拍欄干寄三嘆。”此時宋金邊釁已起,他再向北行,來到弓州和淮河流域靠近前線的地方。“十年浪跡游淮甸,一枕高眠到鄂州。”想在從軍入幕這一條路上找出路,結(jié)果仍是“活計魚千里,空言水一杯。”

  這次前線之行,他親身領(lǐng)受了“吾國日以小,邊疆風正寒”的局勢。1206年10月,金分兵九路南下伐宋,破真州,云夢,滁州淮河一帶又遭殘破,這時他寫下了著名的愛國詩篇:《頻酌淮河水》、《淮村兵后趴《盱眙北望》等,反映了人民飽受戰(zhàn)爭苦難的真實,表達了詩人熱愛祖國,懷念中原失地人民的深沉感情。

  這十年外出活動破碎了他的衣錦還鄉(xiāng)之夢,“京華作夢十年余”,卻是“明知弄巧翻月拙,除卻謀歸總是虛。”只好失望而歸。回來后才發(fā)現(xiàn)結(jié)發(fā)之妻已一病身亡,病中她還題二句詩于壁:“機番白芋和愁織,門掩黃花帶恨吟。”他見詩觸景傷情,續(xù)成一律《續(xù)亡室題句》,失意而歸又逢喪妻,真是禍不單行,他面對亡妻的真像不禁唱出:“求名求利兩茫茫,千里歸來賦掉亡。”其時,兩個兒子只有十多歲,實是催人淚下。

  第二次出游

  在家住了不長時間,“到底閉門非我事,白鷗心性五湖傍。”(《家居復有江湖之興》)他又離家出游,這次大約是從溫州、青田一帶西上江山、玉山,至豫章,一路有詩。以豫章為落腳點,在江西長住了一段時間,并在贛江、袁江,撫河、信江之間走動,后來還到過杭州、福建、湖北、湖南、江蘇、安徽。約二十年后回家。

  這次出游首先是聞不少京官調(diào)往江西,他去江西想找熟人尋出路,結(jié)果也很失望。失望之中他感到“山林與朝市,何處著吾身”,于是轉(zhuǎn)向第二個目標——廣交詩友,切磋詩藝。這個目標倒是意外地實現(xiàn)了,詩歌創(chuàng)作獲得了空前大豐收。“蹭蹬歸來,閉門獨坐,贏得窮吟詩句清。”在他前十年中漸漸播開了詩名后,到這一階段,時賢、官吏、竟人、游士爭著與他結(jié)交,象樓鑰、喬行簡,魏了翁等高官與他時有唱和,與趙汝騰、包恢,土子良、鞏豐、趙蕃、曾景建、高翥、劉克莊、趙以夫、翁卷、孫季蕃等同期詩人,或結(jié)由社,或互相品評詩稿,在文壇中逐步形成了江湖詩派。這期間,他作詩最多,成就最大:詩集之中大部分愛國、憂民的現(xiàn)實主義名篇都寫于此時。在湖南,趙汝讜編成《石屏小集》,趙汝騰作序,這是第一部刊行的戴復古詩選集。約在1227年上半年到江西,在《萬安江上》有“不能成佛不能仙,虛度人間六十年。”“無奈秋風動歸興,明朝問訊下江船,”動了歸興,又請倪祖義和趙希邁為他的詩集作了序跋,后經(jīng)玉山拜訪了趙蕃兄弟,然后回家

  這一次,他終于以“專業(yè)詩人”身份,出現(xiàn)于邊境、前線、官府、民間,體驗殊深:他寄希望于抗戰(zhàn)派官員,高度贊揚人民群眾的高昂斗志,真實而深刻地反映民間疾苦,憤怒地揭露、譴責朝野的投降派努力,這時他的詩歌已成了經(jīng)世致用的重要工具,因而詩名大振。

  第三次出游

  成名之后,大約在1229年春,從六十多歲到七十歲這一段游歷,足跡較為清楚。先到福建,再轉(zhuǎn)江西,1234年二次入福建,然后出梅嶺,游廣州、桂林,再折回衡陽,又經(jīng)長沙,第三次到鄂州。在1236年后往東游吳門、揚州,1237年被兒子阿奇從鎮(zhèn)江接回家。這近十年中,主要是訪友,并請人為詩集作序,安排付梓。他二到福建,第一次是1229年春請陳日方作詩序。第二次是1234年,在邵武太守王子文的邀請下,做了一段時間的軍學教授,10月王子文為石屏集作了序。在邵武結(jié)識了嚴羽,這是他第三次漫游的最大收獲。

  1234年冬,王子文邀嚴羽和戴復古同登望江樓飲酒作詩,留下一段佳話:望江樓在邵武城東的富屯溪畔,樓高十余米,檐牙三重,登之可望十里。這時嚴羽才20來歲,戴復古已是赫赫有名的詩人,并以學官身份臨駐邵武。太守王子文愛詩,但傾向于江西派。嚴羽參禪理,提倡“妙悟”,力追盛唐,反對風靡一時的江西派。這一天,三人在望江樓飲酒論詩,各執(zhí)已見,爭論不休。戴復古傾向于嚴羽,反對江西派,但又不同意把詩說得太空靈,太玄妙。后來作了《論詩十絕》系統(tǒng)地表達了作詩的見解,成為以詩論詩的杰作。后人為紀念這一雅事,把望江樓改稱了詩話樓,并塑三人像于樓上供人瞻仰,成了福建的一大名勝。 1237年,戴復古終于厭倦了四十年的江湖生涯,辭別故人,踏上歸程。“阻風中酒,流落江湖成白首,歷盡間關(guān),贏得虛名滿世間。”“落魄江湖四十年,白頭方辦買山錢。”他終于回歸林下。

  戴復古的晚年是在委羽山東麓度過的,有他自己寫的《委羽山》詩和羽山腳下的戴公祠為證。這段時間常和兒、孫輩及家鄉(xiāng)至交詩詞唱和,但也不忘國事。這樣至少活到淳礻右六年(1246),有新出土的他親筆寫的墓志銘為證。確切的終年,還有待新證。

   宋朝



查辭海 chacihai.com baike-map 浙ICP備19001761號-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周口市| 云阳县| 绥宁县| 贵定县| 永泰县| 扶沟县| 彝良县| 清远市| 益阳市| 周口市| 通道| 阿瓦提县| 新晃| 洛南县| 富蕴县| 阿克苏市| 湖南省| 绩溪县| 翁牛特旗| 洪雅县| 郯城县| 郧西县| 汉寿县| 栾城县| 嘉义市| 化州市| 永德县| 东至县| 昌吉市| 宜州市| 嘉鱼县| 榕江县| 卢氏县| 安乡县| 金乡县| 陈巴尔虎旗| 东乡县| 健康| 四平市| 永善县| 兰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