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中即目二首 / 作者:戴復古 |
巖路穿黃落,人家隱翠微。
籠雞為鴨抱,網犬逐鶉飛。
竹好堪延客,溪清欲浣衣。
禪扉在何許,僧笠戴云歸。
|
|
山中即目二首解釋: 這首詩詞《山中即目二首》是宋代詩人戴復古所作。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山中即目二首
巖路穿黃落,人家隱翠微。
籠雞為鴨抱,網犬逐鶉飛。
竹好堪延客,溪清欲浣衣。
禪扉在何許,僧笠戴云歸。
譯文:
在山中望見的景色(一)
石路穿過黃色的樹葉,人家隱藏在翠綠微茫之中。
籠子里的雞與鴨相伴,網中的狗追逐著鶉鳥飛翔。
美麗的竹子可以招待客人延賓,清澈的溪水欲用來洗衣。
禪室的門在何處呢?僧人戴著斗笠歸來,宛如云彩。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山中的景色,展現了一幅寧靜而宜人的山野圖景。詩人首先描述了一條巖石路,穿過黃色的落葉,隱約可見人家藏匿在翠綠的微茫之中。這種景色給人一種隱逸、幽靜的感覺,似乎是一個與塵世隔絕的地方。
接下來,詩人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一幅鄉村生活的場景。在這個山中的環境中,雞與鴨相互依偎,狗追逐著飛翔的鶉鳥。這些生動的形象勾勒出一幅自然和諧、生機勃勃的鄉村景象,同時也暗示了人們在這個寧靜的環境中過著簡樸而愉悅的生活。
詩的后半部分描繪了山中的竹林和清澈的溪水。竹子被贊美為優雅而適合款待客人的植物,溪水清澈見底,適宜用來洗衣。這些描繪進一步強調了山中的寧靜與優美,以及與自然相融合的生活方式。
最后兩句詩提到了禪室的門和戴著斗笠的僧人。禪室象征著超脫塵世的境界,戴笠的僧人則寓意著追求心靈寧靜的修行者。這里的禪室和僧人象征著一種超越塵世的精神歸宿,與前文中的山中景色相呼應,共同構成了一幅追求寧靜與自由的山水田園圖景。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以細膩的描寫和富有想象力的意象,展現了山中的寧靜與美麗,傳達了對田園生活和內心寧靜的向往。通過詩人的筆觸,讀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對寧靜生活的追求,同時也引發人們對內心靜謐與超脫塵世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