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寧縣訪許介之途中即景 / 作者:戴復古 |
竹徑入茅屋,松坡連菜畦。
深潴漚麻水,斜豎采桑梯。
區別隣家鴨,群分各線雞。
行人來少憩,假道過東溪。
|
|
常寧縣訪許介之途中即景解釋: 詩詞:《常寧縣訪許介之途中即景》
作者:戴復古(宋代)
竹徑入茅屋,松坡連菜畦。
深潴漚麻水,斜豎采桑梯。
區別隣家鴨,群分各線雞。
行人來少憩,假道過東溪。
中文譯文:
狹窄的竹徑通向茅屋,松坡延伸至菜地。
深潴中漚著麻的水,斜豎起采桑的梯子。
鴨群和雞群各自分散在鄰居家,行人很少來這里休息,只是順道經過東溪。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宋代常寧縣訪許介的途中景象,展示了一個寧靜而樸素的鄉村景觀。詩人通過簡潔而生動的語言,將自然景物與人物活動融合在一起,呈現出一幅質樸的鄉村畫卷。
首先,竹徑入茅屋、松坡連菜畦的描繪,展示了鄉村之間的自然連接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竹徑通向茅屋,象征著詩人對鄉村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簡樸的態度。松坡延伸至菜地,揭示了山坡上的松樹與下方的菜地之間的有機聯系,同時也顯示了山野之間的清新氣息。
其次,深潴漚麻水、斜豎采桑梯的描寫,生動地刻畫了鄉村生活的細節。深潴中漚著麻的水,描述了人們用來漚麻的水池,突顯了農民的辛勤勞動和對手工藝的依賴。斜豎起采桑的梯子,表現了采桑人的勞作場景,這也是宋代重要的農業經濟活動之一。
最后,區別隣家鴨、群分各線雞、行人來少憩、假道過東溪的描繪,展示了鄉村生活的平淡和安逸。詩中提到的鴨群和雞群分別屬于不同的家庭,彰顯了鄉村社區的互相區分和鄰里關系。行人很少在此停歇,說明這里并非主要的目的地,只是順道經過東溪,強調了這個地方的寧靜和荒僻。
整首詩以樸素的語言和細膩的描寫展示了宋代鄉村的生活和景觀。通過對自然環境和人物活動的描繪,詩人傳遞了對簡樸生活的向往和對鄉村自然之美的贊美。這首詩詞以其深沉的意境和平實的文字,展示了古代文人對于鄉村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