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产欧产美韩系列麻豆,最全的欧美大片,日本hiphop大师yokoi,巜人妻私密按摩师3


查辭海

 部首檢索 拼音檢索 近義詞 反義詞 語造 辭海百科
文天祥詩詞作品集:
過零丁洋 正氣歌 除夜 端午即事 揚子江 酹江月·和友驛中言別 沁園春·題潮陽張許二公廟 金陵驛二首 南安軍 滿江紅·和王夫人滿江紅韻以庶幾後山妾薄命之意 指南錄后序 滿江紅·代王夫人作 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 曉起 齊天樂(慶湖北漕知鄂州李樓峰) 齊天樂(甲戌湘憲種德堂燈屏) 酹江月(南康軍和蘇韻) 脫京口·上岸難 脫京口·出巷難 北海口 保涿州三詩 保涿州三詩·趙太祖暮 諸幕客第一百一十八 至南安軍第七十八 至吉州第八十 趙倅昴發第四十六 張云第一百一十一 贈周東卿畫魚 贈涂內明 夜歸 陽羅堡第八 許遠 行府之敗第七十四 蕭資第一百三十一 蕭架閣第一百二十四 吸江 西瓜吟 汶陽館 聞雞 為劉定伯索油蕨 挽太博朱古平 挽太博朱古平 挽李制帥二首 挽黎致政 出門難 唆都 宿高唐州 蘇州第五十四 書汪水云詩后 生日山中和蕭敬夫韻 生日和聶吉甫 錢新班弟 魯港之遁第十四 借朱約山韻就賀掛冠 將相棄國第十九 建康府第十五 懷舊第一百七 懷舊第一百九 懷舊第一百八 二拍 和朱松坡 和蕭安撫平林送行韻 過揚子江心 古心江先生以舊弼出鎮長沙癸酉十月乙亥是為 鞏宣使信第一百一十四 墳墓第一百三十九 二王 冬晴 第一百七十五 第一百六十九 第一百六十八 次妹第一百五十五 陳督干第一百二十五 禪關 和中齋韻(過吉作) 建康 至燕城第九十七 贈彭別峰太極數 用前韻留琴窗 夜潮 入城難 紿北難 思則堂先生 思蒲塘 聲苦 南海第七十六 懷中甫 過章貢第七十九 登雙溪閣 次子第一百四十五 脫京口·望城難 脫京口·踏路難 脫京口·入城難 脫京口·候船難 脫京口·得風難 脫京口·得船難 脫京口·紿北難 脫京口·出門難 脫京口·出隘難 第一百六十六 贈趙神眼 贈余月心五首 贈余月心五首 贈余月心五首 贈余月心五首 贈余月心五首 贈適庵冊工 贈羅雪崖樵青 用蕭敬夫韻 英德道中 憶太夫人 夜坐偶成 夜起二絕 夜起二絕 揚州第二十六 襄陽第五 挽蕭帥機虎溪 上岸難 定計難 思故鄉第一百五十六 使風 石樓 入獄第一百 妻子第一百四十七 彭司令震龍第一百二十二 繆朝宗第一百一十六 梅州第六十六 淮西帥第二十五 懷揚通州 懷揚通州 懷揚通州 懷揚通州 懷舊第一百五 懷舊第一百六 和蕭秋屋韻 海船 過隆興第八十四 發建康 二女第一百四十四 第一百八十八 弟第一百五十一 弟第一百五十三 鄧禮部第一百三十七 翠玉樓觀雪 蒼然亭 脫京口·定計難 脫京口·定變難 胡笳曲·十四拍 胡笳曲·十三拍 胡笳曲·十拍 胡笳曲·三拍 胡笳曲·七拍 胡笳曲·九拍 胡笳曲·八拍 保涿州三詩 宗族第一百四十 自汶陽至鄆 趙大監時賞第一百一十九 贈舒片云 贈彭神機 贈南安黃梅峰 贈梅谷相士 贈閭丘相士 曾淵子第四十四 游集靈觀 用韻謝諸客和章 用韻謝前人 宣州罷任再贈 祥興第三十四 獻州道中 吳小村 聞馬 挽鄢晉步主簿 挽王遠叔 挽萬監丞益之 挽孫庸齋 挽劉知縣 踏路難 上江難 謀人難 候船難 定變難 得風難 出巷難 出隘難 送曹大著知廣德軍 思方將軍 沈頤家 山中和韻 南海第七十五 閩三士第一百一十七 李制置庭芝第四十九 景炎擁立第二十八 賈家莊 懷友人二首 懷友人二首 滬州大將第四 湖口 十拍 衡州送胡端逸赴漕 和胡琴窗 和衡守宋安序送行詩 和龔使君韻 復入廣第七十 發京師第五十七 發海陵 第一百五十八 第一百七十 第一百九十一 第一百九十七 第一百八十 第二百 翠玉樓晚雨 翠玉樓和胡端逸韻 翠玉樓 崔鎮驛 出海 陳宜中第四十 陳少卿第一百二十六 保州道中 贈鏡湖相士 脫京口·上江難 脫京口·謀人難 胡笳曲·五拍 胡笳曲·四拍 胡笳曲·十五拍 胡笳曲·十七拍 胡笳曲·十六拍 胡笳曲·十八拍 胡笳曲·六拍 胡笳曲·二拍 鄒處置第一百二十七 竹花 贈月洲相士 贈葉大明 贈楊樵隱應炎談命 贈神目相士 贈龔豫軒數術 用前人韻賦招隱 夜宿青原寺感懷 夜起 揚州地分官 揚州城下賦 小清口 蕭從事燾夫第一百二十三 祥興第三十九 萬安縣 挽湖守吳西林 挽湖守吳西林 挽高郵守晏桂山 鐵錯 鼠第一百四十二 壽朱約山八十三歲 世事 十二月二十日作 生日謝朱約山和來韻 山中謾成柬劉方齋 山中泛舟觴客 去鎮江第五十八 南劍州督第六十四 南華山 母第一百四十一 命里 明堂慶成恭進詩 名姝吟 臨岐錢別 愧故人 江西第六十九 黃州第七 懷趙清逸 懷孔明 十七拍 十六拍 十一拍 和中甫端午韻不依次 高郵懷舊 發宿遷縣 發吉州 發高郵 渡瓜洲 第一百六十三 第一百九十九 第一百八十五 次約山賦杏花韻 塵外 辟山寄朱約山 贈金稱 胡笳曲·一拍 胡笳曲·十一拍 胡笳曲·十二拍 自淮歸浙東第六十一 至燕城第九十八 至廣州第七十七 張制置玨第五十一 張世杰第四十一 贈一壺天李日者 贈許柏溪惟一 贈蜀醫鐘正甫 贈秋月葉相士 贈萍鄉道士 贈墨林曹大崧 贈明脈蕭信叔 贈刊圖書蕭文彬 云端 用前人韻招山行以春為期 宴朱衡守致語口號 行淮東第六十 祥興第三十五 祥興第三十三 祥興第三十七 祥興登極第三十二 西昌倪氏有山谷書杜陵山水圖障歌作江山堂堂 望城難 汀州第六十五 題周山甫錦繡段 題彭小林詩稿 題凝祥觀 題古磵 題得魚集史評 送人往湖南 石港 生日和謝愛山長句 社稷第一 山中偶成 入浙東 入獄第一百一 入獄第九十九 清江何漢英再見于空同讀歐陽先生詩感慨為賦 秘省再會次韻 馬祖巖 綠漪堂 陸樞密秀夫第五十二 劉監簿第一百三十 林檢院琦第一百三十五 哭尹玉 景炎賓天第三十一 京城借永福寺漆臺占似王城山 京城二十一 懷則堂實堂 十二拍 九拍 七拍 六拍 和前人賦別 和前人賦別 過雪橋琉璃橋 過臨江第八十三 福安宰相第六十三 渡江第十 第一百七十一 第一百七十三 第一百七十八 第一百六十四 第一百九十四 第一百八十六 第一百八十二 弟第一百五十四 弟第一百五十二 次鹿鳴宴詩 出山 出廣州第一宿 池州 長子第一百四十九 北行第九十三 白髭行 八獄第一百二 送張宗甫兄弟楚觀登舟赴湖北試 自嘆三首 自嘆三首 自嘆三首 自述二首 自述二首 駐潮陽第七十二 至真州第五十九 鎮江之戰第十八 張秘撰汴第一百一十五 贈劉忠樸 贈黃生銀河數 曾先生第一百三十六 遇靈陽子談道贈以詩 議糾合兩淮復興 議糾合兩淮復興 議糾合兩淮復興 夜走 宴湖南董提舉致語口號 幸海道第三十 新年 祥興第三十六 相陳宜中第十六 咸淳甲戌第二朔予道櫧洲里筆畋方諫自長沙來 天下趙 嘆世道第一百九十二 蘇劉義第四十三 送卓大著知漳州 壽朱約山八十韻 上巳 妻第一百四十三 七月二日大雨歌 幕客載酒舟中即席序別 呂武第一百一十三 劉欽貢元第一百一十二 劉沐第一百二十 劉監簿第一百二十九 陵寢第二十三 陵寢第二十二 理宗度宗第二 李安撫芾第四十八 金應第一百一十 江行第八十五 江行第八十八 江西第六十八 江丞相萬里第四十五 家樞密鉉翁第一百三十八 寄故人劉方齋 吉州第八十一 八拍 過黃巖 福安府第二十九 發淮安 二月晦 二女第一百五十 鄂州第十一 杜大卿滸第一百三十二 第一百五十九 第一百七十四 第一百七十六 第一百七十二 第一百六十一 第一百六十五 第一百六十二 第一百六十 第一百九十五 第一百九十三 第一百九十六 第一百九十八 第一百八十一 出使第五十六 長妹第一百四十八 北行第九十四 北行第九十 送趙王賓三首 送趙王賓三首 鄒處置第一百二十八 筑房子歌 至燕城第九十六 至福安第六十二 正月十三日 召張世杰第十七 贈魏山人 贈林碧鑒相士 贈鑒湖相士 移司即事 行府之敗第七十三 誤國權臣第三 聞蝶 挽龔用和 題王聲甫松坡樵苦唱后 孫粟第一百二十一 蘇州洋 送趙王賓三首 暑布送王廷舉用蕭敬夫韻 暑布送王廷舉用蕭敬夫韻 石三峰為示十字云昔日乘龍貴今朝汗馬勞為足 入獄第一百四 入獄第一百三 氣慨 妻子第一百四十六 偶賦 亂礁洋 魯港 林附祖 荊湖諸戌第六 京湖兩淮第二十七 將軍王安節第四十七 姜都統才第五十 江州第十二 江行第八十七 江行第八十六 己卯十月五日予入燕獄今三十有六旬感興一首 吉州第八十二 合江樓 合江樓 贛州第六十七 發陵州 杜大卿滸第一百三十三 第一百七十七 第一百七十九 第一百六十七 第一百八十四 第一百八十九 北行第九十一 北行第九十五 北行第九十二 拜相第五十五 安慶府第十三 真州驛 醉清湖上三日存叟獨不在坐即席有懷 駐惠境第七十一 贈曾蘭谷相士 贈蕭巽齋 贈莆陽卓大著順寧精舍三十韻 贈劉可軒寫真 予鄧峒□巽齋歐陽先生為淦鄧峒賦詩以孝子慈 又送前人琴棋書畫四首 信云父 信云父 挽巽齋先生歐陽大著 題張景召簿尉梅墅并餞入南 題玄潭觀雪浪閣用誠齋韻 題宣州疊嶂樓 如皋 勤王第五十三 某叨臬衡湘蒙恩以便郡歸養肯齋大卿實寓衡我 羅山長存叟兄弟來謝宴山中 覽鏡見須髯消落為之流涕 京湖宣閫第九 江行第八十九 江陵第二十四 十八拍 十四拍 和謝愛山晚吟韻日晚與客散步因誦夕陽雖好不 和故人韻 和故人韻 贛州 吊五木 第一百九十 第一百八十七 得兒女消息 八月十六日見梅 南海 中原 張世杰第四十二 贈秘書王監丞 祥興第三十八 戊寅臘月二十日空坑敗被執于今二周年矣感懷 為或人賦 題吳城山 題羅次說竹巖摘藁 桃源縣 桃源道中 歲祝犁單閼月赤奮若日焉逢涒灘遇異人指示以 思小村 山中小集 賣魚灣 隆興府 京城第二十 回京口 淮安軍 懷忠襄 十五拍 和言字韻 海上 貴卿 發通州 發通州 發通州 發潭口 發東阿 二十四日 第一百五十七 第一百八十三 次韻劉左司前以著作郎主秘書省營繕事時落成 初六日即事 卜神 別弟赴新昌 安慶府 祖逖 竹間 周蒼崖入吾山作圖詩贈之 張元帥謂予國已亡矣殺身以忠誰復書之予謂商 贈桂巖楊相士 皂蓋樓 蚤秋 早秋 御賜瓊林宴恭和詩 漁舟 又用韻簡李深之 閑居和云屋道士 戲馬臺 文山即事 維揚驛 挽朱尚書貔孫 題滕王閣 題黃岡寺次吳履齋韻 宿山中用前韻 送朱制干象祖 送河間晁寺丞 送曹倅巖山官滿歸里 生朝 山中立夏用坐客韻 人日 求客 平江府 臨江軍 來平館 快閣遇雨觀瀾 江行有感 寄惠州弟 己卯十月一日予入燕城歲月冉冉忽復周星而予 集英殿賜進士及第恭謝詩 三拍 滹沱河二首 滹沱河二首 和自山 賦吉州隆慶寺塔火 發崔鎮 讀杜詩 吊戰場 采石 病目二首 病目二首 別里中諸友 樓桑 安序宋吏部來牧衡陽某將指聯事好也會以便郡 鎮江 贈老庵廖希說 贈碧眼相士 雨雪 與朱古平飲山中和蕭敬夫韻 予題郁孤泉管五湖翁姚濂為之和翁官滿歸里因 燕子樓 宴交代湖南提弄李運使致語口號 顏杲卿 玄潭觀和龔宰韻 小年 五月二日生朝 無錫 題毛霆甫詩集 題毛霆甫詩集 題毛霆甫詩集 題陳正獻公六梅亭 泰和 送劉其發入蜀 四月八日 上元懷舊 山中載酒用蕭敬夫韻賦江漲 入山即事 彭通伯衛和堂 留遠亭 借道冠有賦 將母赴贛道西昌 簡琴窗云屋竹軒諸友 紀閑 黃金市 還司即事 五拍 四拍 一拍 賀秘書歐陽巽齋先生遷居 和朱衡守約山韻 和韻送逸軒劉民 和友人 過邵伯鎮 過梁門 庚辰四十五歲 發高沙 發高沙 發高沙 發高沙 登樓 拜羅氏百歲母之明日主人舉酒客張千載心賦詩 贈曾一軒 贈樂軒彭善之 贈尅擇徐吉甫 早起偶成 早起偶成 葬無主墓碑 又六噫 宴交代寧國孟知府致語口號 湘潭道中贈送丁碧眼相士 晚渡 題郁孤臺 題延真羅道士玉澗 題楚觀樓 送三山林溶孫歸省 送吉州陳守解任 睡起 使北 使北 使北 使北 使北 使北 使北 使北 山中自賦 去年十月九日余至燕城今周星不報為賦長句 慶羅氏祖母百歲 七月十三夜用燈牌字韻湊成一詩與諸賓一笑 龍霧洲覺海寺次李文溪壁間韻 哭崖山 哭秘書彭止所 哭金路分應 哭金路分應 敬和道山堂慶瞻御書韻 景定壬戌司戶弟生日有感賦詩 己卯歲除 慧和尚三絕 還獄 翰林權直罷歸和朱約山韻 高沙道中 贛州再贈 改題萬安縣凝祥觀 赴闕 發鄆州喜晴 發魚臺 斷雁 病甚夢召至帝所獲宥覺而頓愈遂賦 趙太祖暮 寶應道中 明堂慶成詩 自嘆 自嘆 自嘆 自嘆 自嘆 自嘆 自嘆 自嘆 贈鏡齋徐相士 贈黃終晦 越王臺 又二絕 又二絕 有感呈景山校書諸丈 宴交代權贛州孫提刑致語口號 徐州道中 徐榛第一百三十四 行宮 行宮 新濟州 先兩國初忌 望揚州 望邳州 題顏景彝八窗玲瓏 題顏景彝八窗玲瓏 題宣州推官廳覽翠堂 題靜山 泰州 上塚吟 珊瑚吟 壬午 沛歌 明堂慶成詩 明堂慶成詩 明堂慶成詩 劉琨 見艾有感 寄題琴高臺 稽莊即事 過淮河宿闞石有感 涿鹿 題碧落堂 則堂 又三絕 又三絕 又三絕 聞季萬至 題鐘圣舉積學齋 題曾氏連理本 題高君寶紺泉 太白樓 太白樓 邳州哭母小祥 哭母大祥 十三拍 和夷齊西山歌 和夷齊西山歌 發彭城 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北舟中 端午初度 冬至 陳貫道摘坡詩如寄以自號達者之流也為賦浩浩 常州 紙帳 汶陽道中 題梅尉詩軸 歌風臺 端午 東方有一士 長溪道中和張自山韻 長溪道中和張自山韻 山中即事 又呈中齋 又呈中齋 題陳國秀小園 題陳國秀小園 山中即事 彭城行 江行 白溝河 自遣 平安 山中六言三首 山中六言三首 山中六言三首 不睡 不睡 別謝愛山 別謝愛山 早起 游青源二首 游青源二首 言志 象弈各有等級四絕品四人高下 象弈各有等級四絕品四人高下 象弈各有等級四絕品四人高下 象弈各有等級四絕品四人高下 先太師忌日 先太師忌日 五月十七夜大雨歌 聽羅道士琴 聽羅道士琴 生日 貧女吟四首 貧女吟四首 貧女吟四首 貧女吟四首 河間 河間 河間 和中齋韻 和中齋韻 寒食 感傷 感傷 病中作 病中作 又送卓大著知漳州 又送卓大著知漳州 曉起 山中呈聶心遠諸客 山中呈聶心遠諸客 偶成二首 偶成二首 旅懷 旅懷 旅懷 固陵道中三首 固陵道中三首 固陵道中三首 端午感興 端午感興 端午感興 杜架閣 杜架閣 自述 宮籍監 宮籍監 宮籍監 宮籍監 宮籍監 感興 感懷二首 感懷二首 至溫州 贈拆字嗅衣相士 贈拆字嗅衣相士 古樂府 讀赤壁賦前后二首 讀赤壁賦前后二首 病愈簡劉小村 病愈簡劉小村 南康軍和蘇東坡《酹江月 元夕 元夕 元夕 詠懷 山中再次胡德昭韻 山中再次胡德昭韻 山中再次胡德昭韻 山中再次胡德昭韻 贈劉矮跛相士 贈劉矮跛相士 遠游 立春 七夕 送行中齋三首 送行中齋三首 送行中齋三首 感懷 真州雜賦 真州雜賦 真州雜賦 真州雜賦 真州雜賦 真州雜賦 真州雜賦 所懷 所懷 所懷 所懷 偶成 題蘇武忠節圖 題蘇武忠節圖 題蘇武忠節圖 中秋 重陽 重陽 重陽 重陽 山中感興三首 山中感興三首 山中感興三首 六歌 六歌 六歌 元日 月夜 元日 元日 元日 又賦 又賦 又賦 又賦 又賦 又賦 讀史 山中 山中 山中 紀事 紀事 紀事 紀事 紀事 紀事 紀事 紀事 紀事 紀事 紀事 除夜 除夜 出真州 出真州 出真州 出真州 出真州 出真州 出真州 出真州 出真州 出真州 出真州 出真州 出真州 夜坐 夜坐 有感 有感 有感 有感 有感 即事 即事 即事 即事 酹江月 驛中言別 遣興 遣興 至揚州 至揚州 至揚州 至揚州 至揚州 至揚州 至揚州 至揚州 至揚州 至揚州 至揚州 至揚州 至揚州 至揚州 至揚州 至揚州 至揚州 至揚州 至揚州 至揚州 金陵驛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
最新收錄:

暫未開通

文天祥
文天祥簡介

全 名 文天祥

文天祥文天祥簡介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南宋末大臣,文學家,民族英雄。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官到右丞相兼樞密史。被派往元軍的軍營中談判,被扣留。后脫險經高郵嵇莊到泰縣塘灣,由南通南歸,堅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敗被張弘范俘虜,在獄中堅持斗爭三年多,后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過零丁洋》、《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后錄》、《正氣歌》等作品。


文天祥文天祥的從容就義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義的日子。這一天,兵馬司監獄內外,布滿了全副武裝的衛兵,戒備森嚴。上萬市民聽到文天祥就義的消息,就聚集在街道兩旁。從監獄到刑場,文天祥走得神態自若,舉止安詳。行刑前,文天祥問明了方向,隨即向著南方拜了幾拜。監斬官問:“丞相有什么話要說?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說話,從容就義,終年四十七歲。

  文天祥殉難后,漢族人民以各種方式紀念他。曾經參加義軍的王炎午寫了《望祭文丞相文》,贊揚文天祥像歲寒的松柏一樣堅貞。他的死,使“山河頓即改色,日月為之韜光”。1323年,在文天祥家鄉吉州的郡學里,他的遺像掛在先賢堂,與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等并列祭祀。1376年,北京教忠坊建立了“文丞相祠”,后來,他的家鄉吉州廬陵也建立了“文丞相忠烈祠”。文天祥的文集、傳記在民間流傳很廣,歷久不衰,激勵著民族的正氣。


文天祥文天祥的苦戰東南


  

端宗繼位

  德祐二年(公元前1276)五月初一,益王在福州登位,改元景炎,是為端宗。廣王晉封為衛王。江萬載仍按謝道清囑令暗中攝行軍中事,少壯抗元派文天祥擔任樞密使兼都督諸路軍馬。南宋末期抗元明暗兩統帥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匯合,南宋形勢大為好轉。七月,文天祥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開督府,福建、廣東、江西的許多文臣武將、地方名士、勤王軍舊部紛紛前來投效,文天祥又派人到各地招兵籌餉,很快組成了一支督府軍,規模、聲勢比江西勤王軍大得多。但是,朝中大臣陳宜中、楊亮節、曾淵子不能同心同德對付敵人,成為抗蒙事行動的一大障礙。

  景炎元年(1276)10月,暗中攝行軍中事的江萬載命文天祥出兵汀州(今福建長汀),不幸戰斗失利。在蒙元的攻擊下,南劍州也落入敵手,行都福安(即福州)失去屏障。江萬載和丞相陳宜中、樞密副使張世杰緊急護送端宗和衛王登舟入海,以避兵鋒。福安府隨即陷落,南宋從此成為海上的流亡政府。

  

贛南奏捷

  景炎二年(1277)初,元寇進逼汀州,文天祥退卻到廣東梅州(今廣東梅州)。經過整頓,五月間又從梅州出發,打響了收復江西的戰役。在文天祥的領導下,江西的抗元軍事行動進行得如火如荼。各方義軍配合督府軍作戰,分別奪回會昌、雩都、興國,分寧、武寧、建昌三縣豪杰,以及臨川、洪州、袁州、瑞州的義兵都來請求督府節制。文天祥統一部署,揮師席卷贛南,占領了大片土地。

  

兵敗被俘

  景炎二年八月,蒙古鐵騎發起大規模的進攻。文天祥被宋庭外派南劍州開督府時,本來就是陳宜中、楊亮節張世杰排擠迫不得爾的事,為保護南宋小朝廷和體恤老師江萬里家族滿門忠烈,死傷無數的慘況,拒絕了江萬載派部分江氏子弟協助其籌組訓練督府軍的好意,并奏請楊太后及宋端宗下旨讓江氏子弟去軍擇地隱居。因此,文天祥所募督府軍由于沒有作戰經驗和嚴格訓練,戰斗力不強,在鐵騎猛烈的沖擊下,慘淡收場,文臣武將或犧牲,或歸降,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雖然文天祥受著國破家亡和妻離子散的巨大打擊,但沒有動搖其抗蒙意志。他帶兵入粵,在潮州、惠州一帶繼續抗蒙。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二十日,南宋抗元明線統帥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嶺被一支偷襲的蒙古鐵騎俘獲。他吞下二兩腦子(即龍腦)自殺守節,但藥力失效,未能殉國。

  

崖山決戰

  在蒙元的猛烈攻勢下,南宋流亡政府竄逃到秀山(今廣東東莞虎門的虎頭山)。南宋抗元大本營暗線統帥——年逾70的江萬載為救被臺風所刮落海的宋端宗殉國,十一歲的端宗也驚悸成疾,在州(今廣東湛江市)病逝。張世杰、陸秀夫江萬載次子江鉦立八歲的衛王繼位,又把行朝遷到新會縣南面大海中的山(廣東省地圖)。祥興二年(1279)二月初六日,宋軍視死如歸,對蒙古艦隊在海面上展開了驚心動魄的海戰,最后張世杰統領的宋軍戰敗,陸秀夫背負幼年皇帝蹈海殉國。

  

押送大都

  崖山戰役后,文天祥被俘并押到廣州。張弘范對他說:“南宋滅亡,忠孝之事已盡,即使殺身成仁,又有誰把這事寫在國史?文丞相如愿轉而效力大元,一定會受到重用。”文天祥回答道:“國亡不能救,作為臣子,死有余罪,怎能再懷二心?”

  大元為了使他投降,決定把他押送至元大都。在押送元大都途中,廬陵人王炎午張貼了數十張《生祭文丞相文》敦促文天祥舍身取義。文天祥一路上服毒,絕食,自謂“惟可死,不可生”。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文天祥在一種求死不得、欲逃又不能的狀態下抵達元大都燕京。

  

囚禁三年

  文天祥從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抵達大都(一共花了五個月的時間縱斷中國大陸)。到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283年1月9日)被殺,一共被囚禁了三年兩個月。在這段期間當中,他曾歷經絕食自殺失敗,所以從那時起他便端然自處,等待著被忽必烈處刑之日的來臨。元千方百計地對文天祥勸降、逼降、誘降,參與勸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誘的手段之毒、許諾的條件之優厚、等待的時間之長久,都超過了其它的宋臣。

  原本是在元軍監視之下宿于旅舍,后來則被監禁于半地下之牢獄,并銬上手銬腳鏈。不論遭受到如何嚴酷之對待,文天祥仍舊不屈不撓。文天祥的態度始終如一,有時候手銬腳鏈會被取下。甚至連忽必烈大汗親自勸降都未能說服他。因此文天祥經受的考驗之嚴峻,其意志之堅定,是罕見的,從《正氣歌》的驚天地泣鬼神可以體現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文天祥于獄中寫下了《正氣歌》此處之“正氣”,并不單指之于國家的忠誠而已,更是人類所自豪之步向高貴正道的精神。

  

骨肉難圓

  文天祥的妻子歐陽夫人和兩個女兒柳娘、環娘被蒙元政府俘虜后送到大都,蒙元政府想利用骨肉親情軟化文天祥。文天祥一共育有二子六女,當時在世的只剩此二女,年齡都是十四歲。文天

  祥接到女兒的信,雖然痛斷肝腸,但仍然堅定地說:“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于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又寫詩道:“癡兒莫問今生計,還種來生未了因。”表示國既破,家亦不能全,因為骨肉團聚就意味著變節投降。

  利誘和親情都未能使文天祥屈服,元朝統治者又變換手法,用酷刑折磨他。他們給文天祥戴上木枷,關在一間潮濕寒冷的土牢里。牢房空氣惡濁,臭穢不堪。文天祥每天吃不飽,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窮兇極惡的獄卒呼來喝去,過著地獄一般的生活。疾病纏身。由于他堅決不低頭,大元丞相孛羅威脅他說:“你要死,偏不讓你死,就是要監禁你!”文天祥毫不示弱:“我既不怕死,還怕什么監禁!”在囚禁的孤寂歲月里,他寫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民族主義詩篇。

  

封官誘降

  至元十九年(洋歷1282年),忽必烈大汗問大臣們:“南方和北方的宰相,誰最賢能?”

  群臣奏稱:“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

  忽必烈下了諭旨,擬授文天祥高官顯位。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積翁等寫信告訴文天祥,文天祥回信說:“管仲不死,功名顯于天下;天祥不死,遺臭于萬年。”王積翁見他如此決斷,不敢再勸。

  不久,忽必烈又下令優待文天祥,給他上等飯食。文天祥請人轉告說:“我不吃官飯數年了。”

  忽必烈召見文天祥,當面許他宰相、樞密使等高職,又被他嚴辭拒絕,并說:“但愿一死!”

  在抗元過程里,文天祥對忠君與愛國二事處理得非常恰當。宋恭帝投降前,他起兵勤王;宋恭帝投降后,他沒有跟著投降,而是堅持“君降臣不降”。

  后來,文天祥兵敗被囚,元朝又利用宋恭帝去勸他投降,他還是不從。在他看來,宋恭帝是君主,不幸而失去國家,值得同情。但當此之時,社稷為重君為輕,他決不能以忠君的行動去改變他忠于國家的信念。


文天祥文天祥的生平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期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19歲時獲廬陵鄉校考試第一名,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中選吉州貢士。南宋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初名云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后,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

  二十歲考取進士第一,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德祐元年(1275年)聞元兵東下,在贛州組織義軍,入衛臨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軍議和,被扣留。后于鎮江脫險,流亡至通州(今江蘇南通),由海路南下,至福建與張世杰、陸秀夫等堅持抗元。1278年被俘,后來被押送到大都(今北京),在監獄關了三年。元軍屢次勸他投降,都被他堅決拒絕了。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義,時年四十七。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最終失敗。1276年奉詔入福州,任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往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籌餉以繼續抗元戰爭。秋,元軍攻入福建,端宗被擁逃海上,在廣東一帶乘船漂泊。1279年被俘,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與陸秀夫、張世杰被稱為“宋末三杰”。


文天祥文天祥的文學著作


  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后錄》《吟嘯集》《文山先生集》《過零丁洋》《正氣歌》等。

  《過零丁洋》和《正氣歌》最為人所認識和稱道。九死一生,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垂千古,光耀史冊!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義,時年四十七。作品有《過零丁洋》、《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后錄》、《正氣歌》等。


文天祥文天祥的文官武略


  

贛州父母官

  咸淳十年(1274),文天祥被委任為贛州(今江西境內)知州。贛州緊鄰他的家鄉,在贛州期間,他辦事分外勤謹,主張對人民少用刑罰,多用義理,所屬10個縣的人民對他非常愛戴,加以這年風調雨順,稻谷豐收,出現了短暫的安樂景象。但不到一年,蒙古大舉南侵,南宋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文天祥結束了15年的宦海浮沉,踏上戎馬征途。

  

興師救亡

  文天祥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他本來是個文官,可為了反對異族侵略,保衛國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戰場。那時候,蒙元派出大軍,要消滅南宋,文天祥聽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產,召募起3萬壯士,組成義軍,抗元救國。有人說:“元軍人那么多,你這么點人怎么抵擋?不是虎羊相拚嗎?”文天祥說:“國家有難而無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雖然單薄,也要為國盡力呀!”

  后來,南宋統治者投降了元軍,文天祥仍然堅持抗戰。他對大家說:“救國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難以醫治,兒子還是要全力搶救啊!”不久,他兵敗被俘,堅決不肯投降,還寫下了有名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堅持民族氣節至死不變的決心。他拒絕了元朝的多次勸降,終于實現了舍身取義的理想,慷慨就義。多少年來,文天祥的愛國精神,代代相傳,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

  

起兵勤王

  咸淳十年(1274)七月,度宗病死。賈似道抑長立幼,扶四歲的趙顯繼位,即宋恭帝。九月,二十萬蒙古鐵騎由丞相伯顏統領,分兩路進攻南宋。淮西制置使夏貴不戰而逃;而辭官十多年的江萬載卻毅然不顧朝庭反對毅然自組義軍節節抵抗蒙元。十二月,鄂州失守,都統程鵬飛歸降。各地宋軍將官在鐵騎壓境時紛紛叛變,黃州、蘄州(今湖北蘄春南)、江州(今江西九江)、德安(今湖北安陸)、六安等地相繼失陷,南宋兵敗如山倒。

  宋恭帝即位后,蒙古陷鄂州,京師震動,理宗的妻子謝道清下了一道《哀痛詔》,述說繼君年幼,自己年邁,民生疾苦,國家艱危,希望各地文臣武將、豪杰義士,急王室之所急,同仇敵愾,共赴國難,朝廷將不吝賞功賜爵。不知為何各地將官大都觀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張世杰兩人響應《哀痛詔》,召集兵馬,起兵勤王。宋庭危難之際,不得不承認了一直抗元的江萬載義軍的合法地位。

  

以死報國

  德祐元年(1275)正月,文天祥接到小朝廷專旨,命他「疾速起發勤王義士,前赴行在(行在,指皇帝離京寄居之處)」。文天祥奉讀詔書,痛哭流涕,立即發布榜文,征募義勇之士,同時籌集糧餉。他捐出全部家財作軍費,把母親和家人送到弟弟處贍養,以示毀家紓難。在文天祥的感召下,一支以農民為主、知識分子為輔的愛國義軍在極短時間內組成,總數達三萬人以上。起兵勤王在文天祥的生活中揭開了新的一頁。

  友人對文天祥說:“元軍三路進兵,你以烏合之眾迎敵,無異驅群羊斗猛虎。”文天祥回答:“我也知道如此。但國家養育臣民三百多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竟無一人一騎應召,我萬分悲痛。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難,希望天下忠義之士聞風而起,聚集眾人力量,也許能保存社稷。”他還說:“受君之恩,食國之祿,應該以死報國”。對此,由于后人為了感念文天祥的,往往不直呼其名,而稱之為文山或文文山,以示敬意或尊重。

  

進軍臨安

  文天祥起兵后,積極要求奔赴前線阻擊蒙元,妄圖扭轉戰局。但遭到朝廷中主和派權臣的阻撓,還有人誣告勤王軍在樂安、宜黃一帶搶劫。文天祥憤而上書抗辯,社會輿論普遍支持他,連太學生也上書抨擊投降派。在各方面的壓力下,朝廷終于頒旨召文天祥領兵入京。德祐元年(洋歷1275年)八月,部隊到達臨安,一路秋毫無犯,文天祥聲望大增。

  文天祥不僅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也是一個政治家。他認為南宋的危機主要在內部而非外部,因此積極要求改革。他批評大宋“守內虛外”(即鎮內媚外)的方針,要求加強地方力量以抵御外侮。同時提出革除祖宗專制之法,通言路、集眾思、從眾謀,發揮中書樞密院的作用,主張用人必須舉賢授能,收用君子,起用直言敢諫之士。

  

常州之役

  十月,常州(今江蘇常州)告急,朝廷命文天祥率軍保衛平江,又派張全率兩千兵增援常州。文天祥從大局出發,派義軍重要將領尹玉、朱華、麻士龍率三千人歸張全節制,增援常州的兵力。但張全卑鄙自私,當三位將領與蒙元苦戰時,隔岸觀火,坐視不救,在戰斗中又乘夜逃跑,陷義軍于孤立無援之地,遂使戰斗失利。文天祥請斬張全,卻遭到丞相陳宜中反對。文天祥對朝中賞罰不明感到十分憤慨,對國家的安危十分擔憂。蒙古鐵騎攻破常州、平江后,臨安危急。主和、主戰兩派意見分歧,各行其是。江萬載、文天祥、張世杰主戰,三人聯名奏請朝廷背城一戰,危中求安。丞相陳宜中卻加緊策劃議降,太皇太后也準備“奉表(降書)稱臣”、“乞存境土”、“封為小國”。張世杰對朝廷絕望,轉到南方招兵,以圖東山再起。文天祥的救國方略得不到支持,也想離開臨安回江西繼續抵抗。兵臨城下,左丞相留夢炎、右丞相陳宜中先后逃走,小朝廷亂成一團。

  

出使元營

  德祐二年(洋歷1276年)正月,蒙古鐵騎三路兵馬圍困臨安,城內城外,宋朝將官降的降、逃的逃,全成漢奸。謝太皇太后暗命江萬載攝行軍中事,父子帥義軍和殿前禁軍保護益、廣二王離開危城臨安;又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由南宋末期抗元明暗兩統帥收拾殘局。文天祥見事已至此,不可推辭,答應出使蒙元大營,以便一窺虛實,見機行事。文天祥以堂堂然的態度和蒙古交涉,卻被蒙古統帥伯顏扣留。太皇太后失去江萬載、文天祥后,更無人可以依靠,終于向蒙古投降。

  

斥責降將

  皇帝投降后,降將呂師孟挖苦文天祥:“丞相曾經上書請斬叛逆遺孽呂師孟,為什么不殺了我呢?”文天祥毫不客氣地斥責他:“你叔侄都做了降將,沒有殺死你們,是本朝失刑。你無恥茍活,有什么面目見人?你們投靠敵人,要殺我很容易,但卻成全我當了南宋的忠臣,我沒有什么可害怕的!”

  聽了這話,呂師孟佩服文天祥的氣概,并說:“罵得痛快!”

  

鎮江逃脫

  文天祥雖然被拘禁,但不甘心失敗,又不肯歸順。伯顏沒有辦法,決定把他送往元大都。船到鎮江(今江蘇鎮江) 靠岸,文天祥被囚禁在一戶居民家中。他命隨從暗中打探敵情,聯絡船只,計劃逃走,還暗中藏了一把匕首,以備必要時自刎。逃走當晚,文天祥的船只被巡船發現,但因巡船追捕時擱淺,沒法劃動,而只能看著文天祥一行十二人逃去。

  

真州被疑

  文天祥一行人到達真州(今江蘇儀征市,即揚州市西南) (江蘇省地圖)后,受到真州軍民的熱情歡迎。守將苗再成認為,以文天祥的丞相、樞密使身份作號召,江淮合力,不難挽回大局。不料淮東制置使李庭芝中了敵人的反間計,以為文天祥已投降蒙古,到真州來攻城,要苗再成殺掉他。苗再成不忍,但上司的命令又不能置之不理,只好把文天祥暗地送到城外放走,文天祥不禁仰天長嘆,大勢已去。

  

揚州過客

  從真州出來,文天祥一行人乘黑夜通過蒙古帝國控制的地界,到達揚州城下。名都揚州經過兩次大寇災,繁華的十里珠簾,秀麗的二十四橋,已無復舊觀。城上守軍盤查嚴密,形勢緊張。進入李庭芝據守的揚州城,會是什么結局呢?文天祥無法預料。這時,一個賣柴人愿意帶他們到江蘇高郵(今江蘇高郵)去,文天祥決定離開揚州,尋找二王行在,即益王趙昰和廣王趙昺,再為南宋效力。

  文天祥一行人走到桂公塘(距揚州約十五里的小村莊)時,天已大亮。為躲避追殺,他們藏身于幾道斷墻后面。正要找點食物,忽然聽見很多蒙古騎兵巡視而至。文天祥一行人趕緊貼墻根龜縮起來,一動也不敢動。這時,只要有一名士兵探頭往里瞧一瞧,他們就會被發現,重做俘虜。而天上突然狂風大作,烏云密布,士兵們急著躲雨,匆匆而過。事后才知道,這隊騎兵就是押送他們到大都的那隊人,因為在鎮江走脫了文天祥,加強了戒備,沿途防范甚嚴。

  從揚州到高郵,文天祥一路顛沛流離,饑寒交迫。隨從的人逃的逃、死的死,十二人只剩下六個。疲憊不堪的文天祥再也走不動了,他每走一步都異常艱難,跌倒了又爬起來,咬著牙前進。幸好遇上一群樵夫,見他們是遇難的,就熱情相助,拿來一個籮筐,讓文天祥坐在里面,由六個人輪流抬著走。他們歷盡艱險,才到達高郵。但高郵方面收到李庭芝的文書,嚴防文天祥攻城。文天祥不敢進城,又向泰州(今江蘇泰州)前進。

  

夜走通州

  泰州有船可到通州(今江蘇南通),但沿路有蒙元大軍出沒,非常危險。文天祥以孤舟一葉,晝伏夜出,雖多次與對手遭遇,但還是有驚無險地到達通州。他在一首詩中風趣地說:“行客不知身世險,一窗春夢送輕舠。”經過九死一生的磨煉,文天祥已經把艱難險阻視作等閑了。

  

宦海南歸

  文天祥在通州聽說益王、廣王被江萬載父子保護經婺州(今浙江金華)到達永嘉(今浙江溫州)建立了元帥府,號召各地義兵勇士繼續抗蒙,就馬上決定投奔二王及江萬載。德祐二年(1276)閏三月,他揚帆入海,回到南宋統治的地方。他計劃在閩、廣重舉義旗,團結各方義兵,統一部署,復興南宋。


文天祥文天祥的品格事跡


  

見賢思齊

  文天祥在童年時,就很仰慕英雄人物,尤愛讀忠臣傳。有一天,他來到吉州的學宮瞻仰先賢遺像。他看到吉州的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的遺像肅穆地陳列其中,令他十分欽佩和敬慕。這些忠烈之士都是本鄉本土的人,他們能做到的,文天祥覺得自己也要做到。

  

嚴父良師

  文天祥的父親文儀,是個讀書人,一生不做官。他嗜書如命,只要書本在手,就廢寢忘食,經常一盞孤燈,通宵苦讀。天色微明,又站在屋檐下細認蠅頭小字。他的學問卻十分淵博,對經史諸子百家無不精研,甚至天文、地理、中醫、占卜之書也廣泛涉獵。他還有買書的嗜好,有時沒有錢,即使把身上的衣服典當,也要把書買下。他對勞苦的鄉里充滿了同情,有讀書補世的志向,著有《寶藏》三十卷,《隨意錄》二十卷。文天祥文辭出眾,父親文儀的教育實在居功至偉。

  

狀元及第

  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文天祥赴京師臨安(今浙江杭州)參加科舉考試。會試放榜,通過了初選。殿試時,文天祥患病,但仍勉強帶著病軀,趕到考場。進門時一陣擁擠,出了一身汗,頓時感到身體舒服多了,頭腦也明晰了。看到題目,略加思考,草稿也沒打,一揮而就。考官把他的卷子列為第七名,理宗親臨集英殿閱讀考生的卷子,親定名次,把文天祥取為一甲第一名,時年文天祥二十一歲。

  當時參與復審的著名學者王應麟在旁稱贊道:“這份卷子,議論卓絕,合乎古圣先賢之大道。文中表現出忠君愛國之心,堅如鐵石。我為陛下得到這樣的人才致賀!”卷子是密封的,拆開一看,考生姓名是文天祥。理宗覺得很吉利,高興地說:“天祥,天祥,這是天降的吉祥,是宋朝有瑞氣的預兆。”此后,他便以“宋瑞”作為自己的字。

  

上書建言

  開慶元年(陽歷1259年),蒙元向南宋發動大規模的入侵戰爭。九月,忽必烈圍鄂州(今湖北武昌)。消息傳到臨安,朝野震動。外號“活閻羅”的寵宦董宋臣建議遷都四明(今浙江寧波),以避兵鋒,重演了南宋初期高宗趙構逃亡海上的經歷。然而,這對團結軍心、民心十分不利。

  文天祥知道自己人微言輕,且多言招禍,可面對社稷人民,他選擇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向皇帝上書,指出遷都之議是小人誤國之言,董宋臣惡貫滿盈,應以斬首。文天祥還建議改革政治、擴充兵力、抗蒙救國。

  可惜理宗沒有采納他的建議。時任禮部尚書的江氏“三古”之一的江萬載向宋理宗建議請皇后謝道清出朝議政,才勸得理宗打消遷都念頭。并派有帶兵打仗經驗的江萬載協助賈似道督軍出戰蒙元,碰上蒙古內亂,忽必烈急于回兵北方爭奪蒙古汗位,才打退蒙元兵,取得所謂的鄂州之戰的大捷。

  由此賈似道更加得勢,而江萬載不愿與賈等同流合污,以壯年之身(52歲)賜官歸里奉養慈母。退出并遠離混濁不堪的南宋官場。南宋末期抗元明暗兩統帥早在開慶元年就英雄所見略同。

  

甘于淡泊

  景定元年(陽歷1260年),文天祥被任命為簽書鎮南軍(今江西南昌)節度判官廳公事,但是他不愿赴任,請求“祠祿”。朝廷應允了,命他做建昌軍(今江西南城)仙都觀的主管。仙都觀是道教的宮觀,這個職務是個閑差,文天祥才二十五歲,卻有退隱出世的思想,為什么呢?這是時勢造成的。朝廷權奸當道,他的改革設想落空,甚感失望,既不愿尸位素餐,混跡官場,更不愿同流合污,寧愿暫時置身于政治漩渦之外。所謂“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這就是文天祥的處世哲學。

  

瑞州良吏

  景定四年(1263),由于皇帝不納諫,重新起用董宋臣,文天祥憤而辭職,后被朝廷貶到地方上任職,治理今江西高安市,當時稱為瑞州。瑞州曾遭蒙古人蹂躪,城垣屋宇被毀,人民被殘忍虐殺,文物古跡被洗劫。文天祥履任后,實行寬惠政策,盡力安撫百姓,籌集資金建立“便民庫”,供借貸和救濟之用,使地方秩序重新恢復過來。他還修復了一些古跡如“碧落堂”、“三賢堂”等,新建“野人廬”、“松風亭”等,以發揚先賢的民族正氣,鼓舞人民的愛國精神。瑞州在文天祥治理下,百廢俱興。

  

觸動權貴

  景定五年(洋歷1264年),理宗逝世。權臣賈似道擁立太子為帝(即度宗),進一步操縱朝政。他一手遮天,南宋朝政更腐敗不堪。西元1270年,文天祥出任軍器監(掌管武器制造)、崇政殿說書(為皇帝講解書史、經義)等職。有一次,賈似道托言有病,以去職回鄉要挾度宗,軟弱的度宗竟涕泣挽留。文天祥為皇帝起草詔書,他沒有像有些大臣那樣,對賈似道歌功頌德,反而直言臣下要以國事為重,指出賈似道的行為是“惜其身,違皇心”。結果賈似道記恨于心,文公被免去了所有職務。

  咸淳六年(1270)九月,文天祥被免官后回到家鄉,他深感人心險惡,世道污濁,決意息影林泉。他在文山修建了一所山莊,隱居于此,寄情山水,寫下了不少優美的詩篇。然而,他的內心一點也不寧靜,每見落葉蕭蕭,涼月墮階,憂國憂民之情就油然而生。咸淳九年(1273),朝廷起用他為湖南提刑,掌管獄訟,他推辭不了,惟有啟程上任。


文天祥文天祥的歷史古跡


  

文山城墻

  文天祥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開府聚兵期間留下不少事跡,影響最深的是“文山城墻”。 “文山城墻"位于福建南平市延平區城北茫蕩山的蓮花山,城垣舊址長5000余米、寬4.5米,高3米許,外側利用天然山脊為陡峭工事,部分地段用石頭壘砌而成,更多為夯土所筑,十分壯觀。

  遺址后經造林、開路,嚴重受毀,地面大部分已不存在,地下墻基尚存。

  文天祥于1276年七月上旬到達南劍州后即著手籌建這一帶城墻。因為元軍南侵陸路必經城北的官道,因此筑城墻成為當務之急。按理說這么浩大的工程至少需要三、五個月才能完工,但文天祥僅用了幾天幾夜就把這10里長墻筑成了。修筑工事,夜以繼日,遠近百姓聞風而動,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足見當時民眾抗元熱情之高漲。后來人們傳說文丞相抗元氣節驚天地泣鬼神,筑墻如有神鬼相助,遂把這段城墻稱為“鬼城墻”。

  

江西遺墓

  位于江西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騖湖大坑之原。

  走進墓園,心里為之一怔: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大的石坊,石坊上鐫刻著“仁至義盡”四個大字,邁過石拱橋,登上石級神道。神道為47米長,寓意為文天祥走過的不平凡的47年人生路程。神道兩旁,翁仲、石獸肅立,青松翠柏成行。文墓的所在,是一座虎形山,從山下仰望墓塋,巍巍然,森森然。文墓的建筑可謂獨具匠心:不左不右,方位正北;最上端是墓塋,呈圓形,往下是菱形石梯,再往下是狹長直立的石臺階,整個造型,如一柄利劍,不偏不倚刺入虎口之中。這一切似乎向人們展示文天祥的浩然正氣和不屈的性格。

   宋朝



查辭海 chacihai.com baike-map 浙ICP備19001761號-4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颍上县| 新营市| 耿马| 乌苏市| 北安市| 安溪县| 固阳县| 岚皋县| 淮滨县| 高雄县| 鄄城县| 濮阳县| 玛多县| 新竹市| 沅陵县| 子长县| 沙坪坝区| 通渭县| 罗甸县| 门头沟区| 达孜县| 汨罗市| 遂宁市| 延寿县| 定结县| 乌兰察布市| 英德市| 深圳市| 工布江达县| 江西省| 卢氏县| 灵川县| 海晏县| 琼中| 区。| 开江县| 弥渡县| 沂南县| 新河县| 临邑县| 永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