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拍 / 作者:文天祥 |
大兒九齡色清徹,驊騮作駒已汗血。
小兒五歲氣食牛,冰壺玉衡懸清秋。
罷琴惆悵月照席,人生有情淚沾臆。
離別不堪無限意,更為后會知何地。
酒肉如山又一時,只今未醉已先悲。
|
|
十三拍解釋: 《十三拍》是宋代文天祥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大兒九齡色清徹,
驊騮作駒已汗血。
小兒五歲氣食牛,
冰壺玉衡懸清秋。
罷琴惆悵月照席,
人生有情淚沾臆。
離別不堪無限意,
更為后會知何地。
酒肉如山又一時,
只今未醉已先悲。
中文譯文:
大兒九歲,容貌清秀明澈,
驊騮馬猶如小駒已經(jīng)汗出血。
小兒五歲,氣力強(qiáng)健如牛,
冰壺和玉衡懸掛在秋天的清晨。
放下琴弦,心中憂傷,月光照亮宴席,
人生中有感情的淚水沾濕了衣襟。
離別之情難以忍受,無盡的思念,
更加期待將來的相聚,卻不知何處相逢。
酒和肉堆積如山,但轉(zhuǎn)瞬即逝,
此刻尚未醉卻先感到悲傷。
詩意和賞析:
《十三拍》是文天祥在憂國憂民的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詩中通過描繪兒童的成長和離別的情感,表達(dá)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對個人命運的思考。
詩的前兩句描述了大兒和小兒的成長,以兒童的形象來反映國家的興衰。大兒九歲,已經(jīng)展現(xiàn)出聰明和美好的特質(zhì),而小兒五歲,已經(jīng)展現(xiàn)出強(qiáng)壯和勇敢的品質(zhì)。這種對兒童形象的描繪,暗示了國家的希望和未來。
接下來的兩句描述了離別的情感。罷下琴弦,作者感到惆悵和憂傷,月光照亮了宴席,象征著離別的場景。人生中的感情使作者的淚水濕潤了衣襟。這表達(dá)了作者對離別的痛苦和對未來相聚的期待。
最后兩句表達(dá)了作者對時光流轉(zhuǎn)的感慨。酒和肉象征著世俗的享受,但它們只是短暫的,轉(zhuǎn)瞬即逝。作者在未醉之前就感到了悲傷,暗示了對時光流逝和生命短暫的思考。
整首詩詞通過兒童的形象和離別的情感,表達(dá)了作者對國家和個人命運的思考和憂慮。它展示了文天祥深沉的情感和對人生和時光的思考,同時也反映了宋代社會的動蕩和不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