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 / 作者:文天祥 |
寥陽殿上步黃金,一落顛崖地獄深。
蘇武窖中偏喜臥,劉琨囚里不妨吟。
生前已見夜叉面,死去只因菩薩心。
萬里風沙知己盡,誰人會得廣陵音。
|
|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解釋: 詩詞:《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
中文譯文:
登上寥陽殿,步行在黃金上,
一跌落到顛崖,地獄之深。
蘇武躺在窖中,卻偏愛睡覺,
劉琨困在牢里,卻依然吟詩。
生前已經見過夜叉的面容,
死去只因菩薩的心意。
萬里塵沙知己已盡,誰能聽到廣陵的音樂。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文天祥創作的,他寫這首詩的起因是他在巡視燕越地區時,深受當地人民的苦難所感動。這首詩描繪了他在顛崖邊緣的寥陽殿上行走,用黃金來象征殿內的富貴,但他卻深感地獄的深淵,意味著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難。
在詩中,他提到了蘇武和劉琨。蘇武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忠誠的官員,被貶到邊遠地區的窖中,但他卻能在困境中保持樂觀和堅定。劉琨是東晉時期的一位文人,他也被囚禁在牢中,但他依然能夠自得其樂地吟詩作賦,顯示出文人的精神追求。
詩的后半部分描繪了生死和音樂的對比。詩人表達了自己對生命的感悟,他曾經面對夜叉(指世間的惡勢力),而死因卻是因為菩薩的心意(指善良和慈悲)。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的孤獨和無奈,他認為他的知己已經盡頭,沒有人能夠理解他對廣陵音樂的向往和思念。
這首詩通過對于富貴和苦難、困境和追求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社會現實的痛苦思考和對人性的深刻觸動。它展示了文天祥作為一位愛國志士和文學家的情懷和哲思,具有深遠的時代意義和社會批判意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