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珪王珪的生平
王珪祖籍成都華陽,幼時隨叔父遷居舒州(今安徽省潛山縣),后代都成了舒州人。
王珪秉性寬厚沉穩,謙和禮讓。他勤思苦學,天資過人,落筆則出語驚人。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高中進士甲科第二名(榜眼)。初任揚州通判,后被召入京城在集賢院值班,隨又為三司鹽鐵判官、修起居注、進知制誥再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母逝,假歸服喪三年,后復被召入京城,為學士兼侍讀。
嘉祐七年(1062年)宋仁宗宴寶文閣作飛白書,命王珪誠歲月姓名,分賜侍臣,歐陽修得雙幅大書,王珪夾題八字云:“嘉祐御禮賜歐陽修。”仍于絹尾書翰林學士臣王珪奉圣旨題。
后議立太子,中書召他起草詔書,他說:“此大事也,非當面接受圣旨不可!”第二天,仁宗親自召見,他對仁宗說:“天下臣民早就希望立太子,以免生亂。這次果真是陛下的圣意么?”仁宗道:“朕意已決。”他再拜稱賀以后,才退而起草。
宋英宗即位,理應提升草詔人,但因有人將他在中書召見時拒不草詔事進了讒言,疑他對已不忠,于是,置而不理,以觀后效。
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忽然召他入內殿,升他為端明殿學士,賜他龍盤金盒,安慰他說:“從前誤信人言,今天朕已疑竇盡消了!”
宋神宗最愛王珪的文采,即位后,提升他為翰林學士承旨,專為朝庭草擬重大典章。
熙寧三年(1070年),拜參知政事。
熙寧九年(1076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元豐元年(1078年),改革官制(元豐改制),超授王珪為銀青光祿大夫。
元豐五年(1082年),拜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
元豐六年(1083年),封郇國公。
元豐八年(1085年),神宗患病,他請皇太后立延安郡王為太子。太子立,是為宋哲宗。于是拜他為金紫光祿大夫,進封岐國公。同年五月十八日(6月12日),卒于任中,享年六十七歲,追贈太師,謚號文恭。
紹圣(1094年—1098年)年間,因邢恕等人誣陷,王珪被追貶為萬安軍司戶參軍,削奪諸子官籍。徽宗即位,歸還他贈謚。蔡京掌權時,又剝奪追回所贈謚號。政和(1111年—1118年)年間,再次恢復贈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