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善御筵送刑部侍郎致仕李受歸廬山山 / 作者:王珪 |
都門車馬動行塵,詔集華堂寵退臣。
延閣帶經為舊老,商山攜杖作歸人。
燕回天上還侵晚,夢入江南已見春。
曾抱遺弓泣陵土,此一無復犯龍鱗。
|
|
資善御筵送刑部侍郎致仕李受歸廬山山解釋: 《資善御筵送刑部侍郎致仕李受歸廬山山》是宋代王珪所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以送別刑部侍郎李受歸廬山為主題,通過描繪景物、抒發情感和表達對李受歸隱的贊美,展現了作者對離別的感傷和對歸隱山林生活的向往。
詩詞中的景物描寫以都門車馬、華堂延閣和商山為主要元素。都門車馬動行塵,形象地描繪了繁忙的都市景象,暗示了繁華世界對李受歸廬山隱居的對比。華堂延閣是帝王宴會的場所,延閣帶經為舊老則顯示了李受歸的學識和地位。商山是歸隱的象征,李受歸攜杖作歸人,表現了他追求寧靜與自由的心愿。
詩詞通過燕回天上還侵晚、夢入江南已見春的描寫,抒發了作者對時光流轉的感慨。燕回天上還侵晚表達了時間的流逝和歲月的蹉跎,夢入江南已見春則暗示了春天的到來和新的希望。這些描寫增加了詩詞的情感色彩,也讓讀者對離別的悲傷和對未來的期待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
詩詞的最后兩句"曾抱遺弓泣陵土,此一無復犯龍鱗"表達了作者對李受歸的贊美和敬意。李受歸曾經擁有過遺弓,這是古代將士的象征,作者泣陵土則是對他戰功的贊嘆。而此刻李受歸選擇歸隱廬山,不再犯龍鱗,表示他不再追求功名利祿,而是追求內心的寧靜和自在。
通過這首詩詞,王珪將離別、歸隱和對廬山山水的贊美融合在一起,展現了宋代士人對歸隱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對離別的感傷。詩意深遠,情感真摯,給人以思索和共鳴的空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