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部尚書致仕王懿敏公挽詞 / 作者:王珪 |
慷慨當年論太平,諫書雖在已塵生。
三秋勝氣橫金甲,半夜離歌掩玉笙。
許下綠槐空自老,匣中長劍為誰鳴。
壯圖示就冠先掛,從此無由聽履聲。
|
|
工部尚書致仕王懿敏公挽詞解釋: 《工部尚書致仕王懿敏公挽詞》是宋代官員王珪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當年豪情論太平,諫書雖然已經積塵。秋天的風景勝似金甲,深夜的別離掩蓋了美妙的音樂。許下的綠槐樹如今已經空了,匣中的長劍為何而鳴響?壯麗的計劃已經展示,從此以后再也無法聽到履聲。
詩意:
此詩是王珪致仕后對逝去時光和功業的反思和挽詞。詩中表達了他當年雄心壯志追求太平盛世的決心,以及他曾經寫過的勸諫書早已淹沒在塵埃之中。詩人以秋天的氣息和金甲來描繪當年的雄壯景象,但現在在深夜的別離中,美妙的音樂也被掩蓋。綠槐樹已經空了,象征著詩人曾經許下的美好愿景如今已經破滅。而匣中長劍鳴響,則是在問自己,曾經為了誰而奮發努力。最后,詩人表示自己的壯麗計劃已經展示,但再也無法聽到履聲,表達了他對過去功業的無悔和告別。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過去的豪情壯志和現實的失落之情,展示了王珪對自己官場生涯的回顧和慨嘆。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修辭手法,如以秋天的勝氣來比擬當年的抱負,以深夜的別離來象征功業的消逝,以綠槐樹和長劍的空虛來反襯詩人的無奈和思考。整首詩詞情感真摯,表達了詩人對往事的追憶和對未來的無盡思索,展示了對時光流轉和人生變遷的深刻感悟。這首詩詞在表達個人情感的同時,也反映了宋代士人對時局的憂心和對理想的追求,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