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挽董瀾溪二首 / 作者:王珪 |
嗜學嘗忘味,說詩堪解頤。
竹林雖晚會,濠上獨深知。
蘭畹無留馥,鳳巢空舊枝。
停云正愁望,橫笛未休吹。
|
|
挽董瀾溪二首解釋: 《挽董瀾溪二首》是宋代王珪所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表達了詩人對于友人董瀾溪的思念之情,并以此為引子展開了對于學問、詩歌和人生的沉思。
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王珪對學問的鐘愛。他稱自己"嗜學嘗忘味",意味著他對學問的醉心程度已經超越了一般人的理解。他認為閱讀詩歌可以滋養靈魂,"說詩堪解頤",即通過閱讀詩歌,他能得到知識的滋養和精神上的滿足。
接著,詩人以"竹林"和"濠"作為意象,描繪了他與董瀾溪的友情。他們相識于竹林,雖然這個相聚的時機有些晚,但他們依然能夠在竹林中相會,共享詩歌和學問的樂趣。而"濠上獨深知"則表達了詩人對于董瀾溪的了解和理解,他們之間有著深厚的共鳴和默契。
在第二首詩中,王珪以蘭花和鳳巢作為意象,表達了對逝去歲月的留戀和惋惜。"蘭畹無留馥"意味著蘭花田已經沒有了芬芳的氣息,而"鳳巢空舊枝"則暗示著鳳凰已經離去,只留下了空巢。這些意象象征著歲月的流逝和物是人非的變遷,詩人對于這些變化感到愁緒萬千。
最后兩句"停云正愁望,橫笛未休吹"則是對于自身心境的描繪。"停云"象征著遲遲不散的愁緒,而"橫笛"則是詩人自身的象征,暗喻他的心境依然未能得到寧靜和解脫。
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通過描繪自己對學問的熱愛和友情的珍視,以及對光陰易逝和心境的感慨,表達了王珪深沉的思考和情感。通過這首詩詞,讀者可以感受到王珪對于學問和友情的熱忱,同時也引發了對于生命和人生意義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