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會同館 / 作者:王珪 |
一持天子節,茲喜去龍庭。
大漠夜猶白,寒山春不青。
峰多常蔽日,地絕欲回星。
同類惟所適,鳴鑣毋暫停。
|
|
發會同館解釋: 《發會同館》是宋代宰相王珪所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自己身份的自豪和使命感,同時也展現了對自然景色的感嘆和思考。
詩詞中的"一持天子節,茲喜去龍庭"表達了作者作為宰相,執掌天子的權柄和重要職責的自豪感。他喜悅地離開了皇帝的宮廷,來到了會同館,這里是他處理政務和輔佐皇帝的地方。
接著,詩詞用"大漠夜猶白,寒山春不青"來描繪自然景色。在廣袤的沙漠中,即使是夜晚,依然明亮如白晝,而寒冷的山嶺卻沒有春天的綠色。這種景象傳達了一種無常的感覺,也可能暗示了政治上的動蕩和不穩定。
詩詞中的"峰多常蔽日,地絕欲回星"描繪了高山的峰巒層疊,常常擋住了陽光,使周圍的地面失去了光明。地面也仿佛迷失了方向,無法找到回歸的星辰。這樣的描寫給人一種壓抑和困頓的感覺,可能代表了政治上的挫折和困境。
最后兩句"同類惟所適,鳴鑣毋暫停"表達了作者對自己身份的思考。他認為只有適應環境、適應時代的變化,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作用。他強調要像鳴鑣一樣,不停地奏響,不停地行動,不停地為國家和皇帝盡職盡責。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展示了作者對自己職責和身份的自豪感,同時也透露出對政治和自然的思考。通過描繪沙漠、山嶺和星辰等景象,詩詞表達了一種無常和困頓的意境。最后,作者呼喚自己要適應時代的變化,堅定地履行自己的職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