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人物生平
才華早顯
王維于武則天時期出生在蒲州(今山西永濟)。幼年聰明過人,才華早顯。
唐玄宗開元三年(715年),王維離家赴京城,希望得到達官貴人的舉薦。由于能寫一手好詩,工于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一至京城便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
開元五年(717年),在長安,其間有時至洛陽。有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
京城求仕
開元七年(719年),在長安,七月應京兆府試。有詩《李陵詠》《西施詠》等。
開元八年(720年),在長安,常從岐王李范等游宴。春,就試禮部,落第。有詩《從岐王過楊氏別業應教》等。
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負責音樂、舞蹈等教習,以供朝廷祭祀宴享之用。然而供職僅數月,就因屬下伶人舞黃獅子而被貶為濟州司倉參軍。黃獅子舞是專供皇帝享用的,故伶人私自作舞為不敬,累及王維得罪貶官。赴濟州途中作《宿鄭州》等詩。
半官半隱
開元十四年(726年),離濟州司倉參軍任。
開元十六年(728年),隱居淇上。
開元十七年(729年),開始從大薦福寺道光禪師學頓教。冬,孟浩然還襄陽,行前有詩相贈。
開元十九年(731年)前后,王維妻子去世。之后再沒有續娶。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閑居長安,秋赴洛陽,獻詩張九齡求汲引,隱居于嵩山。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官拜右拾遺,離嵩山至東都任職。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冬十月,隨唐玄宗回長安。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赴涼州河西節度幕,為監察御史兼節度判官。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自河西回長安,仍官監察御史。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遷殿中侍御史。冬,因公務赴南方,自長安經襄陽、郢州、夏口至嶺南。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自嶺南北歸,曾經過瓦官寺謁璇禪師。
天寶元年(742年),在長安,轉左補闕。
天寶三載(744年),開始經營藍田輞川別業。
天寶四載(745年),遷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曾經至南陽郡,遇神會和尚。
天寶五載(746年),轉庫部員外郎。
天寶七載(748年),轉庫部郎中。
天寶九載(750年),春,母親去世守喪,離朝屏居輞川。
天寶十一載(752),三月初,守喪期滿除服,官拜吏部郎中。當年吏部改為文部,為文部郎中。
天寶十四載(755年),由文部郎中轉給事中。
戰亂被俘
天寶十五載(756年),仍任給事中。六月,安祿山叛軍陷潼關,隨之攻入長安,玄宗倉皇逃往四川,王維被俘。被俘后,他曾吃藥取痢,假稱患病,以逃避麻煩。但因其詩名太大,安祿山派人迎接他到洛陽,拘于菩提寺,硬委之以給事中之偽職。
至德二載(757年),九、十月,唐軍相繼收復長安、洛陽,王維與其他陷賊之官,均被收系獄中,隨后押到長安。這些人按律當死,但因他被俘時曾作《凝碧池》抒發亡國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縉平叛有功請求削籍為兄贖罪,王維才得寬宥,降為太子中允。
晚年生活
乾元元年(758年),責授太子中允,加集賢殿學士,遷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
上元元年(760年),夏,轉任尚書右丞,這是他一生所任官職中最高的官階,也是最后所任之職。
上元二年(761年),仍官尚書右丞。春,上《責躬薦弟表》,請求削去自己全部官職,放歸田園,使其弟王縉得以還京師。五月,進上謝恩狀。七月卒。臨終時,他仍作書向親友辭別,完成后便安然離世。
|
王維主要影響
文學
王維的文學成就主要體現在詩歌創作上。王維創作的描繪山水田園等自然風景及歌詠隱居生活的詩篇,繪影繪形,有寫意傳神、形神兼備之妙。王維以清新淡遠,自然脫俗的風格,創造出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東坡題跋·書摩詰藍田煙雨圖》)“詩中有禪”的意境,在詩壇樹起了一面旗幟。
思想內容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流露出閑居生活中閑逸蕭散的情趣。王維從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尋求寄托,他自稱“一悟寂為樂,此生閑有余”(《飯覆釜山僧》)。這種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詩歌創作之中。過去時代不少人推崇王維此類詩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們具有頗高的藝術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對其中體現的閑情逸致和消極思想產生共鳴。明代胡應麟稱王維五絕“卻入禪宗”,又說《鳥鳴澗》《辛夷塢》二詩,“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詩藪》),便是一個明證。王維其它題材的作品,如送別、紀行之類的詩中,也經常出現寫景佳句,如“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送綦毋潛落第還鄉》)、“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等,都是傳誦不衰的名句。
王維作品中以軍旅和邊塞生活為題材的《從軍行》《隴西行》《燕支行》《觀獵》《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壯闊飛動之作。《隴頭吟》《老將行》則抒發了將軍有功不賞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一個側面。《觀獵》生動地描寫了打獵時的情景。《夷門歌》歌詠歷史人物的俠義精神。《少年行四首》表現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鮮明,筆墨酣暢。
還有一些詩歌,如貶官濟州時所作《濟上四賢詠》以及《寓言》《不遇詠》和后期所作《偶然作》六首之五《趙女彈箜篌》,對于豪門貴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現象表示憤慨,反映了開元、天寶時期封建政治的某些陰暗面。《洛陽女兒行》《西施詠》《竹里館》則以比興手法,寄托了因貴賤不平而生的感慨和對權貴的諷刺。還有抒寫婦女痛苦的《息夫人》《班婕妤》等,悲惋深沉,也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一些贈送親友和描寫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詩,如《送別》《臨高臺送黎拾遺》《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東》《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相思》《雜詩》等,千百年來傳誦人口;《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在當時即播為樂曲,廣為傳唱。
藝術風格
王維的詩,常用五律和五絕的形式,篇幅短小,語言精美,音節較為舒緩,用以表現幽靜的山水和詩人恬適的心情,尤為相宜。人們常用“詩中有畫”來評論王維的詩作,這的確概括了王維詩歌的藝術特色。王維的山水田園詩作很多,大多具有這種詩情畫意融合的特征。所謂“詩中有畫”,就是指高度的形象性,即用語言描繪出一幅仿佛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活圖畫。
1、王維山水田園詩的畫意美
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層次美。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巧妙地運用了藝術構圖手法,在諸多詩歌中均得到了體現。例如《終南山》,詩人首先運用夸張的手法描繪了終南山的大輪,而這一輪廓只可遠觀,卻不可近視,不然將使終南山喪失云霧繚繞的神秘美感;然后詩人身處終南山中,描繪了仿佛走在云端的景象;接著詩人又置身于終南山中,眺望遠處景色已經發生了變化,陽光照射下若隱若現的景象盡收眼底;最后詩人筆鋒急轉去找尋投宿的居所,并找尋到對岸山間樵夫的身影。詩人與樵夫的出現,與終南山形成鮮明的對比,進而烘托出詩作的層次美。另一方面是色彩美。王維深知色彩的奧妙,用于創新,不為文體、題材所拘泥,吸納前人的經驗,大膽創新。例如《積雨輞川莊作》,詩人將大片濃綠的“漠漠”與蔥蔥濃綠的“陰陰”作對比,表現出極強的色彩對比效果。
2、王維山水田園詩具有音律美
王維詩歌音律隨著內心態度的轉變而轉變,即不斷由邊塞詩歌的意氣風發轉向山水田園詩的自然幽靜。例如《使至塞上》,通過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實現了對大漠場景恰到好處的描繪,展示了一幅大漠蒼茫浩瀚的景象,同時又仿佛可聽到大漠上空掠過的雁群及長河奔流向前的聲音,波瀾壯闊的景象盡收眼底。又如《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描繪了在明月高照的夜晚,山泉在山石上流滴的動靜結合景象;而緊接著“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出現,伴隨竹林中傳來的洗衣少女的歡聲笑語,使得山林的清幽被打破,漁舟的劃過也打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動靜相宜的畫面繪聲繪色。王維山水田園詩歌引入了詩、畫、樂等一系列藝術元素,詩人憑借自身對層次、色彩、音律的巧妙處理,恰到好處地把握住了山水田園風光獨特的自然靈動境界。
3、王維山水田園詩還具有禪意美
王維是禪宗的眾多追隨者之一,由于仕途不順,過起隱居生活,信奉佛學,以求淡泊名利,他回歸山野,用身心去感受大自然,形成了超脫自我的人生感悟。禪宗與世無爭的生活情緒、自然詩意的人生哲學啟發了詩人的審美智慧,他的山水田園詩表現出高度的空靈美,流露出禪機哲理思想,并且還凸顯了詩人深厚的文化素養。
王維將禪意滲透進詩作中,構建起空明的禪意風格,這同樣是王維對山水田園詩作出的一大貢獻。王維營造出”空”“靜”的意境,重傳神、輕跡象,他創作的各個細節似乎都在服務于完整的境界。例如《鳥鳴澗》,依托對鳥鳴春潤靈動畫面的描繪,彰顯了詩人被大自然意境所陶的高尚情操。又如《竹里館》,表面上看用詞造句平鋪直敘,然而卻通過對“獨坐”“彈琴”“長嘯”與“幽篁”“深林”“明月”等詞語的對照應用,在一片死寂的氛圍中營造出人物一體、空靈寂靜的禪境。王維山水田園詩中浸透著若隱若現的禪機哲理。這是王維山水田園詩的一大美學藝術力。
詩歌影響
王維是中國山水田園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不僅繼承和發展了謝靈運開創的寫作山水詩傳統,還吸納了陶淵明田園詩的平淡醇美,進而將山水田園詩推向了新的高度,所以在中國詩歌發展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
王維的山水詩大都寫于后期,與前人比較,他擴大了這類詩的內容,增添了它的藝術風采,使山水詩的成就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他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突出貢獻。
王維的詩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唐代劉長卿、大歷十才子以至姚合、賈島等人的詩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維的影響。直到清代,王士禛的神韻說,實際上也是以王維詩為宗尚。
繪畫
王維是出色的畫家,他在唐代早已畫名流傳。深湛的藝術修養,對于自然的愛好和長期山林生活的經歷,使他對自然美具有敏銳獨特而細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筆下的山水景物特別富有神韻,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現出深長悠遠的意境,耐人玩味。同時王維也找到了較為合適的筆墨語言來描述這種意境,禪宗不可言傳之意,一經訴諸視覺畫面,境界則自然清新。
最能代表王維書畫成就的,是山水畫。王維所處時代的山水畫壇,李思訓父子的青綠山水占據主流。青綠山水是先用線條勾勒出山石樹木的外形輪廓,少有墨的皴擦,用青綠顏色填之,畫面觀感富麗堂皇,猶如仙人之境,故深受達官貴人的推崇喜愛。與其相對峙的是以吳道子為代表的寫意山水風格,特點是用線的粗細變化表現山石林木,風格可稱為“有筆無墨”。而王維擅畫平遠景,在重色的青綠山水和重線的寫意山水之間,選擇了一種調和的新技法,“始用渲淡,一變勾斫之法”。這也就是后人常說的“破墨”山水,破墨即是以濃墨加水,多用以表現山石的陰陽向背。這種渲染之法,豐富了畫面的層次與表現力,是王維對山水畫的一大貢獻。
王維接觸惠能的弟子神會禪師之后,被惠能“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思想所折服,參禪方法從“漸修”轉為“頓悟”,從而開創山水畫南宗。
王維不是靠畫生存的專業畫家,他作畫的出發點和目的完全是抒發個人性情,可以說,至王維伊始,繪畫的功能在逐漸轉變,從“成教化,助人倫”的政教文宣功能轉向面對自我,專注于畫家個人的心靈與精神。他的畫作多為山林小景,多用水渲染,自然平淡,清新雅淡,其平遠的構圖傳達出空寂無聲的靜觀之態,形象與筆墨相得益彰,從平和清疏的意境之中透出獨特藝術底蘊。但是王維并沒有可靠的真跡流傳下來,現僅存的《輞川圖》《雪溪圖》《江山雪意圖》等均為后人摹本或偽托之作。同時他還著有繪畫理論著作《山水論》《山水訣》流世。
王維開啟了文人畫傳統。他的畫體現了文人士大夫向往超然、閑適的情懷,追求更多觀照內心的與禪宗精神相契合的“自然”境界。其文人畫鼻祖的追加定位是始于后人宋代文壇領袖蘇軾等人的極力推崇,并隨著文人畫大興オ真正開始得以確立。宋代以降,王維繪畫的地位總體上呈現持續上升的態勢,他的畫風、繪畫思想対中國山水畫發展歷史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至少,后世占據中國古代山水畫主流的文人畫系統,都接受了王維的影響,明代董其昌更是明確地在《畫旨》中云:“文人之畫,自右丞始”。由于董其昌的大力推崇,王維被尊為中國山水畫的“南宗鼻祖”。
|
王維歷史評價
王縉:
臣兄文詞立身,行之馀力,常持堅正,秉操孤貞,縱居要劇,不忘清靜,實見時輩,許以高流。至于晚年,彌加進道,端坐虛室,念茲無生。乘興為文,未嘗廢筆,或散朋友之上,或留篋笥之中。
李豫:卿之伯氏,天寶中詩名冠代,朕嘗于諸王座聞其樂章。
竇臮:
①詩興入神,畫筆雄精。李將軍世稱高絕,淵微已過;薛少保時許美潤,合格不珍。
②詩通《大雅》之作,山水之妙勝於李思訓。……二公名望首冠一時,時議論詩,則曰王維;崔顥論筆,則曰王縉,李邕祖詠張說不得預焉。
殷璠《河岳英靈集》:
維詩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
王右丞、韋蘇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豈妨于遒舉哉!
劉昫等《舊唐書》:
①如燕、許之潤色王言,吳、陸之鋪揚鴻業,元稹、劉賁之對策,王維、杜甫之雕蟲,并非肄業使然,自是天機秀絕。若隋珠色澤,無假淬磨,孔璣翠羽,自成華彩,置之文苑,實煥緗圖。
②維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昆仲宦游兩都,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寧王、薛王待之如師友。維尤長五言詩。書畫特臻其妙,筆蹤措思,參于造化;而創意經圖,即有所缺,如山水平遠,云峰石色,絕跡天機,非繪者之所及也。
宋祁等《新唐書》:
①若侍從酬奉則李嶠、宋之問、沈佺期、王維,制冊則常袞、楊炎、陸贄、權德輿、王仲舒、李德裕,言詩則杜甫、李白、元稹、白居易、劉禹錫,譎怪則李賀、杜牧、李商隱,皆卓然以所長為一世冠,其可尚已。
②維工草隸,善畫,名盛于開元、天寶間,豪英貴人虛左以迎,寧、薛諸王待若師友。畫思入神,至山水平遠,云勢石色,繪工以為天機所到,學者不及也。
蘇軾: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東坡題跋·書摩詰藍田煙雨圖》) 吳生(道子)雖妙絕,猶以畫工論。摩詰得之像外,有如仙翮謝籠樊。吾觀二子皆神俊,又于維也斂衽無間言。(《王維吳道子畫》)
陳師道《后山詩話》:
右丞、蘇州皆學于陶,王得其自在。
宋徽宗《宣和畫譜》:
維善畫,尤精山水,當時之畫家者流,以謂天機所到,而所學者皆不及,后世稱重,亦云維所畫不下吳道玄也。觀其思致高遠,初未見于丹青,時時詩篇中已自有畫意。由是知維之畫,出于天性,不必以畫拘,蓋生而知之者。
蔡絳《蔡百衲詩評》:
王摩詰詩,渾厚一段,覆蓋古今。但如久隱山林之人,徒成曠淡。
張戒《歲寒堂詩話》:
①世以王摩詰律詩配子美,古詩配太白,蓋摩詰古詩能道人心中事而不露筋骨,律詩至佳麗而老成。……雖才氣不若李、杜之雄杰,而意味工夫,是其匹亞也。摩詰心淡泊,本學佛而善畫,出則陪岐、薛諸王及貴主游,歸則饜飫輞川山水,故其詩于富貴山林,兩得其趣。
②韋蘇州詩,韻高而氣清。王右丞詩,格老而味長。雖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無優劣。以標韻觀之,右丞遠不逮蘇州,至于詞不迫切,而味甚長,雖蘇州亦所不及。
敖陶孫《臞翁詩評》:
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風自笑。
辛文房《唐才子傳》:
維詩入妙品上上,畫思亦然。至山水平遠,云勢石色,皆天機所到,非學而能。
王鏊《震澤長語》:
摩詰以淳古澹泊之音,寫山林閑適之趣,如輞川諸詩,真一片水墨不著色畫。及其鋪張國家之盛,如“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云里帝城雙鳳闞,雨中春樹萬人家”,又何其偉麗也!
徐獻忠《唐詩品》:
右丞詩發秀自天,感言成韻,詞華新朗,意象幽閑。上登清廟,則情近圭璋;幽徹丘林,則理同泉石。言其風骨,固盡掃微波;采其流調,亦高跨來代。于《三百篇》求之,蓋《小雅》之流也。而頌聲之微,夫亦風氣所臨,不能洗濯而高視也。
胡應麟《詩藪》:
①右丞五言,工麗閑澹,自有二派,殊不相蒙。
②盛唐七言律稱王、李。王才甚藻秀,而篇法多重。
③太白五言絕自是天仙口語,右丞卻入禪宗。
董其昌:
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僧巨然、李成、范寬為嫡子,李龍眠、王晉卿、米南宮及虎兒,皆從董巨得來,直至元四家,黃子久、王叔明、倪元鎮、吳仲圭皆其正傳。吾朝文、沈則又遙接衣缽。
許學夷《詩源辨體》:
①王摩詰、孟浩然才力不逮高、岑,而造詣實深,興趣實遠,故其古詩雖不足,律詩體多渾圓,語多活潑,而氣象風格自在,多入于圣矣。
②摩詰才力雖不逮高、岑,而五七言律風體不一。五言律有一種整栗雄麗者,有一種一氣渾成者,有一種澄談精致者,有一種閑遠自在者。
③摩詰七言律亦有三種:有一種宏贍雄麗者,有一種華藻秀雅者,有一種淘洗澄凈者。…是亦高、岑之所不及也。摩詰五言絕,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摩詰胸中滓穢凈盡,而境與趣合,故其詩妙至此耳。
胡震亨《唐音癸簽》:
仲默云:右丞他詩甚長,獨古作不逮。讀其集,大篇句語俊拔,殊乏完章;小言結構清新,所少風骨。
陸時雍《詩鏡總論》:
摩詰寫色清微,已望陶、謝之藩矣,第律詩有馀,古詩不足耳。離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誰能之?世之言詩者,好大好高,好奇好異,此此俗之魔見,非詩道之正傳也。體物著情,寄懷感興,詩之為用,如此已矣。
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
唐無李、杜,摩詰便應首推,昔人謂“如秋水芙蕖,倚風自笑”,殊未盡厥美,庶幾“咳唾落九天,隨風生殊玉”耳。三人相較,正猶留侯無收城轉飽之功,襟袖帶煙霞之氣、自非平陽、曲逆可伍。
錢良擇《唐音審體》:
味淡聲希,言近指遠,乍觀不覺其奇,按之非復人間筆墨,唯有丞也。昔人謂讀之可以啟道心、淀塵慮。
沈德潛《唐詩別裁》:
①意太深、氣太渾、色太濃,詩家一病,故曰“穆如清風”。右丞詩每從不著力處得之。
②右丞五言律有二種:一種以清遠勝,如“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是也;一種以雄渾勝,如“天官動將星,漢地柳條青”是也。當分別觀之。
李因培《唐詩觀瀾集》:
①右丞五排,秀色外腴,顙氣內充,由其天才敏妙,盡得風流,氣骨遂為所掩。一變而入郎、秀麗勝而沉厚之氣亦減,此風氣之一關也。
②右丞詩榮光外映,秀色內含,端凝而不露骨,超逸而不使氣,神味綿渺,為詩之極則,故當時號為“詩圣”。
姚鼐:
①盛唐人詩固無體不妙,而尤以五言律為最。此體中又當以王、孟為最,以禪家妙悟論詩者正在此耳。吳曰:王、孟詩專以自然興象為佳,而有真氣貫注其間,斯其所以為大家也。
②右丞七律能備三十二相似,而意興超遠,有雖對榮觀燕處超然之意,宜獨冠盛唐。(高步瀛《唐宋詩舉要》注引)
方東樹《昭昧詹言》:
①輞川干詩,亦稱一祖。然比之杜公,真如維摩之于如來,確然別為一派。尋其所至,只是以興象超遠,渾然元氣,為后人所莫及;高華精警,極聲色之宗,而不落人間聲色,所以可貴。然愚乃不喜之,以其無血氣無性情也。譬如絳闕仙宮,非不尊貴,而于世無益;又如畫工,圖寫逼肖,終非實物,何以用之?稱詩而無當于興、觀、群、怨,失《風》、《騷》之旨,遠圣人之教,亦何取乎?政如同馬相如之文,使世間無此,殊無所但以資于館閣詞人,醞釀句法,以為應制之用,誠為好手耳。
②輞川敘題細密不漏,又能設色取景,虛實布置,一一如畫,如今科舉作墨卷相似,誠萬選之技也。
施補華《峴傭說詩》:
①摩詰五言古,雅淡之中,別饒華氣,故其人清貴;蓋山澤間儀態,非山澤間性情也。
②摩詰七古,格整而氣斂,雖縱橫變化不及李、杜,然使事典雅,屬對工穩,極可為后人學步。
③摩詰七律,有高華一體,有清遠一體,皆可效法。
宋育仁《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應德璉、陶淵明。五言短篇尤勁,《寓言二首》直是脫胎《百一》。“楚國狂夫”諸詠,則《詠貧士》之流;“田舍”諸篇,《閑屈》之亞也。七言矩式初唐,獨深排宕;律詩神超,發端亦遠。夫其煉虛入秀,琢淡成腴,變六代之深渾,發三唐之明艷,而古芳不落,夕秀方新,司空表圣云:“如將不盡,與古為新”,誠斯人之品目,唐賢之高軌也。
高步瀛《唐宋詩舉要》:趙鐵巖曰:右丞通于禪理,故語無背觸,甜澈中邊。空外之音也,水中之影也,香之于沉實也,果之于木瓜也,酒之于建康也,使人索之于離即之間,驟欲去之而不可得,蓋空諸所有而獨契其宗。
|
王維主要作品
詩文作品
詩文
四言:酬諸公見過
五言:鹿柴,使至塞上,雜詩三首,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竹里館,歸嵩山作,山居秋暝,從岐王過楊氏別業應教,鳥鳴澗,漢江臨眺,送邢桂州,送綦毋潛落第還鄉,李陵詠,觀別者,新晴野望,酬虞部蘇員外過藍田別業不見留之作,觀獵,早春行,終南別業,送梓州李使君,相思,終南山,過香積寺,送楊長史赴果州,送別,西施詠,酬張少府,寄荊州張丞相,青溪,渭川田家,春園即事,和尹諫議史館山池
六言:田園樂七首
七言:秋夜曲,輞川別業,洛陽女兒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贈吳官,贈郭給事,酌酒與裴迪,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老將行,伊州歌,送元二使安西,與盧員外象過崔處士興宗林亭,桃源行,不遇詠,積雨輞川莊作,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
雜言:登樓歌,寄崇梵僧,新秦郡松樹歌,同比部楊員外十五夜游有懷靜者季,青雀歌,雪中憶李楫,魚山神女祠歌,贈徐中書望終南山歌
文學:白鸚鵡賦,為畫人謝賜表,山中與裴秀才迪書,送李補闕充河西支度營田判官序,贊佛文,謝除太子中允表,薦福寺光師房藥詩序,魏郡太守河北采訪處置使上黨苗公德政碑,石刻二則,繡如意輪像贊,送高判官從軍赴河西序,為羽林將軍祭武大將軍文,責躬薦弟表,請施莊為寺表,為薛使君謝婺州刺史表,暮春太師左右丞相諸公于韋氏逍遙谷宴集序,與魏居士書,與工部李侍郎書,給事中竇紹為亡弟故駙馬都尉于孝義寺浮圖畫西方阿彌陀變贊并序
藝術作品
畫作
雪溪圖,輞川圖,江山雪霽圖,孟浩然馬上吟詩圖
畫論
山水論,山水訣,畫學秘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