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楊長史赴果州 / 作者:王維 |
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
鳥道一千里,猿聲十二時。
官橋祭酒客,山木女郎祠。
別后同明月,君應聽子規。
|
|
送楊長史赴果州解釋:
《送楊長史赴果州》
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
鳥道一千里,猿聲十二時。
官橋祭酒客,山木女郎祠。
別后同明月,君應聽子規。
中文譯文:
盛夏時分,陽光強烈,微風吹拂,夏天的蟬鳴嘹亮。
既然您要離開,去往何處呢?
只聞說鳥兒可飛越千里,聽說猿猴的嘶叫聲有十二個時辰。
官道上的橋頭上可以看到祭酒的官員和游客,
山中有座女神的小廟,供奉著木制的女神像。
分別之后,我們仍然可以共享同一輪明月,
我想您應該聽到了雄鳥的呼喚。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王維在隋唐時期創作的一首送別詩,詩中描繪了作者送別楊長史赴果州的情景和感受。
詩的上半部分,描述了離別時的景象。褒斜是指夏天的陽光強烈,不容幰則是指微風吹拂的感覺。蟬鳴表示盛夏的熱鬧氣氛。作者問楊長史去往何處,表達了對他未來的祝福和關切。
詩的下半部分,描繪了送別時的場景。鳥道一千里,猿聲十二時,形容了遠行的艱辛和時間的長久。官橋祭酒客和山木女郎祠則是兩種不同的場景,前者富有官方的氣氛,后者則充滿了山林和神秘感。
最后兩句表達了離別之后仍能共享同一明月,以及鼓勵楊長史去聽雄鳥的報曉聲。這可以理解為作者對楊長史未來的期待和寄托。
整首詩以別離為主題,通過描繪景物和表達情感,展示了作者對楊長史的關切和祝福,表達了寄托和期待之情。同時,景物描寫生動形象,意境清新自然,給人以愉悅的感受。這體現了王維詩歌的特點,即景與情相結合,自然與人文相融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