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應教 / 作者:王維 |
帝子遠辭丹鳳闕,天書遙借翠微宮。
隔窗云霧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鏡中。
林下水聲喧語笑,巖間樹色隱房櫳。
仙家未必能勝此,何事吹笙向碧空。
|
|
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應教解釋:
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應教賞析二
首聯敘事,言岐王奉詔離開京城去九成宮避暑。“帝子”,指岐王。“丹鳳闕”,泛指帝京宮室。“天書”,天子詔命。“翠微宮”,非實指終南山之翠微宮,而是以“翠微”為形容語,直稱九成宮。山氣青蒼叫“翠微”,九成宮建在山上,以此相稱,便微透一股青翠幽靜之氣,既與題目的避暑相切,又開啟下文的鋪開描寫,有曲徑通幽之妙。
頷聯,頸聯集中寫九成官消暑勝地的景致。白云繞窗,并從戶牖的縫罅中偷襲入來,沾惹衣上;卷起簾幔,劉鏡理妝,山泉的投影即在鏡中,則窒面懸瀑可知。瀑水投下峽谷,谷在林封樹掩之中,透過密林,傳來歡聲笑語般的嘩嘩水聲;而重重房室都在巖問綠蔭之中。四句把“翠微”二字具體形象化,寫出一個云擁霧繞、樹抱水環的勝境,這還不是如登仙界嗎?尾聯即順此以夸耀收結。仙境也未必勝過此地,不必學王子晉成仙了。“吹笙”,用王子晉的典故。《列仙傳》載,周靈王太子晉好吹笙作風鳴.游伊洛之間,被浮丘公接上嵩山。這個典故選擇甚妙。恰合“帝子”岐王的身份。
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應教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開元六年(公元718年),王維在長安游歷,曾隨岐王在九成宮避暑。
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應教賞析
如果說,摩詰的“興闌啼鳥換,坐久落花多”(王維《從岐王過楊氏別業應教》)自然入妙,別有思致,“澗花輕粉色,山月少燈光”(王維《從岐王夜讌衛家山池應教》)使人感覺山澗清新,夜色迷人,那么在這首詩里的“隔窗云霧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鏡中。林下水聲喧語笑,巖間樹色隱房櫳。”則是詩中有畫,畫中有人,不是仙境勝似仙境。
這首詩中“仙家未必能勝此,何事吹笙向碧空?”句,引用了《列仙傳》中的典實:“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之間,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見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緱氏山顛。’至時,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二句意謂,仙家的居處未必能勝過九成宮,為什么要像太子晉那樣成仙而去?充滿了濃郁的仙風道氣,頌贊了岐王的神仙風致。
雖然摩詰這三首“應教”詩都是應制之作,頌圣之品,但皆鮮潤清朗,充滿了自然野趣,仙風道氣,展示了摩詰似仙山瓊閣般的精神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