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謁璿上人 / 作者:王維 |
少年不足言,識道年已長。
事往安可悔,馀生幸能養。
誓從斷臂血,不復嬰世網。
浮名寄纓珮,空性無羈鞅。
夙承大導師,焚香此瞻仰。
頹然居一室,覆載紛萬象。
高柳早鶯啼,長廊春雨響。
床下阮家屐,窗前筇竹杖。
方將見身云,陋彼示天壤。
一心在法要,愿以無生獎。
|
|
謁璿上人解釋:
《謁璿上人》
少年不足言,
識道年已長。
事往安可悔,
馀生幸能養。
年輕少年無法言語,
但在修行中已有長遠的認知。
過去的事情已經無法悔悟,
只能珍惜余生,好好培養自己。
誓從斷臂血,
不復嬰世網。
浮名寄纓珮,
空性無羈鞅。
發誓能夠舍棄一切,
不沉迷于紅塵世界。
名利只是暫時的裝飾,
真實的自性是無拘無束的。
夙承大導師,
焚香此瞻仰。
頹然居一室,
覆載紛萬象。
早年受到尊敬的導師的教導,
我在此處燃起香火,表示對他的崇敬。
獨自安靜地居住在一間屋子里,
周圍卻是世俗紛雜的萬象。
高柳早鶯啼,
長廊春雨響。
床下阮家屐,
窗前筇竹杖。
高柳上的早鶯鳴叫,
長廊中春雨的聲音傳來。
床下放著我母親留下的竹屐,
窗前立著我用竹杖制作的拐杖。
方將見身云,
陋彼示天壤。
一心在法要,
愿以無生獎。
只希望能夠親眼見到佛法的境界,
即使我的修行環境簡陋也能顯示天地之間的廣袤。
我全心全意地追求佛法的要義,
希望能夠獲得超脫生死的獎賞。
詩詞的詩意是表達了作者身為佛教徒的心境和對佛法精神的追尋。作者在詩中倡導舍棄世俗的名利和欲望,追求心靈的超脫和內心的寧靜。詩中使用了形象的描寫和象征的意象,展示了作者獨特的思想和修行態度。整首詩以清新、淡雅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佛教思想的崇敬和追求,展示了他超脫塵世的精神追求和修行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