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产欧产美韩系列麻豆,最全的欧美大片,日本hiphop大师yokoi,巜人妻私密按摩师3


查辭海

 部首檢索 拼音檢索 近義詞 反義詞 語造 辭海百科
杜牧詩詞作品集:
清明 秋夕 江南春 泊秦淮 山行 赤壁 阿房宮賦 寄揚州韓綽判官 九日齊山登高 贈別 題烏江亭 長安秋望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 贈別二首 紫薇花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 金谷園 遣懷 嘆花/悵詩 旅宿 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 題木蘭廟 題揚州禪智寺 南陵道中/寄遠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鷺鷥 送人 登樂游原 秋浦途中 讀韓杜集 題齊安城樓 齊安郡中偶題·其一 早雁 秋思 齊安郡中偶題二首 西江懷古 題武關 寓言 齊安郡晚秋 齊安郡后池絕句 八六子 初冬夜飲 薔薇花 自宣城赴官上京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 題桃花夫人廟 早行 柳絕句 屏風絕句 洛陽 酬張祜處士見寄長句四韻 念昔游三首 芭蕉 龍丘途中二首(一作李商隱詩) 張好好詩 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 惜春 商山麻澗 重送絕句 贈別 哭韓綽 送隱者一絕 杜秋娘詩 杜鵑 歸家(一作趙嘏詩) 汴河懷古 綠蘿 送友人 歸燕 獨柳 過勤政樓 河湟 寄遠 秋霽寄遠 秋夢 漢江 少年行 秋日 不寢 汴河阻凍 題白蘋洲 村行 卜居招書侶 秋晚江上遣懷 早秋客舍 邊上晚秋 懷吳中馮秀才 春思 寄遠 偶題 送薛種游湖南 山石榴 春申君 聞雁 鴛鴦 新柳 別鶴 聞蟬 重登科 邊上聞笳三首 書懷 和嚴惲秀才落花 有寄 江上雨寄崔碣 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 題禪院(一作醉后題僧院) 街西長句 感懷詩一首(時滄州用兵) 七夕 秋日偶題 晚泊 洛陽秋夕 及第后寄長安故人 留誨曹師等詩 偶題二首 和裴杰秀才新櫻桃 臺城曲二首 鸚鵡 春日茶山病不飲酒,因呈賓客 自遣 自貽 奉和白相公圣德和平致茲休運歲終功就合詠盛…長句四韻 雪中書懷 張好好詩 嘲妓(牧罷宣州幕,經陜,有酒糾妓肥碩,牧贈此詩) 為人題贈二首 金谷懷古 貽遷客 寄兄弟(又見《許渾集 寓題 逢故人 寢夜 書懷寄盧州(一作瀘州守) 夜雨 贈漁父 宮祠二首 留贈 題商山四皓廟一絕 舊游 春盡途中 早秋 遣興 和州絕句 云夢澤 懷鐘陵舊游四首 栽竹 新轉南曹未敘朝散初秋暑退出守吳興書此篇以自見志 睦州四韻 潤州二首 洛陽長句二首 春日言懷寄虢州李常侍十韻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歸宣州,因題贈 池州送孟遲先輩 題安州浮云寺樓寄湖州張郎中 郡齋獨酌(黃州作) 杜秋娘詩 同趙二十二訪張明府郊居聯句 九日(以下補遺) 送別 寄盧先輩 江上逢友人 秋夜與友人宿 長興里夏日寄南鄰避暑 陵陽送客 宿東橫山瀨 秋晚懷茅山石涵村舍 出關 聞開江相國宋(一作宋相公申錫)下世二首 題水西寺 山寺 江樓 隋宮春 大夢上人自廬峰回 青冢 盧秀才將出王屋,高步名場,江南相逢贈別 望少華三首 宿長慶寺 華清宮 破鏡 聞角 題劉秀才新竹 秋感 贈終南蘭若僧 閨情代作 詠襪 見穆三十宅中庭海榴花謝 奉和仆射相公春澤稍愆圣君軫慮嘉雪忽降…成四韻 冬至日遇京使發寄舍弟 中丞業深韜略,志在功名,再奉長句一篇兼有諮勸 過大梁聞河亭方宴贈孫子端 斑竹筒簟 盆池 題青云館 代人寄遠六言二首 題村舍 途中一絕 題橫江館 途中作 襄陽雪夜感懷 罷鐘陵幕吏十三年,來泊湓浦,感舊為詩 題敬愛寺樓 折菊 將赴湖州留題亭菊 村舍燕 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館,因題長句四韻 代吳興妓春初寄薛軍事 早春贈軍事薛判官 除官歸京睦州雨霽 蘭溪(在蘄州西) 見劉秀才與池州妓別 池州春送前進士蒯希逸 春末題池州弄水亭 將赴宣州留題揚州禪智寺 江南懷古 醉眠 沈下賢 早春寄岳州李使君,李善棋愛酒,情地閑雅 送國棋王逢 今皇帝陛下一詔征兵…次第歸降臣獲睹圣功輒獻歌詠 李給事中敏二首 長安雜題長句六首 華清宮三十韻 大雨行(開成三年宣州開元寺作) 題池州弄水亭 雨中作 洛中送冀處士東游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 渡吳江 嘲妓(牧罷宣州幕,經陜,有酒糾妓肥碩,牧贈此詩) 夢中語 即事 金陵 吳宮詞二首 中途寄友人 題孫逸人山居 懷紫閣山 寄牛相公 江樓晚望 旅懷作 將赴京題陵陽王氏水居 途中逢故人,話西山讀書早曾游覽 行經廬山東林寺 南樓夜 寄湘中友人 將赴京留贈僧院 題白云樓(一作許渾詩,題作漢水傷稼) 分司東都寓居履道叨承川尹劉侍郎大夫恩知上四十韻 中秋日拜起居表晨渡天津橋即事十六韻獻…兼呈工部劉公 川守大夫劉公早歲寓居敦行里肆有題壁十韻…輒獻此詩 梁秀才以早春旅次大梁將歸郊扉言懷兼別示…走筆依韻 送太昱禪師(一作許渾詩) 寄桐江隱者(一作許渾詩) 聞范秀才自蜀游江湖 越中 貴游 行次白沙館,先寄上河南王侍郎 留題李侍御書齋 宣州開元寺贈惟真上人 經古行宮(一作經華清宮) 秋夕有懷 送荔浦蔣明府赴任 懷政禪師院 送蘇協律從事振武 石池 貽隱者 西山草堂 過鮑溶宅有感 宣城贈蕭兵曹(一作許渾詩) 暝投云智寺渡溪不得,卻取沿江路往 贈別宣州崔群相公 泊松江(一作許渾詩,題作夜泊松江渡寄友人) 冬日五湖館水亭懷別 骕骦坂 兵部尚書席上作 書情 后池泛舟送王十秀才 酬許十三秀才兼依來韻 醉倒 偶見(黃州作) 憶歸 書事 貽友人 曉望 旅情 偶呈鄭先輩 送趙十二赴舉 蠻中醉(一作張籍詩) 將赴池州道中作 游邊 閑題 春懷 長安夜月 逢故人 漁父 別懷 并州道中 經闔閭城 春日寄許渾先輩 洛中二首 春日古道傍作 訪許顏 傷友人悼吹簫妓 懷歸 牧陪昭應盧郎中在江西宣州佐今吏部沈公幕罷府…投寄 汴人舟行答張祜 隋苑(一作李商隱詩,題云定子) 十九兄郡樓有宴,病不赴 江南送左師 賀崔大夫崔正字 有感 送杜顗赴潤州幕 羊欄浦夜陪宴會 送劉三復郎中赴闕 寄杜子二首 寄浙西李判官 宮人冢 骕骦駿 歲旦朝回口號 長安晴望 登澧州驛樓寄京兆韋尹(尹曾典此郡) 送張判官歸兼謁鄂州大夫 許秀才至辱李蘄州絕句,問斷酒之情因寄 別王十后遣京使累路附書 冬日題智門寺北樓 長安雪后 陜州醉贈裴四同年 三川驛伏覽座主舍人留題 偶題 和令狐侍御賞蕙草 押兵甲發谷口寄諸公 送故人歸山 瑤瑟 寄東塔僧 贈獵騎 重送王十 后池泛舟送王十 送王十至褒中因寄尚書 走筆送杜十三歸京 酬王秀才桃花園見寄 對花微疾不飲,呈坐中諸公 早春題真上人院(生天寶初) 郡齋秋夜即事,寄斛斯處士許秀才 使回枉唐州崔司馬書,兼寄四韻因和 將出關宿層峰驛,卻寄李諫議 方響 和宣州沈大夫登北樓書懷 醉后呈崔大夫 偶作 入關 寄沈褒秀才 悲吳王城 忍死留別獻鹽鐵裴相公二十叔 歙州盧中丞見惠名醞 醉贈薛道封 遣懷 別家 登九峰樓 寄唐州李玭尚書 送薛邽二首 送牛相出鎮襄州 寄李播評事 別沈處士 寄遠人 宣州開元寺南樓 殘春獨來南亭因寄張祜 贈張祜 寄題宣州開元寺 宣州留贈 洛下送張曼容赴上黨召 代人作 奉送中丞姊夫儔自大理卿出鎮江西敘事書懷因成十二韻 題吳興消暑樓十二韻 秋岸 初上船留寄 倡樓戲贈 少年行 有懷重送斛斯判官 題張處士山莊一絕 醉題 送盧秀才一絕 入商山 江上偶見絕句 正初奉酬歙州刺史邢群 寄題甘露寺北軒 寄遠 閨情 寄內兄和州崔員外十二韻 寄珉笛與宇文舍人 送陸洿郎中棄官東歸 重題絕句一首 和野人殷潛之題籌筆驛十四韻 鄭瓘協律 題元處士高亭(宣州) 寄宣州鄭諫議 題壽安縣甘棠館御溝 送李群玉赴舉 寄澧州張舍人笛 初春雨中舟次和州橫江裴使君見迎李趙二秀才…許渾先輩 寄崔鈞 書懷寄中朝往還 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員外 寄浙東韓八評事 除官行至昭應,聞友人出官因寄 重到襄陽,哭亡友韋壽朋(一作重宿襄州哭韋楚老拾遺) 詠歌圣德,遠懷天寶,因題關亭長句四韻 除官赴闕商山道中絕句 丹水 商山富水驛(驛本名與陽諫議同姓名,因此改為富水驛) 往年隨故府吳興公夜泊蕪湖口今赴官西去…因成十六韻 題新定八松院小石 新定途中 贈朱道靈 見吳秀才與池妓別,因成絕句 送劉秀才歸江陵 黃州竹徑斗 哭李給事中敏 醉后題僧院 云(一作褚載詩) 斫竹 還俗老僧 傷猿  隋堤柳 柳長句 不飲贈官妓 入茶山下題水口草市絕句 茶山下作 題茶山(在宜興) 夜泊桐廬眠先寄蘇臺盧郎中 秋晚早發新定 題池州貴池亭 寄李起居四韻 贈李秀才(是上公孫子) 即事(黃州作) 游池州林泉寺金碧洞 池州清溪 憶齊安郡 池州廢林泉寺 池州李使君沒后十一日處州新命始到后見歸妓感而成詩 句溪夏日送盧霈秀才歸王屋山將欲赴舉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 揚州三首 故洛陽城有感 東都送鄭處誨校書歸上都 洛中監察病假滿,送韋楚老拾遺歸朝 雪晴訪趙嘏街西所居三韻 見宋拾遺題名處,感而成詩 過田家宅 春晚題韋家亭子 杏園 道一大尹存之、庭美二學士簡于圣明…四韻呈上三君子 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韻 不飲贈酒 獨酌 出宮人二首 朱坡絕句三首 憶游朱坡四韻 贈沈學士張歌人 李和鼎 題桐葉 送王侍御赴夏口座主幕 朱坡 奉和門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領相印出鎮全蜀詩十八韻 贈李處士長句四韻 李侍郎于陽羨里富有泉石牧亦于陽羨粗有薄產…四韻 奉陵宮人 夏州崔常侍自少常亞列出領麾幢十韻 送容州唐中丞赴鎮 聞慶州趙縱使君與黨項戰中箭身死,輒書長句 秋晚與沈十七舍人期游樊川不至 早春閣下寓直蕭九舍人亦直內署,因寄書懷四韻 過魏文貞公宅(一作題魏文貞) 東兵長句十韻 題永崇西平王宅太尉愬院六韻 許七侍御棄官東歸瀟灑江南頗聞自適高秋企望…十韻 史將軍二首 贈宣州元處士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歸宣州,因題贈 題宣州開元寺(寺置于東晉時) 重送 池州送孟遲先輩 過驪山作 題安州浮云寺樓寄湖州張郎中 惜春 獨酌 赴京初入汴口,曉景即事,先寄兵部李郎中 偶游石盎僧舍(宣州作) 雪中書懷 皇風 長安送友人游湖南(一作長安送人) 送沈士赴蘇州,李中丞招以詩贈行 洛中送冀處士東游 李甘詩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 郡齋獨酌(黃州作) 贈宣州元處士 大雨行(開成三年宣州開元寺作) 題宣州開元寺(寺置于東晉時) 題池州弄水亭 重送 過驪山作 惜春 獨酌 赴京初入汴口,曉景即事,先寄兵部李郎中 偶游石盎僧舍(宣州作) 雨中作 皇風 長安送友人游湖南(一作長安送人) 送沈士赴蘇州,李中丞招以詩贈行 李甘詩 感懷詩一首(時滄州用兵) 雜曲歌辭·少年行二首 琴曲歌辭·別鶴 十九兄郡樓有宴病不赴 送容州唐中丞赴鎮 行次白沙館先寄上河南王侍郎 寄浙西李判官 道一大尹存之學士庭美學士簡于圣明 南樓夜 西山草堂 汴河阻凍 臺城曲二首 早春閣下寓直蕭九舍人亦直內署因寄書懷四韻 重送 書情 秋岸 重送王十 并州道中 郡齋秋夜即事寄斛斯處士許秀才 故洛陽城有感 洛中送冀處士東游 讀韓杜集 子規 [一作李白詩,題作《宣城見杜鵑花 歸家 [一作趙嘏詩,題作《到家 惜春 長安雜題長句六首 寄湘中友人 邊上聞笳三首 洛下送張曼容赴上黨召 題宣州開元寺 寺置于東晉時· 贈別二首之一 杜鵑 寄題甘露寺北軒 夏州崔常侍自少常亞列出領麾幢十韻 書懷 鷺鷥 自遣 題齊安城樓 九日 商山富水驛 過勤政樓 贈別二首 嘆花 嘆花 秋娘詩并序 張好好詩 遣懷 秋夕 山行
最新收錄:

暫未開通

杜牧
唐代杰出詩人

本 名 杜牧 別 名 杜樊川,小杜,杜十三


牧之 樊川居士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 出生日期 803年


逝世日期 約公元852年 主要成就 創造晚唐詩歌高峰


主要作品 阿房宮賦,遣懷,樊川文集

杜牧杜牧簡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唐朝文學家,宰相杜佑之孫。  。

  大和年間,考中進士,起家校書郎,歷任淮南節度使掌書記、監察御史、宣州團練判官、殿中侍御史、內供奉、左補闕、史館編撰、司勛員外郎,外放黃、池、睦、湖等州刺史。晚年長居樊川別舍,世稱杜樊川。大中六年,去世,時年五十。

  性情剛直,不拘小節,不屑逢迎。  自負經略之才,詩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宮賦》為最著,詩作明麗雋永,絕句詩尤受人稱贊,世稱小杜。與李商隱齊名,合稱“小李杜”。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題烏江亭》等,膾炙人口。年輕時,好讀兵書,注解曹操所定《孫子兵法》十三篇。又著《罪言》《戰論》《守論》《原十六衛》等文論當代兵事。會昌三年(843年),昭義軍叛亂,上書宰相李德裕,討論用兵之法,為德裕采納。著有《樊川文集》。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樊川詩集注》、《樊川文集》。


杜牧山行作品原文


  

山行.版本一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山行.版本二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作品譯文


  彎曲的石頭小路遠遠地伸至深秋的山巔,

  在白云升騰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

  停下馬車來是因為喜愛深秋楓林的晚景,

  霜染后楓葉那鮮艷的紅色勝過二月春花。


杜牧人物生平


  

早期仕途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據唐人的習慣,被稱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華出眾,十幾歲的時候,正值唐憲宗討伐藩鎮,振作國事。他在讀書之余,關心軍事,后來杜牧專門研究過孫子,寫過十三篇《孫子》注解,也寫過許多策論咨文。特別是有一次獻計平虜,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獲成功。

  長慶二年(822年),杜牧20歲時,博通經史,尤其專注于治亂與軍事。杜牧23歲作出《阿房宮賦》。25歲時,杜牧又寫下了長篇五言古詩《感懷詩》,表達他對藩鎮問題的見解。此時的杜牧已經很有名氣,作品流傳。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歲,進士及第。同年考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被授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

  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節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職,后轉為掌書記,負責節度使府的公文往來。京銜是監察御史里行。這時杜牧居住在揚州,特別喜歡宴游。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三十三歲,被朝廷征為監察御史,赴長安任職,分司東都。八月在東都洛陽上任。因此逃過了十一月的甘露之變的險惡風波。在這里他遇到了宣州的故人張好好,寫下了著名的《張好好詩》。在洛陽期間,由于職務清閑,他四處憑吊古跡,寫下了不少詩篇。

  開成二年(838年),杜牧入宣徽觀察使崔鄲的幕下,被召為宣州團練判官。

  開成四年(839年),年底杜牧離開宣州,去長安任左補闕、史館修撰。開成五年,杜牧升官為膳部員外郎。

  

遷官外放

  會昌元年(841年),杜牧調任比部員外郎。

  會昌二年(842年),外放為黃州刺史。杜牧外放的原因史書上并無記載,杜牧自己認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擠。而李杜兩家為世交,李德裕為何不喜歡杜牧,有人認為是杜牧為人倜儻,不拘小節,與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黨爭,杜牧與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認為是牛黨。

  唐時的黃州(古黃州又名齊安郡,唐時治所在今武漢市新洲區邾城街),在華夏屬下等洲,兵連禍結,戰火紛飛,官不曾安位,民不得聊生,是個地地道道的荒郡、廢邯,晚唐以后是一處外放“逐臣”的地方,被京官視為“鄙陋州郡”, 到北宋“蘇門四學子”之一的張耒,在其《齊安秋日》詩中也曾說黃州是一處 “齊安荒僻地,平昔放逐臣”的地方。

  杜牧在黃州任上,無異于貶謫,但他對自己充滿信心,文人逐放地方官,是官還是文人。世云“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而杜牧在黃州的寓所是“使君家似野人居”,他為政清廉,《唐書》本傳中稱他“剛直有奇節”。明弘治《黃州府志》贊其“有才名,多 奇節,吏民懷服之”。

  杜牧在黃州刺史任上三年,把黃州治理得井井有條,也是唐代繼韓愈之后的又一尊孔大家。黃州有孔子山、孔子河,是春秋末孔子周游列國時的過往之地,有“孔子使子路問津處”等圣跡,山旁建有孔子廟(問津書院前身)。由于年久失修,瀕臨傾倒。杜牧為 了宣揚孔子思想和施展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在孔子山擴建孔廟, 拜謁孔子圣像,親自改孔廟名為“文宣廟”,并在廟中設置學堂(時稱廟學),教化士民。他雖身居吏職,仍在學堂講學不輟。講學之時,其弟子自遠方至數百人。他在《黃州刺史謝上表》中說:“獨能不徇時俗,自行教化,唯德是務,愛人如子,廢鞭笞責削之,用忠恕撫字之道”,“使一州之人,知上有圣仁二天子,所遣刺史,不為虛受,熏其和風,感其歡心,庶為瑞為祥, 為歌為詠,以裨盛 業,流乎無窮”。

  明、清時的《黃州府志》《問津院志》均載杜牧在黃州地方“興學教士,立廟崇祀先圣,一時家循孔教,人頌儒書”。

  后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為政能興利除弊,關心人民。

  會昌四年九月(844年9月),杜牧遷池州刺史,這年四十二歲。池州治所秋浦縣(今安徽貴池)。

  會昌五年(845年),七月,武宗下詔禁毀佛教。杜牧對于這一措施是很贊同的,后來他在宣宗大中年間作《杭州新造南亭子記》,詳細敘述武宗禁毀佛教事。

  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得宰柏周墀的幫助,入為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轉吏部員外郎。

  

人生暮年

  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因為京官俸祿低,而難以養家請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沒有批準。

  宣宗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為吏部員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請求外放湖州刺史,連上三啟,終于應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認為,杜牧請求外放并不僅僅是經濟原因,而是不滿意朝政,認為自己無法在朝中有所作為。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他在湖州憑吊前賢,結識詩友,作了不少詩。一年后,他又被內升為考功郎中、知制誥。到長安第二年,遷中書舍人。這段時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別墅,并且閑暇之時經常在這里以文會友。

  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杜牧文學成就


  

成就綜述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身趁名家。杜牧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有比較正確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杜牧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

  七律《早雁》用比興托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采的一面。這種重辭采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致婉約。

  

詩歌成就

  林建略《晚唐詩人杜牧之》認為,杜牧的詩可分為兩大類:一是豪邁的,一是香艷的,前者“或為遣愁,或為吊古,或為感懷之作,多是用一種拗峭的筆調寫成,立意奇特”;后者“大半是用一種清新的筆調來輕描淡寫的,所以便不至滿紙都脂粉氣了”。王叔箱《詩人杜牧》認為,杜牧的“文是那樣的陳厚奇變,詩又是那樣的英姿雄發”,“他的詩辭旖旎動人,拗峭過甚,正以如此,有時也就流入纖巧了。不過要知道,元稹、白居易、李商隱、溫庭筠等都是與他上下同時,他既不愿效風行一時的元白所創作的元和體,又不愿效溫李的晦澀;不得不自成一色,力矯時弊,立意必在奇辟。”繆錢《杜牧詩簡論》認為,杜牧詩中俊爽的風格,能在峭健之中而又有風華流美之致,在晚唐是杰出的,在整個唐代詩壇中是獨創的。這是杜牧平生憂國憂民的壯懷偉抱與傷春傷別的綺思柔情交織在一起而以藝術天才表現出來的特征。

  葛曉音《杜牧和他的詩歌》認為,“渴望為國立功的理想給杜牧的詩歌帶來了豐富的想象和豪放的氣概,但他的務實精神又使他的想象和比喻從不帶有神仙世界的險怪色彩。”又由于杜牧在“以直達的語言表現對生活美的敏銳感覺”方面特具的天賦,“他總是能從日常的景色中發現獨特的美,并找到某一種與意境最相和諧的情調,通過畫面的巧妙組織表現出來。”王西平、張田《杜牧詩歌藝術美淺析》`認為,杜牧詩歌的藝術美在于具有“豪爽健朗的形象美”,“強烈坦蕩的詩情美”、“清新明潔的意境美”。王西平《杜牧創作個性與藝術風格綜論》指出,杜牧在表現上多用率真直賦;寓理于詩;用拗折法,而反說(翻案法)和設問則是杜牧拗變的主要手段,從而形成了豪爽俊健的風格。吳在慶《杜牧詩歌表現手法初探》認為,“他的詩歌之所以形象鮮明,富有感染力,這與他采用比喻、擬人、寓情于景、以景表情、對比等手法有更密切的關系。而翻案法、掉尾一波、設問深入、應用典故等表現手法對于開拓他詩歌的新意境,深化思想內涵,也不無作用。”“直抒胸臆、語法句式的倒置改變,這對于他古詩的豪爽勁健,惆攪不羈的風格有直接影響”,“而含蓄婉轉、掉尾一波、寓情于景,以景表情、設問深入等更明顯地有助于他絕句的遠韻遠神、流情婉轉風格特色的形成。”

  

古詩

  杜牧的古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善于將敘事、議論、抒情三者融為一體,氣格緊健,造句瘦勁,如《感懷詩》《杜秋娘詩》《張好好詩》《李甘詩》《郡齋獨酌》《雪中書懷》《落中送冀處士東游》《送沈處士赴蘇州李中壓招以詩贈行》《池州送孟遲先輩》《題池州弄水停》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其中更常見的則是散文似的夾敘夾議。杜牧的古詩受韓愈的影響好發議論。但有時他用比喻、形象的語言進行議論,富有抒情勝。杜牧的古詩往往別有境界,寫得古樸純厚,雄豪健朗,如《池州送孟遲先輩》。晚唐詩風,氣格卑弱,多是律詩、絕句,很少有人能作長篇古詩,杜牧的古詩在中晚唐詩壇上也是出類拔萃的,他的這一類詩作,和以“俊爽”見稱的律、絕佳作,構成了他詩歌創作的三個主要方面。

  

絕句

  杜牧的絕句數量與律詩相當,亦有很高成就,一向享有盛譽。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序例》云:“杜紫微天才橫逸,有太白之風,而時出入于夢得。七言絕句一體,殆尤專長。”`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云:“杜紫微詩,惟絕句最多風調,味永趣長,有明月孤映,高霞獨舉之象,余詩則不能爾。”“沈德潛認為杜牧絕句“托興幽微”,可稱盛唐絕之“嗣響”,把其特色概括為“遠韻遠神”。他的七絕成就最高,意境幽美、議論警拔、韻味雋永。詠史絕句,立意出奇,史識高絕。杜牧的寫景抒情絕句,意境幽美,韻味雋永,于盛唐七絕之外,別開妙境。杜牧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中美的形象,用絕句體小詩加以描寫,含蓄精煉,情景交融,在短短的四句中,寫出一個完整而幽美的景象,宛如一幅圖畫,如《江南春絕句》。

  

律詩

  杜牧的律詩,其數量相當可觀,在《樊川文集》中約有一百余首,加上《樊川外集》與《別集》,約為一百六七十首。他的律詩在全部詩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藝術成就也很高,尤其是七律。杜牧詩歌俊爽峭健、雄姿英發的風格在律詩中最為突出。后代詩評家都曾指出,“拗峭”是杜牧律詩的特點。宋代劉克莊《后村詩話》云:“杜牧、許渾同時,然各為體。牧于唐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矯時弊。”明代楊慎云:“律詩至晚唐,李義山而下,惟杜牧之為最。宋人評其詩豪而艷,宕而麗,于律詩中特寓拗峭,以矯時弊,信然。”杜牧在律詩中之所以“寓少拗峭”或“特寓拗峭”的原因就在于如清人趙翼所說的:“自中唐以后,律詩盛行,競講聲病,故多音節和諧,風調圓美。杜牧之恐流于弱,特創豪宕波峭一派,以力矯其弊。”拗峭,一方面是指用不依律體格律而加以變化的詩句所造成的陡直峻拔的氣勢;另一方面是指在律詩中所表現出來的與古體詩有某種相似的豪宕雄渾的意境。杜牧在律體中故作拗句,或出以古意,表現出一種勁直峻峭、氣力健舉的氣勢,以力矯詩壇平弱圓熟之風。杜牧的七律有較強的現實性,此外,杜牧的律詩時用古調,豪宕纏綿中別有一種古樸瀟灑的風韻。

  

散文成就

  王西平、張田《略論杜牧的文和賦》較全面地論述了《樊川文集》中杜牧的文和賦,認為其主要特點是:一、筆鋒犀利,寓意深刻;二、旁征博引,條分縷析,說理充分;三、議論和抒情相結合,議論中帶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四、善于形象地描寫、敘述,鮮明生動,富于真切感。文章又指出,可以從兩方面看出他的文章從唐向宋過渡的印跡:一是開宋文明白曉暢之先河,二是奠定了驕散結合的文賦基礎。寇養厚《論杜牧的散文》5指出杜牧的散文在思想內容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現在政論談兵的長篇政論文中,他們的藝術熱點是:縱橫設辯,文勢充沛。結構嚴謹,推理周密。巧用偶句,散驕相輝。而他的一些記人敘事抒情狀物的文章在藝術上也別開生面,獨具匠心。文章最后說,“杜牧在繼承韓愈所領導的古文運動優良傳統的同時,又能獨辟蹊徑,自成一家。”

  吳在慶《杜牧與韓愈古文運動》認為,從杜牧的創作主張及創作實踐看,他與韓柳、特別是韓愈的淵源關系是明顯的。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在對待文章的意、氣、辭的關系上,杜牧繼承了韓柳的觀點,又有所發展。二、杜牧提出的文以氣輔的主張,也與韓愈所說的“氣”的概念大體相同。三、在對待文章的詞采章句、文體的形式上,也可看出杜牧對韓柳的繼承和發展關系。文章最后指出,在晚唐時代,驕文隨著文風的浮艷有所發展的情況下,杜牧卻能反浮艷,堅持散體文的方向,力避用驕,實在比韓愈徹底。


杜牧人物評價


  李商隱《杜司勛》:高樓風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傷春復傷別,人間惟有杜司勛。

  《唐才子傳》:后人評牧詩,如銅丸走坂,駿馬注坡,謂圓快奮爭也。

  《宣和書譜》: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里。

  劉熙載:其詩“雄姿英發”。細讀杜牧,人如其詩,個性張揚,如鶴舞長空,俊朗飄逸。

  胡震亨:杜牧之門第既高,神穎復雋,感慨時事,條畫率中機宜,居然具宰相作略。

  董其昌:余所見顏、柳以后,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

  葉奕苞:牧之書蒲灑流逸,深得六朝人風韻,宗伯(董其昌)云:顏、柳以后,若溫飛卿,杜牧之,亦名家也。

  劉克莊云:“牧于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矯時弊。”(《后村詩話》)

  楊慎:(杜牧)詩豪而艷、宕而麗,于律詩中特寓拗峭,以矯時弊。

  趙翼《歐北詩話》說:自中唐以后,律詩盛行,競講聲病,故多音節和諧,風調圓美。杜牧之恐流于弱,特創豪宕波峭一派,以力矯其弊。山谷因之,亦務為峭拔,不肯隨俗為波靡,此其一生命意所在也。

  陸游:勛業文章意已闌,暮年不足是看山。江南寺寺樓堪倚,安得身如杜牧閑。

  楊萬里:不應李杜翻鯨海,更羨夔龍集鳳池。道是樊川輕薄殺,猶將萬戶比千詩。

  姜夔《揚州慢》:杜郎俊賞、豆蔻詞工,和《琵琶仙》:十里揚州,三生杜牧,以及《鷓鴣天.十六夜出》:東風歷歷紅樓下,誰識三生杜牧之。


杜牧軼事典故


  

崔郾力薦

  當時,崔郾侍郎奉命到東都洛陽主持進士科考試,此時吳武陵——崔郾是柳宗元的老朋友——正任太學博士,也騎著一頭老毛驢過來湊熱鬧。崔郾正在酒席上喝得高興,聽說吳老這位有名的清流人士也過來了,非常吃驚,連忙離席前來迎接。吳老看見崔郾,把崔郾拉到一邊,拍著崔郾的肩膀說:你擔負此任,乃是眾望所歸。我老了,不能為朝廷排憂解難了,不如為你推薦一個賢士。前些日子,我偶然發現一些太學生情緒激昂地討論一篇文章,走近一看,原來是這次要參加考試的杜牧所寫的《阿房宮賦》。這篇文章寫得真好,這個人也太有才了。崔侍郎你工作繁重,日理萬機,恐怕沒有閑暇去瀏覽這篇文章,不如讓我為你誦讀一下。 說到這里,吳老就字正腔圓地、搖頭晃腦地將《阿房宮賦》讀了起來。崔郾也是一個有品味的知識分子,聽后也稱贊不已。吳武陵乘熱打鐵,要求崔郾在接下來的考試中將杜牧評為狀元。崔郾面露難色,推辭道:狀元已經被他人預定了。吳老窮追不舍,大聲說道:如果真得當不了狀元,就退一步,讓杜牧以第五名進士及第。崔郾還在躊躇猶豫,吳老倚老賣老地說:如果還不行的話,就把這篇賦還給我,看有沒有比這寫得更好的賦。崔郾迫不得已,只好滿口答應,然后目送吳老離開。

  回到酒席上,喝酒的同僚問吳博士來做什么。崔郾回答說,吳老推薦了一個人為第五名進士。酒客連忙追問是誰,崔侍郎回答說是“杜牧”。旁邊立刻有人接茬說:聽說過杜牧這人,才氣是大大的有,只是品行不太好,不拘小節,喜歡煙花風月,好出入娛樂場所。崔侍郎為難地說:我已經答應吳博士了。即使杜牧是個屠夫或賣酒的小販子,我也不會改變了。

  

游玩軼事

  按照慣例,新科進士要到曲江游玩。曲江是當時最熱鬧的場所,尤其在春天更是摩肩接踵。晚唐詩人姚合曾大發感慨,賦詩說:“江頭數頃杏花開,車馬爭先盡此來。欲待無人連夜看,黃昏樹樹滿塵埃。

  這時的杜牧顧盼生輝,一舉手一投足都“才”情萬種。他們一行三五人來到曲江寺院,正巧碰見一位打坐的僧人,便攀談起來。僧人問杜牧姓名,杜牧得意地報上大名,心想“天下誰人不識我”,以為僧人會大吃一驚,露出“追星族”的狂熱。誰知僧人面色平靜,木然不知,這讓杜牧分外失落,很是惆悵,遂現場賦詩一首云:“家住城南杜曲旁,兩枝仙桂一時芳。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覺空門氣(意  )味長。”

  

張好好詩

  大和二年十月,杜牧進士及第后八個月,杜牧就奔赴當時的洪州,即王勃寫《滕王閣序》那個地方,開始了杜牧長達十多年的幕府生涯。其時沈傳師為江西觀察使,辟召杜牧為江西團練巡官。沈家與杜家為世交,沈氏兄弟是文學愛好者,對當時的知名文人都很眷顧,與杜牧的關系也頗為密切。杜牧撰寫《李賀集序》,就是應沈傳師之弟沈述師所請。杜牧經常往沈述師家中跑,聽歌賞舞,蹭飯蹭酒,還對沈家中的一個歌女張好好很有好感,可惜主人對此女子分外珍惜,搶先一步,成全了自己,將她納為小妾,使小杜空有羨漁之情。

  大和八年,小杜在洛陽與張好好不期而遇,此時的張好好已經淪落為他鄉之客,以當壚賣酒為生。杜牧感慨萬分,寫了一首五言長篇《張好好詩》。由于情緒飽滿,不僅文筆清秀,而且書法更為飄逸,為杜牧贏得了書法家的美名。《宣和書譜》評論道:“(杜)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相表里。”清人葉奕苞《金石錄補》也給于了極高的評價:“牧之書瀟灑流逸,深得六朝人風韻,宗伯(董其昌)云:顏、柳以后,若溫飛卿、杜牧之,亦名家也。”今人所能見到的唐朝真跡少之又少,這幅《張好好詩卷》自然珍貴異常,紙本上有宋徽宗、賈似道、年羹堯、乾隆等一堆名人的鑒定印章。當年溥儀皇帝“北狩”之時,倉皇之中還不忘攜帶此卷,后為民國四公子之一張伯駒個人所有,又捐贈政府,藏于故宮博物院。

  

杜秋娘詩

  小杜另一首與歌女有關詩歌為杜牧博得了盛名,這就是《杜秋娘詩》。杜秋娘本是金陵美女,嫵媚動人,能歌善舞,能聯詩作曲,十五歲時,一曲《金縷衣》就俘虜了鎮海節度使李锜: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李锜聽后,將之收為小妾,讓她度過一段甜蜜時光。后來李锜起兵對抗朝廷,兵敗被殺,杜秋娘作為罪臣家眷被送入后宮為奴,繼續充當歌舞姬。杜秋娘再以這一曲《金縷衣》俘虜了年輕的唐憲宗,被封為秋妃。杜秋娘雖然總是唱同一首歌,但智商很高,經常不著痕跡地參與軍國大事,甚得憲宗皇帝寵信。后來宰相李吉甫勸唐憲宗再選天下美女充實后宮,憲宗皇帝自豪地說我有一秋妃足矣。穆宗皇帝即位后,還任命杜秋娘為皇子李湊的保姆。也正是這一任命,讓她卷入權力的角逐中。李湊失勢被廢,杜秋娘也被攆回老家。

  到金陵出差的小杜,看見曾經光彩照人的杜秋娘如今又老又窮,便提筆寫下了《杜秋娘詩》。這首詩當時膾炙人口,傳唱大江南北,可能是因為大家對這個風云一時的歌女太熟悉了。李商隱與小杜結識后,共寫過兩首給杜牧,一首自謙“高樓風雨敢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稱頌“刻意傷春復傷別,人間惟有杜司勛”,另一首起句就是“杜牧司勛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詩》”,可見“小李”也認為這首詩為“小杜”的代表作。

  

十年之約

  杜牧在宣州幕下任書記時,聽說湖州美女如云,便到湖州游玩。湖州刺史崔君素知杜牧詩名,盛情款待。崔把本州所有名妓喚來,供杜挑選。可杜牧看了又看,有些遺憾地說:“美是很美啊!但還不夠盡善盡美。”又說:“我希望能在江邊舉行一次競渡的娛樂活動,讓全湖州的人都來觀看。到時候我就在人群中慢慢地走著,細細地尋找,希望或許能找到我看中的人。” 湖州刺史按照杜牧的意愿,舉行了這樣一次競渡活動。那天,兩岸圍觀的人密密麻麻,可杜牧挑了一天,直至傍晚,竟沒有找到一個合意的。眼看就要收船靠岸,在人群中,有一位鄉村老婦人,帶領一個女孩子,大約十幾歲。杜牧看了好一會,激動地說:“這個女孩子真是天姿國色,先前的那些真等于虛有其人啊!”就將這母女倆接到船上來談話。這母女倆都很害怕。杜牧說:“不是馬上就娶她,只是要訂下迎娶的日期。”老婦人說:“將來若是違約失信,又應當怎么辦呢?”杜牧說:“不到十年,我必然來這里作郡守。如果十年不來,就按照你們的意思嫁給別人吧。”女孩的母親同意。杜牧便給了貴重的聘禮。

  分別后,杜牧一直想念著湖州,想念著這位女孩子。可杜牧官職較低,不能提出調任湖州的請求。后來杜牧出任黃州、池州和睦州刺史,都不是杜牧的本意。等到杜牧的好朋友周墀出任宰相,杜牧便接連寫了三封信,請求出任湖州刺史。大中三年,杜牧四十七歲,獲得湖州刺史的職位。此時距離與當年那母女倆約定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十四年。那位女孩子已經出嫁三年,生了三個孩子。杜牧將女孩的母親叫來。這老婦人帶了外孫來見杜牧。杜牧責問說:“從前你已經答應將女兒許配給我,為什么要違背諾言呢?”老婦人說:“原來的約定是十年,可你十年過了,沒有來。這才出嫁的。”杜牧取出盟約看了看,想了想,說:“她講得很有道理。若是強迫她,是會鬧出禍事來的。”便送給老婦人很多禮物,讓她走了。為著這件傷心事,杜牧寫下了《嘆花》。

  

藏書之家

  入仕后累官至遷膳部員外郎。被李德裕排擠,而后復為用。入朝,官至中書舍人。所作《感懷詩》《過華清宮絕句》《赤壁》《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義深婉,風格飄逸。藏書亦多,祖父杜佑,德宗時曾為宰相,撰《通典》200卷。杜牧繼承杜氏家族遺書,為此撰詩文記述稱:“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杜牧自己亦閱遍所藏詩書,自稱:“經書括根本,史書閱興亡。高摘屈宋艷,濃薰班馬香。李杜泛浩浩,韓柳摩蒼蒼。” 生平所作詩文頗多,去世后,由外甥裴延翰編輯為《樊川文集》20卷,收文450篇。

  

賭酒取姬

  晚唐大詩人杜牧跟著名詩人張祜極為要好。一次,作客淮南的張到官府赴宴時,看到杜也在座。而當時,兩人都愛戀座中一位漂亮的歌妓,于是決定索取骰子用賭輸贏的方式來決定誰有權去繼續愛戀。杜牧當下遂開始悠然吟道:骰子逡巡裹手拈,無因得見玉纖纖。張祜一聽,也不甘示弱地接口續吟著:但須報道金釵落,仿佛還因露指尖。語音剛落,兩人就不覺大笑著,反而把原本賭酒取妓的事兒給忘了。

  

死前燒文

  杜牧臨死之時,心知大限將至,自撰墓志銘,但這篇短文寫得卻是平實無奇,絲毫不顯文豪手筆。據《新唐書》載,墓志銘寫就,杜牧閉門在家,搜羅生前文章,對火焚之,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


杜牧親屬成員


  

十六世祖

  杜預:晉鎮南大將軍、當陽侯

  

曾祖

  杜希望:---

  

祖父

  杜佑:唐宰相、岐國公

  

父親

  杜從郁:唐宰相杜佑第三子。

  

配偶

  裴氏:為郎州刺史裴偃之女,死于杜牧之前

  崔氏:情人劉氏,南陵名家之女兒

  

子女

  杜承澤:長子,字浚之,早亡。

  杜晦辭:二子,(837--?)字行之,小名曹師,母裴氏,曾任:左補闕,史部員外郎,淮南節度判官,曾隱居于陽羨水榭(江蘇宜興別墅)。

  杜德祥:三子,(841--?)字應之,小名祝柅,母裴氏,曾任:御史中丞,禮部侍郎,知貢舉。

  杜蘭:繼室子,(847--?)繼室崔氏所生。

  杜興:繼室子,(849--?)繼室崔氏所生。

  杜真:繼室女兒 ,(850--?)繼室崔氏所生。

  

  杜遵:三子杜德祥之子。


杜牧個人作品


  杜牧有《樊川文集》二十卷,是其甥裴延翰所編,宋以后人又輯有《樊川外集》《樊川別集》等等。四部叢刊本《樊川文集》二十卷、別集一卷、外集一卷,乃據翻宋雕本影印。又有清楊壽昌的景蘇園影宋本,是楊守敬令書手從日本楓山官庫藏本影摹的本子。此二本均可謂善本。通行本則有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樊川文集》。這部校點本是以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刊本為底本,并同景蘇園影宋本對校,以《唐文粹》《文苑英華》為參校,還參考了其他有關資料而成,本文以此為底本,所引用的杜牧詩文皆此本。杜牧詩,由裴延翰所編的《樊川文集》前四卷是可信的,但裴延翰手編《樊川文集》收得不全,因此到宋代就產生了《樊川外集》《樊川別集》等補遺之作。清人馮集梧注《樊川詩集》,除這兩個集子附錄外,又增編了《樊川詩補遺》。1962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印馮集梧《樊川詩集注》時,又據《全唐詩》增加了《樊川集遺收詩補錄》,因此現存題為杜牧詩者共有486題524首。

  

絕句代表作品

  過華清宮絕句,清明,赤壁,泊秦淮,山行,秋夕,江南春,題烏江亭,寄揚州韓綽判官,贈別(其一),遣懷,過勤政樓,念昔游三首(其一),念昔游三首(其二),念昔游三首(其三),沈下賢,長安秋望,齊安郡后池,題齊安城樓,初冬夜飲,屏風,屏風絕句,秋浦途中,題桃花夫人廟,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題木蘭廟,讀韓杜集,兵部尚書席上作,送隱者一絕,南陵道中,嘆花,金谷園,有感,悵別,紫薇花,七夕,登樂游原,鷺鷥,書懷,嘆花

  

律詩代表作品

  早雁,九日齊山登高,潤州二首,(其一)梅,題揚州禪智寺,村行,題宣州開元寺水閣,感懷詩,宣州送裴坦判官往,登九峰樓寄張祜,齊安郡中偶題二首,送國棋王逢,商山麻澗,題武關,盧秀才將出王屋,高步名場,江南相逢贈別,送劉三復郎中赴闕,羊欄浦夜陪宴會,送杜顗赴潤州幕,河湟,旅宿

  

散文代表作品

  阿房宮賦,罪言,守論,原十六衛,李賀集序,上安州崔相公書,答莊充書,上周相公書,戰論,上李太尉論邊事啟,上昭儀劉司徒書,上司徒李相公論用兵書,注孫子序,唐故豈府巡官裴君墓志銘,禮部尚書崔公行狀,黃州刺史謝上表


杜牧后世紀念


  

公祭大典

  

首屆2012清明公祭杜牧大典

  2012年4月1日,“首屆2012清明公祭杜牧大典”活動在杏花村吟詩臺隆重舉行。杜氏后裔、池州大中小學校學生、景區游客及社會各界人士共3000余人參加了這次公祭杜牧大典。

  杏花村景區吟詩臺廣場豎起了4米高的杜牧像,擺起了香案、貢品。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公祭活動拉開帷幕,池州杜氏后裔、池州學院代表先后上臺發言和朗誦《清明》詩,社會各界代表分別向杜公像敬香。

  

杏花村第二屆公祭杜牧大典

  2013年3月31日上午,杏花村第二屆公祭杜牧大典暨‘把酒清明祭先靈’詩歌朗誦活動舉行。

  池州杜氏宗族后裔、池州學院代表、池州杏花村小學代表以及關心支持杏花村的社會各界人士數百人齊聚杏花村坊,舉行了莊嚴肅穆的公祭儀式。公祭結束后,開展了“把酒清明祭先靈”詩歌朗誦比賽。

  

杜牧墓地

  《咸寧縣志·陵墓志》載:“杜牧墓,葬少陵原司馬村先塋,自為墓志。”其墓建國后尚存,在司馬村西南,高約7米,面積約1畝,墓頂有一大樹,60年代平毀。

   詩人



查辭海 chacihai.com baike-map 浙ICP備19001761號-4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邵阳市| 涿州市| 宕昌县| 博罗县| 滕州市| 自贡市| 三江| 化德县| 宜黄县| 信丰县| 阿巴嘎旗| 莎车县| 肃宁县| 南汇区| 当涂县| 遂宁市| 文昌市| 响水县| 惠来县| 长乐市| 高要市| 南和县| 辉南县| 三亚市| 灵寿县| 乐陵市| 绵阳市| 宝兴县| 娱乐| 如东县| 晋城| 长岛县| 阿坝| 蒙阴县| 昌乐县| 武宁县| 汉沽区| 玉溪市| 新建县| 金塔县| 辰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