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城曲二首 / 作者:杜牧 |
整整復斜斜,隋旗簇晚沙。
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
誰憐容足地,卻羨井中蛙。
王頒兵勢急,鼓下坐蠻奴。
瀲滟倪塘水,叉牙出骨須。
干蘆一炬火,回首是平蕪。
|
|
臺城曲二首解釋:
《臺城曲二首》是唐代杜牧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整整復斜斜,隋旗簇晚沙。
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
誰憐容足地,卻羨井中蛙。
王頒兵勢急,鼓下坐蠻奴。
瀲滟倪塘水,叉牙出骨須。
干蘆一炬火,回首是平蕪。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戰亂時期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亂世的感慨和對平靜生活的向往。
詩的開頭寫道“整整復斜斜,隋旗簇晚沙”。這里的“整整復斜斜”形容戰亂中被毀壞的城墻,隨意倒塌的景象。而“隋旗簇晚沙”則暗示著當時戰亂的源頭是隋朝的軍隊。
接下來的兩句“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描繪了兩個戰亂時期的英雄人物。韓擒虎是唐代名將,他站在城門外守衛著城池;張麗華則是一位美麗的女子,她站在城樓上,可能代表了那些在戰亂中仍然保持美麗和優雅的人們。
接著的兩句“誰憐容足地,卻羨井中蛙”表達了作者對自己和普通百姓的同情。作者感嘆自己身處亂世之中,無法得到同情和憐憫,而井中的蛙卻能在狹窄的空間中生活安逸,引發了對平凡生活的羨慕。
下一句“王頒兵勢急,鼓下坐蠻奴”描繪了戰爭的殘酷和統治者的威嚴。王頒是當時的一位將領,他下令發動戰爭,使得整個戰場緊張壓抑,而普通百姓則像蠻奴一樣在鼓聲下被迫服從。
接下來的兩句“瀲滟倪塘水,叉牙出骨須”描繪了戰亂時期的河流景象。水流湍急,形容了戰亂的激烈和動蕩,而“叉牙出骨須”則可能指的是在水中出現的石頭和暗礁,令航行困難。
最后兩句“干蘆一炬火,回首是平蕪”表達了作者對平靜生活的向往。干蘆一炬火指的是平靜鄉村的景象,回首則代表了對過去的回憶。平蕪則是一個寓意平靜和安寧的地方。
整首詩通過對戰亂時期的景象和人物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亂世的感慨和對平靜生活的向往。杜牧以簡練的語言和生動的形象,通過對比和隱喻,傳達了他對戰亂時期的深刻思考和對平靜生活的向謝謝你的提問,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