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官行至昭應,聞友人出官因寄 / 作者:杜牧 |
賤子來千里,明公去一麾。
可能休涕淚,豈獨感恩知。
草木窮秋后,山川落照時。
如何望故國,驅馬卻遲遲。
|
|
除官行至昭應,聞友人出官因寄解釋:
除官行至昭應,聞友人出官因寄
賤子來千里,明公去一麾。
可能休涕淚,豈獨感恩知。
草木窮秋后,山川落照時。
如何望故國,驅馬卻遲遲。
中文譯文:
我這個草民離故鄉千里而來,而明公只需一指揮就能離去。
也許會停止流淚,不過是因為對明公的感恩而已。
枯草和樹木在深秋之后,山川在夕陽下漸漸昏暗。
我如何能望見故國,旅程卻一再拖延。
詩意:
《除官行至昭應,聞友人出官因寄》這首詩描寫了一位草民遠離故鄉尋找官職的旅程,當他聽聞一位友人卻因出官而寄來信時,他產生了深深的感慨和思考。詩中表達了對友人的祝福和感激之情,同時也表達了對自己離去故鄉的困惑和思念之情。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離家遠行和聽聞友人出官的情景描寫,展示了詩人內心的苦悶和困惑。詩中表達了對友人的感激和祝福,同時也表達了對自己離鄉背井的迷茫和渴望回家的情感。
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通過草民與明公的形象對比,強調了兩者之間的差距和命運的反轉。草民千里迢迢而來,而明公只需一麾即可離去,顯示了社會地位的不平等和身份的差異。
詩中的景物描寫也極為細膩,通過描繪枯草和樹木的景象以及山川的昏暗,展示了草民離去故鄉的凄涼和彷徨。最后兩句“如何望故國,驅馬卻遲遲”,通過描述詩人遲遲不能望見故鄉的景象,強調了他內心對家鄉的思念和渴望。
整首詩抒發了詩人對友人和故鄉的思念之情,展示了一個離鄉背井的草民的勞苦和迷茫,具有一定的社會批判意味。同時也展示了詩人細膩的寫作技巧和對情感的獨到捕捉,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