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嘲妓(牧罷宣州幕,經陜,有酒糾妓肥碩,牧贈此詩) / 作者:杜牧 |
盤古當時有遠孫,尚令今日逞家門。
一車白土將泥項,十幅紅旗補破裈.瓦官寺里逢行跡,華岳山前見掌痕。
不須惆悵憂難嫁,待與將書問樂坤。
|
|
嘲妓(牧罷宣州幕,經陜,有酒糾妓肥碩,牧贈此詩)解釋:
詩詞中文譯文:
牧罷宣州幕,經陜,有酒糾妓肥碩,牧贈此詩。
擺渡渡船辭別宣州的幕府,經過陜州,有人請我喝酒,邀請妓女,妓女豐滿肥胖,我寫詩作為贈禮。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杜牧在離開宣州幕府后經過陜州時所作。詩中諷刺了當地的風俗習慣和行為。
首句“牧罷宣州幕,經陜”,描述了詩人離開宣州幕府后經過陜州的情景。
下一句“有酒糾妓肥碩”,暗諷陜州的風俗,有人邀請詩人與妓女一起喝酒狂歡,妓女形容豐滿肥胖。
接下來的兩句“牧贈此詩”和“一車白土將泥項,十幅紅旗補破裈”,是對其中一位妓女的諷刺。詩人以灑脫的語言描繪妓女的形象,用白土比喻她的臉色蒼白,將泥項指的是妓女粗鄙的脖子。紅旗則補充了她肚子的形象,補裈則暗示了她的下體。
最后兩句“瓦官寺里逢行跡,華岳山前見掌痕”,也是在諷刺。詩人說在瓦官寺(古代寺廟)里能看到妓女的行蹤,華岳山(指華山)前能看到紅旗的痕跡。這些都暗指陜州的風俗習慣是放縱、庸俗的。
最后兩句“不須惆悵憂難嫁,待與將書問樂坤”,是對自己的一種無奈和嘲弄。詩人說自己不用擔心嫁不出去,而是將來要和將書一起探問陜州的風俗和文化。
整首詩具有明顯的嘲諷意味,描繪了陜州風俗的丑惡和庸俗。作者以妓女形象作為切入點,表達了他對這些風俗和習慣的不屑和嘲諷,同時也體現了他的灑脫和才思敏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