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产欧产美韩系列麻豆,最全的欧美大片,日本hiphop大师yokoi,巜人妻私密按摩师3


查辭海

 部首檢索 拼音檢索 近義詞 反義詞 語造 辭海百科
元好問詩詞作品集:
摸魚兒·雁丘詞/邁陂塘 同兒輩賦未開海棠 京都元夕 摸魚兒·問蓮根有絲多少 驟雨打新荷 臨江仙·自洛陽往孟津道中作 論詩三十首·其四 鷓鴣天 人月圓 秋懷 臺山雜詠 水調歌頭·賦三門津 論詩三十首·十二 倪莊中秋 鷓鴣天 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 三奠子離南陽後作 論詩三十首·十八 論詩三十首·二十四 玉樓春 論詩三十首·其七 論詩三十首·二十二 江城子 人月圓 浣溪沙·往年宏辭御題有西山晴雪詩 論詩三十首·其八 論詩三十首·其二 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時作 論詩三十首(選五) 論詩三十首·三十 論詩三十首·二十三 論詩三十首·二十 論詩三十首·十五 論詩三十首·十一 潁亭留別 論詩三十首·二十七 論詩三十首·十三 論詩三十首·其六 論詩三十首·其一 虞美人 論詩三十首·十九 論詩三十首·十六 玉漏遲·詠杯 過晉陽故城書事 論詩三十首·二十八 論詩三十首·二十五 論詩三十首·十七 論詩三十首·其五 水龍吟·從商帥國器獵于南陽同仲澤鼎玉賦此 游天壇雜詩十三首(選一) 論詩三十首·二十六 論詩三十首·二十一 論詩三十首·其九 論詩三十首·其三 論詩三十首·二十九 論詩三十首·十四 論詩三十首·其十 浣溪沙 眼中 涌金亭示同游諸君 岐陽三首 續小娘歌十首(選二) 寄劉繼先 九月晦日王村道中 氵隱亭 楊柳 浪淘沙 劉公子家園秋日海棠 江城子 繡香*曲 感皇恩 壽韓侯恬然 點絳唇 青梅永寧時作 清平樂 太山上作 榆社硤口村早發 被檄夜赴鄧州幕府 望歸吟 天門引 王右丞雪霽捕魚圖 一井金 送樊順之 橫波亭為青口帥賦 乙卯十一月往鎮州 望云謠 湘夫人詠 曉發石門渡湍水道中 龍門雜詩 劉曲龍潭 少林 出京 光武臺 箕山 石門 愿成雙 鷓鴣天 祝婦人壽 鷓鴣天 宿趙州 思仙會 效楊吏部禮 浣溪沙 別緯文張兄 臨江仙 贈答飛卿弟 清平樂 罷鎮平歸西山草堂 江城子 釣壇見巖光傳 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 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 少室南原 西樓曲 緱山置酒 金菊對芙蓉 南歌子 冬景 驀山溪 夏景集曲名 水龍吟 東園醉后 婆羅門引 亦名菊潭秋 定風波 兒子中中百*日作 秋色橫空 感皇恩 張侯壽席此州樂府垂楊一曲方盛 念奴嬌 飲渾源岳神仙會(張家*南塘本訂誤 南柯子 濟川壽席 惜分飛 戲王鼎玉同年 鵲橋仙 同欽叔欽用賦梅 臨江仙 贈仲經女子楚楚 臨江仙 西山同欽叔送溪南詩老辛敬之歸女兒 促拍丑奴兒 學閑閑公體 此下原附閑閑公同賦 行香子 時在淅江 摸魚兒 正月二十七日,予與希顏陪馮內翰丈 八月并州雁 雁門關外 梁縣道中 江城子 東原幕府諸公,送予西湖,行及陽谷 樂府鳥衣怨 婆羅門引 兗州龍興閣感遇 婆羅門引 過孟津河山亭故基 定風波 三鄉光武廟,懷故人劉公景玄 攤破浣溪沙 代贈仲經所親 鳳凰臺上憶吹簫 下缺十六字□□以上十首見 浣溪沙 三臺送客,作離合體 浣溪沙 宿孟津官舍 浣溪沙 方城仙翁山北水莊成,而良佐以事系 阮郎歸 為李長源賦 蝶戀花 戊辰歲長安作 感皇恩 末後鄉人王懷玉樂府語也 感皇恩 洛西為劉景玄賦秋蓮曲 三奠子 同國器帥良佐仲澤置酒南陽故城 江城子 嵩山中作 江城子 賦牡丹(原無題,據凌張諸本補) 滿庭芳 遇仙樓酒家楊廣道趙君瑞皆山後人, 滿江紅 關希顏之官徐州 玉漏遲 壬辰圍城中,有懷淅江別業 賀新郎 箜篌曲為良佑所親賦 水調歌頭 長壽新齊 出都 出都 雪香亭雜詠 南歌子 原誤作南鄉子,茲據律改 折丹桂 清平樂 己亥春,濟原先觀賦杏花 梅花引 同張仲經楊飛卿賦青梅 臨江仙 張光甫家兒子咬驢 蝶戀花 同樂舜咨郎中夢梅 摸魚兒 樓桑呼漢昭烈廟 好事近 冬夜有懷 以上強村叢書本遺山樂府卷 清平樂 憶鎮陽 阮郎歸 獨木橋體 鷓鴣天 讀李崖州詩有感,何處新生黃雀兒, 臨江仙 內鄉北山 臨江仙 內鄉寄嵩前故人 臨江仙 寄德新丈 臨江仙 飲昆陽官舍,有懷得新 定風波 鄧帥漆水公壽筵遼東大使君在焉大有 青玉案 代贈欽叔所親樂府鄆生 江城子 夢德新丈因及欽叔舊游 石州慢 赴召史館,與德新丈別於岳祠西新店 滿江紅 嵩山中作 水調歌頭 史館夜直 杏花雜詩 杏花雜詩 泛舟大明湖 黃鸝繞碧樹 秋景 鷓鴣天 中秋雨夕,同欽叔飲樂府宋宜家 木蘭花慢 送取新歸隱山陽兼簡玉川同社 木蘭花慢 送親家丈(原作又從南塘本改)問 太常引 寄酒泉帥張奧子明,子明*陽關去酒 清平樂 光甫副使壽席,*雛指渠兒子阿咬 鷓鴣天 山陽七圣堂 古鳥夜啼 玉簪 太常引 東原上清宮,同楊飛卿夜話汝梁舊游 鷓鴣天 木犀 江城子 賦芍藥楊州紅 滿江紅 內鄉半山亭浮休居士張蕓叟*尊石刻 木蘭花慢 孟津官舍,寄欽若欽用昆仲泣長安 喜春蘭 春宴 續小娘歌 續小娘歌 天池 樂府鳥衣怨 舊名點絳唇 喜遷鶯 以上十七首見石蓮庵匯刻遺山先生新 點絳唇 宜男綠澹香濃,舊曾百子池邊種· 浣溪沙 史院得告歸西山 浣溪沙 外家種德堂 太常引 為東原范尊師壽·范新得曹夫人,所 鷓鴣天 中秋夜飲倪文仲家蓮花白,醉中賦此 虞美人 題蘇小小圖 臨江仙 對花懷洛陽舊游 臨江仙 相下與王以道飲,席間走筆為賦·王 蝶戀花 白鹿原新齊作 促拍丑奴兒 鄉鄰會飲,有請予增損舊曲者, 促拍丑奴兒 皇甫季真湯餅局,二女則牙牙學 江城子 效花間體詠海棠 水龍吟 陳希夷睡歌,有契予心,因衍之 水龍吟 同德秀游盤谷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 洛陽 昆陽 滿江紅 三泉醉飲 訴衷情 仲經舉兒,小字高閭,所居名高齋 浣溪沙 懷李彥深· 此下原有后庭花破子二首 鷓鴣天 村里黃幡綽,家中白侍郎,石曼卿詩 臨江仙 孟津河山亭同欽叔賦,因寄希顏兄 最高樓 商於魯縣北山 木蘭花慢 游三臺二首 甲午除夜 潁亭 木蘭花慢 贈吹**者張嘴兒暨乃婦田氏合曲 梅花引 定風波 永寧范使君園亭,會汝南周車器,汾 臨江仙 唐子西酒名齊物論,又曰養生主 浣溪沙 相州西南善應,洹水所從出,風物絕 清平樂 夜宿奉先,與宗人明道談天壇勝游, 南柯子 南柯子 定風波 楊叔能歸淄川,予別於山陽,作鷓鴣 江梅引 泰和中,西州士人家女阿金,姿色絕 江城子 劉濟川來別,同宿康庵,夢與予過田 石州慢 滿江紅 方城商帥國器軍中寄同年李欽用,時 水調歌頭 汜水故城登眺 水調歌頭 庚辰六月,游玉華谷,回過少姨廟 游黃華山 別程女 臨江仙 留別郝和之 朝中措 周帥花堂紫牡丹 太常引 予年廿許,時自秦州侍下,還太原, 鵲橋仙 乙未三月,冠氏紫微觀桃符上,開花 洞仙歌 超化蘸碧軒得欽叔書,有相調之語, 永遇樂 夢中有以王正之樂府相示者·予但記 滿江紅 郝仲純使君守坊州,枉道過予於登封 晉溪 過詩人李長源故居 朝中措 永寧時作 鷓鴣天 隆德故宮,同希顏飲叔知幾諸人賦 江城子 內鄉縣廨芳菊堂前,大酴*架香絕異 聲聲慢 內鄉淅江上作 以上強村叢書校明弘治 柳梢青 以上一百零三首,見石蓮庵匯刻遺山 點絳唇 寄李輔之 朝中措 效俳體 八聲甘州 同張古人觀許由冢,古人名潛,字 念奴嬌 欽叔欽用避兵太華絕頂,以書見招, 水調歌頭 少室玉華谷月夕,與希顏欽叔飲, 外家南寺 橫波亭 燭影搖紅 朝中措 寄楊漕 登恒山 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 水調歌頭 賦德新王丈玉溪,溪在嵩前費莊, 水調歌頭 緱山夜歌 品令 清明夜,夢酒間唱田不伐映竹園啼鳥樂 鷓鴣天 孟津作 江城子 寄德新丈 水調歌頭 長源被放,西歸長安,過予內鄉, 天仙子 朝中措 賀張伯寧家兒子犀郎*日 趙萬里據翰 鷓鴣天 效東坡體 朝中措 綦君美東海名家,大父內翰海陵朝以 醉花陰 朝中措 與石子璋別,求作樂府,得麻字 惜奴嬌 岐陽三首 臺山雜吟 臺山雜吟 臺山雜吟 朝中措 小兒子生,適有遺羽陽宮瓦者,因以 鷓鴣天 薄命妾辭三首 鷓鴣天 與欽叔京甫市飲 聲聲慢 滿江紅 內鄉作 臨江仙 李輔之在齊州,予客濟源,輔之有和 婆羅門引 望月 山居雜詩 山居雜詩 山居雜詩 山居雜詩 山居雜詩 點絳唇 長安中作 人月圓 人月圓 卜居外家東園 同兒輩賦未開海棠 臨江仙 與欽叔飲二首 眼兒媚 人月圓 卜居外家東園 案以上三首已見三卷本 秋懷 太常引 太常引 太常引 太常引 水調歌頭 與李長源游龍門 小重山 小重山 小重山 八聲甘州 永遇樂 謁金門 摸魚兒 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兒女,有以私情 千秋歲 千秋歲 洞仙歌 洞仙歌 木蘭花慢 木蘭花慢 木蘭花慢 木蘭花慢 感皇恩 定風波 定風波 瑞鶴仙 瑞鶴仙 瑞鶴仙 訴衷情 訴衷情 阮郎歸 阮郎歸 鵲橋仙 采桑子 青玉案 青玉案 青玉案 踏莎行 踏莎行 驀山溪 鷓鴣天 蓮 卜算子 玉樓春 玉樓春 玉樓春 玉樓春 玉樓春 玉樓春 玉樓春 玉樓春 朝中措 朝中措 朝中措 朝中措 朝中措 朝中措 朝中措 朝中措 朝中措 朝中措 朝中措 朝中措 浪淘沙 浪淘沙 浪淘沙 浪淘沙 浪淘沙 浪淘沙 沁園春 水龍吟 水龍吟 水龍吟 水龍吟 南鄉子 南鄉子 南鄉子 南鄉子 南鄉子 南鄉子 南鄉子 南鄉子 漁家傲 江城子 江城子 江城子 江城子 江城子 江城子 江城子 江城子 念奴嬌 念奴嬌 念奴嬌 虞美人 虞美人 虞美人 清平樂 清平樂 清平樂 清平樂 清平樂 清平樂 滿庭芳 滿庭芳 滿庭芳 滿庭芳 點絳唇 點絳唇 點絳唇 點絳唇 點絳唇 點絳唇 點絳唇 點絳唇 點絳唇 點絳唇 點絳唇 減字木蘭花 減字木蘭花 沁園春 除夕二首 西江月 西江月 西江月 滿江紅 滿江紅 滿江紅 滿江紅 滿江紅 滿江紅 水調歌頭 摸魚兒 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 蝶戀花 蝶戀花 蝶戀花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臨江仙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臨江仙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臨江仙 臨江仙 臨江仙 鷓鴣天 鷓鴣天 鷓鴣天 鷓鴣天 鷓鴣天 鷓鴣天 鷓鴣天 鷓鴣天 鷓鴣天 鷓鴣天 鷓鴣天 鷓鴣天 鷓鴣天 鷓鴣天 鷓鴣天 鷓鴣天 鷓鴣天 鷓鴣天 鷓鴣天 鷓鴣天 鷓鴣天 鷓鴣天 鷓鴣天 鷓鴣天 鷓鴣天 鷓鴣天 鷓鴣天 鷓鴣天 鷓鴣天 鷓鴣天 鷓鴣天 鷓鴣天 鷓鴣天 鷓鴣天 鷓鴣天 摸魚兒 雁丘詞 論詩三十首 論詩三十首 論詩三十首 論詩三十首 論詩三十首 論詩三十首 論詩三十首 論詩三十首 論詩三十首 摸魚兒
最新收錄:

暫未開通

元好問
元好問簡介

全 名 元好問

元好問元好問簡介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于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郁,并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元好問元好問的軼事典故


  

詩狂他日笑遺山

  元好問在臨終之時囑咐后人在他的墓碑上只題七個字“詩人元好問之墓”,足見他對自己詩歌創作的重視與肯定,而“詩狂他日笑遺山,飯顆不妨嘲杜甫。”一句更是顯示了他對自己詩才的極為自信。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曾在遺山(今山西定襄縣城東北)讀過書,因此自號遺山,金朝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出身于一個官宦家庭,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他自幼聰明過人,四歲讀書,八歲就能作詩,十四歲拜陵川名儒郝天挺為師。潛心學習六年,研究古代典籍,數年間精通百家,并具備了較高的文學修養。元好問一生寫了5000多首詩,今存1388首,詞今存384首。

  元好問的文學成就以詩歌創作最為突出,并以“喪亂詩”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地位的。這些詩是在金朝滅亡前后寫出的,主要有《歧陽》三首、《壬辰十二月車駕車狩后即事》五首、《俳體雪香亭雜詠》十五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續小娘歌》十首等。這些詩篇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國破家亡的現實,具有詩史的意義。元好問的“喪亂詩”就藝術上的概括力和情感上的真摯性來說,是杜甫以后少有的。但他不像杜甫那樣對國家的復興還抱有希望,他是既絕望而又不甘心,郁結的感情爆發為悲歌,感染力是很強烈的,并且這些“喪亂詩”又掀起了杜甫之后的現實主義詩風的又一高潮。比如《歧陽》之二:“百二關河草不橫,十年戎馬暗秦京。歧陽西望無來信,隴水東流聞哭聲。野蔓有情縈戰骨,殘陽何意照空城。從誰細向蒼蒼問,爭遣蚩尤作五兵”再比如《癸巳五月三日北渡》:“道傍僵臥滿累囚,過去旃車似水流。紅粉哭隨回鶻馬,為誰一步一回頭”“隨營木佛賤于柴,大樂編鐘滿市排。虜掠幾何君莫問,大船渾載汴京來”“白骨縱橫似亂麻,幾年桑梓變龍沙。只知河朔生靈盡,破屋疏煙卻數家。”筆筆皆為血淚,字字飽含悲憤。正如清代大文學家史學家趙翼在《題遺山詩》中說:“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正是山河的破碎,詩人的憂患,才造就了這些曠世之作。

  當然,元好問還有為數不少的寫景詩,這類詩的總體風格是豪壯、清雅、不事雕琢,有很多名句。比如《游黃華山》:“湍聲洶洶轉絕壑,雪氣凜凜隨陰風。懸流千丈忽當眼,芥蒂一洗平生胸。雷公怒擊散飛雹,日腳倒射垂長虹。驪珠百斛供一瀉,海藏翻倒愁龍公。”詩人以大氣磅礴、力度千鈞的筆勢,寫出了黃華山瀑布的奇觀,給人以雄壯豪放的感受。此外,元好問在晚期還寫有一些題畫詩,這類詩短小精煉、意境深遠,往往是借題發揮,耐人品味,充分地襯托了畫作的內涵。比如《秋江曉發圖》:“百轉羊腸挽不前,旃車轆轆共流年。畫圖羨殺扁舟好,萬里清江萬里天。”由詩中可以看出,畫的內容是秋江無際、扁舟曉發,但詩人只把這種畫面作為引子,而把道路艱難、世路艱難作為詠嘆的真正對象,使得畫圖的意境和內涵都擴展了許多。

  元好問留存下來的詞有384首,稱為《遺山樂府》。后代研究者有不少人愛他的詞,如翁方綱認為元好問的詞比陸游的詞還高秀;劉熙載稱元好問的詞是“集兩宋之大成”,兼備豪放和婉約兩種風格;近代學人郭象升在《古文學家別集類案》中評價元好問:“遺山筆力奇偉,吸納萬流,遺集四十卷,與《金史》相為表里。”應當說,這些評價雖有拔高之嫌,卻也說明元好問的詞的確是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從青年時代起他就填詞,到晚年也沒有放棄。就風格而言,以金朝滅亡為界,前期清雄豪放,后期蒼涼深郁。

  元好問不僅詩詞功底深厚,而且自稱“詩中疏鑿手”,他在兵荒馬亂之世就寫下了一部不朽的詩評《詩論三十首》,《詩論》幾乎概括了漢朝以來的各種是個風格與重要詩人,所有的點評都濃縮在七言詩句之中,不僅點評準確而且文采斐然, “以詩論詩”再繼杜甫風范。那一年,他才二十八歲。

  然而,無論是元好問的詩詞還是他的詩論,除了專攻學者以及喜愛他的人,大眾知之甚少。在大多數人的心里,這一代文壇領袖,正如他所處的那段亂世一樣,只是一個模糊的歷史影像罷了。

  

構亭野史一布衣

  元好問由于顯著的文學成就,在金元文學史上占有舉中輕重的地位。其實,元好問的詩,不只是文學性的,而且是史詩;他更是精于史學,在作為一個文人的同時對《金史》的修著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金朝,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女真族建立的以文治斐然著稱于史的王朝。而元好問所處的時代,是元滅金,北方各少數民族與漢民族大融合,北方文化與中原文化大交流,北方文學與南方文學交錯移植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元好問所撰的《中州集》、《壬辰雜編》、《續夷堅志》及《元遺山先生文集》等諸多論述,都寓史于文,對元人修《金史》起了重要的作用。

  金宣宗興定年間(1217-1221年),元好問在文壇上已漸露頭角,與此同時,元好問也已涉足史學,“長大來與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聞談周、漢都邑及藍田、杜間風物,則喜色津津然動于顏間”。更是“覽山川之勝概,考前世之遺跡,庶幾乎不負古人者”。天興二年(1233年)四月,元好問與其他一些官員被蒙古軍羈管于聊城(今山東聊城)后,他最關心的事情就是將金末的史實記下來。在1239年,舊朝已亡換了新庭,在山東聊城被羈押6年的元好問重獲自由,返回忻州。終于,他下定決心“構亭于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多年的奔波,他積累了大量的金朝君臣遺言往行的資料上百萬字,后稱“金源君臣言行錄”。他又抱著“以詩存史”的目的,編輯成了《中州集》。這是一部金代詩歌總集,里面不僅收錄了他所知道的金期一代已故或未仕于蒙古國的詩人詞客、包括金朝兩位皇帝及諸大臣以至布衣百姓的詩詞2116首(其中詩2001首,詞115首),而且為每位作者共250余人寫了小傳,給中國文學史填補了空白。《金史?藝文傳》就是以它為藍本寫成的,后來的《全金詩》自然也是在它的基礎上增補而成的。同時,《中州集》也為金代歷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元好問一向尊重史實,不阿時俗,秉筆直書,后代學者一致認為《金史》與元好問關系密切,《四庫全書總目》稱“多本其所著”。元好問的這種國亡修史的作法,也多為后人所仿效。

  野史亭盛名可謂久矣,八百年間,屢有大雅宏達之人或憑吊或修繕,留下詩文碑記眾多,然而,早在民國初年,山西教育會長梁善濟就發出“今亭寥落如此,何其名實不相符”的嘆息。如今又將百年,更顯頹敗了。頹敗之間,只剩下遺忘。

  

且莫獨罪元遺山

  這是元好問的學生郝經(郝天挺的孫子)曾做《辨甘露碑》一詩,其中一句“作詩為告曹聽翁,且莫獨罪元遺山”,歷代學者認為這句話是郝經在為老師辯解,意思是不能獨獨怪罪元遺山。為什么學生要為這位身為金元文壇領袖的老師作詩辯解呢?此詩又所為何事而辯呢?這就不能不提起歷史上關乎元好問名節的爭論了。這個爭論主要有三個焦點分別是:“崔立碑事”、舉薦五十四金朝儒士和拜忽必烈為儒教大宗師。

  首先是“崔立碑事”,忻州市文聯的李千和認為,元好問根本就沒有參與崔立碑事件,一切皆由趨炎重利的劉祁所誹謗。這種說法我覺得可信度并不是非常的高,一是劉祁一人之言很難能夠造成世人對于“崔麗碑事”的討論;而是并無確切的史料證實這種說法,我比較認可的一種說法是這樣的:1232年,蒙古大軍包圍汴京,金國皇帝棄百姓而逃。1233年正月,金將崔立發動政變,開城納降,并自封鄭王。崔立認為他的行為避免了蒙古軍屠城,拯救了全城百姓,便命當時的翰林學士王若虛執筆,為他立“功德碑”。王若虛、元好問自認關乎名節,推給了太學生劉祁,劉祁寫好后交王、元二人推敲,“直敘其事,敷衍成文”。 就是說我認為元好問的的確確是參與了,但同時也像社科院研究員、中國元好問學會副會長降大任先生說的那樣,元好問是被迫撰碑,尚構不成氣節問題,關鍵是碑文是否為崔立頌功,而史料考證表明,元好問雖然參與了此事,但恥于頌功的立場,說明元好問在這件事上沒有屈節問題。 并且對于此事,郝經也在向世人疾呼,元遺山是清白無辜的。

  第二個爭論的焦點是1233年汴京城破后,元好問曾寫信給蒙古中書令耶律楚材,請他保護資助54名金朝儒士,酌加任用。耶律楚材并未給元好問回信,但元好問舉薦的54名儒士大多被元朝起用。我認為山西大學李正民教授在他主編的《元好問集》中對此事的評價是十分有道理的:“這一驚世駭俗之舉,是有關他一生名節的重大公案,而實際上卻是他高瞻遠矚,見識卓越的鐵證,是他維護中原文化的一大貢獻。”后事也證明,那54名知識分子中有15名在《元史》中有所記錄,他們對保存中原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最后便是那飽受爭議的1252年,晚年的元好問覲見忽必烈,請他任儒教大宗師。,前朝舊臣尊一個不通儒學的蒙古統治者為儒教大宗師,很多人都認為這是趨勢逢迎。但自金滅亡后,元好問并未出任元朝任何官職,一介布衣又何需趨炎附勢!有人認為這是某種策略,意在改善天下儒生在元朝初年低賤的政治地位,引導游牧民族的統帥能“以儒治國”,“以漢法治漢地”。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但我更多的傾向于元好問的感情變化占了主導地位,當然,情感的變化并不等于變節!金朝時,元好問當過中央和地方官,都盡心竭誠,兢兢業業,關心國家興亡,關心民生疾苦,所以政治聲譽非常高。當他罷職鎮平縣令,時元宵佳節,百姓老老少少對他戀戀不會,敬酒惜別。他做官立志為民,氣節同樣為百姓而立。從他做官的經歷以及他文壇上獎掖后進重視和保護人才等幾方面來看,金滅入元將三十載,那些出仕蒙古國的漢族世侯如張柔、嚴實等能夠興文教、安定百姓生活;蒙古賢王忽必烈能夠重視儒學、大興學校,實行較利于發展經濟文化的政策;忽必烈擊滅云南地方勢力,取消它的半獨立狀態、恢復漢唐舊疆……種種的變化也都在元好問的內心催生著改變:在他的《劉時舉節制云南》七律詩中,他索性直接直接稱蒙古國為“漢家”:“云南山高去天尺,漢家弦聲雷破壁。九州之外更九州,海色澄情映南極”。漸漸地,元好問開始把自己看作是蒙古國的一個臣民一樣,開始接受這個不同于腐敗和混亂的金朝的新局面,朝代雖改,而元好問心中為蒼生而立的氣節未曾改變!

  然而一名舊臣,沒有隨主殉國,沒有戰死疆場,沒有樹起反元復金的旗幟,也沒有歸于山林,反而與新朝“眉來眼去”,這樣的行為終是引來了種種流言蜚語。元好問不是貪生怕死之輩,在蒙古大軍圍城時,元好問曾竭力謀求救國救民之策,“死不難,誠能安社稷、救生靈,死而可也”。“他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愚忠一家一姓的腐儒之見……以先進文化的傳承、社會進步和人民利益為重,將封建的個人名節置于次要地位,終于做出了不朽的歷史性貢獻。”李正民先生對元好問晚年的文化活動做出了高度的評價。

  奈何,舊朝老臣,以一己之力為著自己的理想奔走,為著一個知識分子的良心苦苦擔當,全然不顧世俗的道德評判,其內心的焦慮,外在的困頓可想而知,“十年舊隱拋何處?一片傷心畫不成”,世上有幾人懂他的苦心!

  八百年朝代更迭,歷史的塵煙又在他身后筑起高高的塊壘,這高高的塊壘上刻著兩個字———遺忘。


元好問元好問的生平


  元好問出身于一個世代書香的官宦人家。他的祖先原為北魏皇室鮮卑族拓跋氏。

  相傳,他的祖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兒子(一說為秦王拓跋翰,另一說為南安王拓跋余)。后來,后來的祖先又隨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遷洛陽,并在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分裂之后,戶籍落至汝州(今河南省臨汝縣)。五代時期以后,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縣)。他的高祖元誼,在北宋晚期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年)官忻州神武(虎)軍使。曾祖元春(一作椿)任北宋隰州(治今山西省隰縣)團練使,又從平定移家忻州,遂為忻州人。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任柔服(今內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丞。父親元德明多次科舉不中,以教授鄉學為業,平時詩酒自娛,著有《東巖集》。

  元好問出生后七個月,即過繼給他的任縣令的二叔父元格(后元好問稱他為隴城府君)。

  元好問生活的時代,正是金元興替之際,金朝由盛而衰被蒙古滅亡,蒙古本是金的臣屬,崛起后征伐四方而滅掉金國。在這樣的大戰亂大動蕩的社會環境里,元好問也經歷著國破家亡,流離逃難的痛苦煎熬。

  大致來說,他的一生可以分成這樣幾個大的階段:

  21歲前,他過的是學生和公子哥兒的優裕生活。這20來年,隨著他的過繼父元格,轉徙于山東、河北、山西、甘肅的縣令任上,一方面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很早顯露出文學才華,8歲即因作詩而獲得“神童”的美譽。雖然初次參加科舉未能魁名高中,但因多遇名人指教,學問大為長進,打下了做詩為文的深厚根基。太原王中立(字湯臣)、翰林學土路鐸(字宣叔)、名儒郝天挺(字晉卿)等都對元好問有過指教師授的功勞。另一方面,豐厚的物質生活和科場失意的打擊,使元好問養成了嗜酒的不良癖好。

  22歲至35歲,是元好問科場多次挫折和遭受戰禍、家破人亡,由山西逃難河南并在豫西逐漸定居時期。其間,他備嘗了人生的痛苦艱辛。不過,通過應試汴梁,他得以與朝中名人權要如趙秉文、楊云翼、雷淵、李晏等交接結好,不僅在學問上受到高明的指點,詩文大為進步,而且為以后的仕途進退也打下了重要基礎。

  自35歲中博學宏詞科入選翰林院,到金哀宗完顏守緒天興二年(1233年)汴京城破被蒙古兵俘虜,是他宦海浮沉和仕途最終結束時期。這一時期,他因不滿史館的冷官生活,很快辭官回豫西登封家中閑居。后被薦舉出任鎮平、內鄉、南陽縣令,再調金中央政府任尚書省令史,移家汴京,經歷蒙古圍城、崔立叛降、汴京城破、被俘囚押的饑餓憂愁、流血流淚、生離死別等惡夢般的生活。

  自天興二年(1233年)四月被蒙古兵俘虜,押赴聊城羈管軟禁,到元太宗窩闊臺十年(1238年)八月49歲結束羈系生活,他作為囚徒,與家人輾轉于山東聊城、冠氏之間,并逐漸與蒙古國的漢軍首領嚴實、趙天錫等接上關系,生活逐漸好轉和自由。這期間,他痛心金國的淪亡,奸賊的誤國,并為了以詩存史,勤奮編輯金國已故君臣詩詞總集《中州集》。以“中州”名集,則寓有緬懷故國和以金為正統的深意。從窩闊臺十一年(1239年)秋他50歲時返回故鄉忻州,到元憲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他68歲時在獲鹿寓舍逝世,是他的遺民不仕和為金史編纂四處奔忙搜求有關資料時期。這期間,他的交游范圍更廣、作詩為文更多,對蒙古國的態度也逐漸轉變。


元好問元好問的成就


  

詩歌

  元好問是一位才華橫溢、多才多藝的文學家。他對當時所有的文學形式除金院本之類的戲曲作品未見流傳至今的實證或記載傳說之外,其他的幾乎都有,如:詩、詞、歌、曲、賦、小說,傳統的論、記、表、疏、碑、銘、贊、志、碣、序、引、頌、書、說、跋、狀、青詞,以及官府公文詔、制、誥、露布等,均掌握熟練、運用自如。

  元好問的作品,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內容實在,感情真摯,語言優美而不尚浮華。他的同時代人和后世都對他的詩文有極高的評價。

  他的朋友徐世隆說他:“作為詩文,皆有法度可觀,文體粹然為之一變。大較遺山詩祖李、杜,律切精深,而有豪放邁往之氣;文宗韓、歐,正大明達,而無奇纖晦澀之語;樂府則清新頓挫,閑宛瀏亮,體制最備。又能用俗為雅,變故作新,得前輩不傳之妙,東坡、稼軒而下不論也。”他的另一位朋友李冶更譽其為“二李(李白、李邕)后身”。

  《四庫全書總目·遺山集》評元好問稱;“好問才雄學贍,金元之際屹然為文章大宗,所撰《中州集》,意在以詩存史,去取尚不盡精。至所自作,則興象深邃,風格遒上,無宋南渡宋江湖諸人之習,亦無江西派生拗粗獷之失,至古文,繩尺嚴密,眾體悉備,而碑版志銘諸作尤為具有法度。”

  元好問又是一位高明的文藝理論家,他的《論詩三首》、《論詩三十首》《與張仲杰郎中論文》《校笠澤叢書后記》等等,都很精辟地評論了古代詩人詩派的得失。他也主張作詩為文要“誠”、要寫“情性”,還提出許多寫作時的技巧原則,反對生硬晦澀,亂排典故,做學問要“真積力久”等等,都是他幾十年親身實踐得來的結晶,有著切實可行的指導意義。

  

  詞的創作

  1、反映了多方面的社會生活

  (1)喪亂詞;(2)寫景詞;(3)愛情詞

  (4)其他:詠懷、吊古、送別、詠物、射獵、邊塞詞

  2、特色:元好問以蘇、辛為典范,并吸取各家之長,因而兼有婉約、豪放諸種風格。

  

詩歌理論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的詩歌理論主張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的主要理論觀點在于提倡“自然”,主張情性之“真”;倡導雄勁豪放的詩風提倡性靈、神韻、格調的兼容;主張李、杜并列;提倡多元繼承的詩風;開郝經詩歌理論之先端。元好問的詩歌理論觀點影響也有元一代的詩歌理論。

  

文學

  元好問的主要文學成就

  元好問詩歌的主要成就在于喪亂詩的思想價值和山水詩的審美價值。  元好問的喪亂詩兩個最主要的特點,一是真實地反映了金朝被滅亡,人民遭涂炭的社會現實,他的著名的《岐陽三首》為其中代表作品。真實是元好問喪亂詩最主要的特點。

  二是歷史的反思。元好問的喪亂詩,包融了他對喪亂事實的歷史審視,作出了歷史的評價,從而增加了思想的深度。

  元好問是金朝最杰出的詞人,存詞三百余首,無論詞之數量質量,都為金詞之冠;元好問的散文雄深簡樸,獨具一格,元好問有筆記作品《續夷堅志》,為金代筆記上乘之作。

  

史學

  元好問目睹親歷金朝的衰亡和蒙古滅金的全過程,又從政多年,強烈的憂國憂民的社會責任感,使他時刻關注著金國的命運和金國史跡的保存。

  當金如敗亡前夕,他就向當政者建議用女真文小字寫一部金史,但未能如愿,他就私下編撰了一部《壬辰雜編》。金滅亡后,他抱著“國亡史興,己所當任”的愛國信念,決心以自己一人之力修一部金史,并為此付出了艱苦的努力和沉重的代價。他拒不應聘作蒙古國的官,以表明自己的遺民身份和對故國的忠忱。但為了寫金史,又不得不與出仕蒙古國的中上層官員相周旋,以便取得他們的協助和必要的資料;也正因如此,而引起許多人對他的不諒解,“百謗百罵,嬉笑姍侮,上累祖彌,下辱子孫”。為了完成自己修金史的宏愿,元好問忍辱負重20多年,直到去世,并為修金史,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建了一座“野史亭”,作為存放有關資料和編輯寫作的地方。多年的奔波,他積累了相當多的金朝君臣遺言往行的資料上百萬字,后稱“金源君臣言行錄”。

  他抱著“以詩存史”的目的,編成《中州集》。這是一部金代詩歌總集,里面不僅收錄他所知道的金期一代已故或未仕于蒙古國的詩人詞客、包括金朝兩位皇帝及諸大臣以至布衣百姓的詩詞2116首(其中詩2001首,詞115首),而且為每位作者共250余人寫了小傳,填補了中國文學史空白。

  《金史·藝文傳》就是以它為藍本寫成的,后來《全金詩》也是在它的基礎上增補而成。同時,《中州集》也為金代歷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可惜,正當他滿懷信心地說只需破費三數月功夫,查閱抄錄了《金實錄》上的有關內容,即可著手《金史》的著述時,他的一個朋友卻從中作梗,未能得在蒙古萬戶、漢軍首領張柔處見到金實錄,以致功虧一簣,使他抱恨以歿。元好問生前雖然未能實現自己修成金史的愿望,但他所收集的這些資料,卻為元代修宋、遼、金史,以至明朝修元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特別是為修金史奠定了基礎。元好問尊重史實,不阿時俗,秉筆直書,所以后代學者一致認為,《金史》與元好問關系密切,《四庫全書總目》稱“多本其所著”。元好問這種國亡修史的作法,也為后人所仿效。如明朝遺老萬斯同拒絕應清政府的博學宏詞科的征召,也堅決不要清朝給的七品俸的纂修官官銜,卻以“布衣”參與修《明史》。民國三年(1914年)創清史館,也有不少清朝遺老為報故主來參與《清史稿》的編撰。

  

政績

  元好問當過中央和地方官,盡心竭誠,兢兢業業,關心國家興亡民生疾苦,以至于政治聲譽非常高。他罷職鎮平縣令,時元宵佳節,百姓對他戀戀不會,敬酒惜別。在內鄉縣令任上時,他“勞撫流亡,邊境寧謐”,所以當他因母親去世,按照傳統禮制為其母親罷官守孝3年“丁內艱”時,“吏民懷之”贊許他:“元好問勞撫流亡,循史也,不當徒以詩人自之”。他任南陽縣令時,為當地人民爭得減3年賦稅,發展生產,使人民有休養復蘇之望。所以河南志書稱他“知南陽縣,善政尤著”。《南陽縣志》記載:“南陽大縣,兵民十余萬,(元好問)帥府令鎮撫,甚存威惠”。

  元好問十分重視和努力保護人才,喜歡獎掖后進。金哀宗天興二年(1233年)四月,蒙古兵攻破汴京初,元好問即向當時任蒙古國中書令的耶律楚材推薦了54個中原秀士王若虛、王鶚、楊奐、張德輝、高鳴、李治、劉祁、杜仁杰、張仲經、商挺等,請來耶律楚材予以保護和任用。而經他教育或指授出來的文壇名手如郝經、王惲、許楫、王思廉、孟琪、徐琰、郝繼先、閻復等多人。尤其是他保護和教育白樸的故事一直傳為文壇佳話。白樸之所以后來能元曲四大家成為之一,為白樸的《天籟集》作序的王博文認為,這與元好問的教導分不開:“遺山之后,樂府名家者何人?殘元曲四大家膏剩馥,化為神奇,亦于太素(白樸字)集中見之矣。然則繼遺山者,不屬太素而奚屬哉!”


元好問元好問的介紹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唐詩人元結后裔。

  高祖元誼,北宋宣和年間官忻州神武軍使,定居秀容。

  元好問出生七月,過繼叔父元格。格歷任掖縣、陵川令,衛紹王大安二年(1210)卒于隴城 。好問七歲能詩 ,有神童之目。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

  金亡不仕,以著述存史自任;采摭金源君臣遺言往行,至百余萬言,元人編修《金史》多本其著。纂成《中州集》十卷 ,附《中州樂府》,有金一代詩詞多賴以存。元憲宗七年卒于獲鹿(今屬河北)寓舍,年六十八。

  《金史》卷一二六附傳元德明。繆鉞謂:“金自大定 、明昌以還,文風蔚起,遂于末造篤生遺山,卓為一代宗匠。其詩嗣響子美,方軌放翁,古文渾雅,樂府疏快,國亡以文獻自任。

  所著《壬辰雜編》雖失傳 ,而元人纂修《金史》,多本其書,故獨稱雅正。詩文史學,萃于一身,非第元明之后無與頡頏,兩漢以來 ,固不數數覯也 。”

  著有《遺山文集》四十卷,《遺山樂府》五卷,《續夷堅志》四卷。《全金元詞》收錄其詞三百八十馀首,最為完備。

  元好問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其詩奇崛而絕雕琢,巧縟而不綺麗,形成河汾詩派。年致力收集金君臣遺言往事,多為后人纂修金史所本。著有《杜詩學》《東坡詩雅》《錦畿》《詩文自警》《壬辰雜編》《遺山先生文集》四十卷、《續夷堅志》四卷、《遺山先生新樂府》五卷等,傳世有《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現有清光緒讀書山房重刊本《元遺山先生全集》。

  他是我國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歷史學家,文壇盟主,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后的橋梁,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詩、文、詞、曲,各體皆工。詩作成就最高,“喪亂詩”尤為有名;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

  著有《元遺山先生全集》,詞集為《遺山樂府》。輯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學作品。著有其詩剛健、其文弘肆、其詞清雋,缺點是“往往自蹈窠臼”。今存詩1361首,內容豐富。一些詩篇生動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動亂和百姓苦難,如《岐陽》《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詩,沉郁悲涼,追蹤老杜,堪稱一代“詩史”。其寫景詩,表現山川之美,意境清新,膾炙人口。詩體裁多樣,七言是其所長。

  元好問之文繼承唐宋大家傳統,清新雄健,長短隨意,眾體悉備,為金代文學批評之巨子,仿杜甫《戲為六絕句》體例所寫《論詩絕句三十首》,在文學批評史上影響頗大。

  今存詞377首,藝術上以蘇、辛為典范,兼有豪放、婉約諸種風格,當為金代詞壇第一人。今存散曲僅9首,用俗為雅,變故作新,具有開創性。《續夷堅志》為其筆記小說集,為金代現存的優秀短篇小說。


元好問元好問的藏書之家


  金文學家、藏書家。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縣)人。興定進士,官至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入翰林知制誥。金亡不仕。詩文為一代文壇盟主,晚年以著述自任。據《遺山故物譜》稱,其家多藏書,皆宋元祐以前舊物。貞祐四年(1216)兵亂,將書藏于墻壁間而得免。有雜書及手寫《春秋》、《三史》、《莊子》、《文選》等書尚有千余冊,畫有百軸。建書屋為“野史亭”,藏書著述其中。又就順天張萬戶家。取金歷代實錄,晨夕抄集,至百余萬言,未成而卒。一生寫詩1 380余首,詞380余首。散曲6首,散文250余篇,小說《續夷堅志》4卷。著有《遺山詩集》、《樂府》、《續夷堅志》、《壬辰雜編》、《唐詩鼓吹及簽注》。編有《中州集》。另有已經散佚的著作多種,如《錦機》、《東坡詩雅》、《杜詩學》、《詩文自警》、《壬辰雜編》、《金朝君臣言行錄》、《南冠錄》、《集驗方》、《故物譜》等。

   金國



查辭海 chacihai.com baike-map 浙ICP備19001761號-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邑县| 云南省| 荥经县| 乌鲁木齐市| 万州区| 六枝特区| 岐山县| 定兴县| 娄烦县| 绥江县| 阿拉善盟| 沙洋县| 青冈县| 和硕县| 凤城市| 汉寿县| 铜川市| 左贡县| 澄江县| 泌阳县| 杭锦后旗| 虎林市| 独山县| 龙泉市| 呼和浩特市| 星座| 巴南区| 包头市| 贵阳市| 如东县| 电白县| 剑河县| 搜索| 永吉县| 扶余县| 江城| 普安县| 环江| 中牟县| 定远县| 碌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