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陽 / 作者:元好問 |
千年河岳控喉襟,一日神州見陸沉。
已為操琴感衰涕,更須同輦夢秋衾。
城頭大匠論蒸土,地底中郎待摸金。
擬就天公問翻覆,蒿萊丹碧果何心?
|
|
洛陽解釋: 《洛陽》是元代詩人元好問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洛陽的景象和元代社會的動蕩不安。
詩中的第一句“千年河岳控喉襟”表達了洛陽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的雄偉和莊嚴。洛陽位于黃河和伏牛山之間,河岳代表了洛陽的地理特征,而“控喉襟”則暗示了洛陽作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重要性。
接下來的一句“一日神州見陸沉”則表達了元代社會的動蕩和不穩定。這句話意味著整個神州大地(中國)一天之間似乎都沉沒了,暗示了當時社會的混亂和動蕩。
第三句“已為操琴感衰涕,更須同輦夢秋衾”表達了詩人對時局的憂慮和對安定生活的向往。詩人以操琴來比喻自己的心情,感嘆自己的衰頹和無奈。同時,他希望能夠與皇帝同乘一輛車,共同夢想著安寧的秋天。
最后兩句“城頭大匠論蒸土,地底中郎待摸金。擬就天公問翻覆,蒿萊丹碧果何心?”則表達了詩人對社會現象的思考和對天命的質疑。城頭的大匠們討論著如何煉制黃土,地底的中郎們則等待著挖掘金子。詩人希望能夠向上天詢問社會的翻覆和動蕩,質問蒿萊丹碧(指草木之色)果實的心意,暗示了對社會現象和人心的疑惑。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描繪洛陽的景象和對社會動蕩的思考,表達了詩人對時局的憂慮和對安定生活的向往,同時也對社會現象和人心產生了質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