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产欧产美韩系列麻豆,最全的欧美大片,日本hiphop大师yokoi,巜人妻私密按摩师3


查辭海

 部首檢索 拼音檢索 近義詞 反義詞 語造 辭海百科
權德輿詩詞作品集:
玉臺體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八月十五日夜瑤臺寺對月絕句 端午日禮部宿齋有衣服彩結之貺以詩還答 星名詩 江城夜泊寄所思 七夕 月夜江行/旅次江亭 卦名詩 數名詩 雜言同用離騷體送張評事襄陽覲省 田家即事 玉臺體十二首 藥名詩 春日雪酬潘孟陽回文 昭德皇后挽歌詞 夏至日作 酬趙尚書杏園花下醉后見寄(時為太常卿) 誡言 奉和圣制九月十八日賜百寮追賞因書所懷 雜曲歌辭·樂府 與故人夜坐道舊 玉山嶺上作 太常寺宿齋有寄 河南崔尹即安喜從兄宜于室家四十馀歲…因成絕句 桃源篇 酬九日 石楠樹 雜興五首 旅館雪晴,又睹新月,眾興所感,因成雜言 薄命篇(一作妾薄命篇) 古意 古人名詩 五雜組 贈魏國憲穆公主挽歌詞二首 題亡友江畔舊居 題柳郎中茅山故居(一作柳谷汧故居) 工部發引日屬傷足臥疾不遂執紼 拜昭陵出城與張秘監閣老同里臨行別…歸尋辱清辭輒酬之 送張周二秀才謁宣州薛侍郎 送臺州崔錄事 送正字十九兄歸江東醉后絕句 戶部王曹長楊考功崔刑部二院長…因書所懷且敘所知 奉和李給事省中書情寄劉苗崔三曹長因呈許陳二閣老 奉和許閣老酬淮南崔十七端公見寄 奉和于司空二十五丈新卜城南郊…奉獻兼呈李裴相公 覽鏡見白發數莖光鮮特異 獨酌 拜昭陵過咸陽墅 奉和圣制中和節賜百官宴集因示所懷 奉和圣制中春麟德殿會百寮觀新樂 奉和圣制重陽日中外同歡以詩言志因示百僚 奉和圣制九日言懷賜中書門下及百寮 和河南羅主簿送校書兄歸江南 冬至宿齋時郡君南內朝謁因寄 發硤石路上卻寄內 舟行夜泊 棲霞寺云居室 題云師山房 宿嚴陵 次滕老莊 酬裴杰秀才新櫻桃 題邵端公林亭 湖南觀察使故相國袁公挽歌二首(一作劉禹錫詩) 敕賜長壽酒因口號以贈 中書送敕賜齋饌戲酬 中書宿齋有寄 朝回閱樂寄絕句 七夕見與諸孫題乞巧文 酬南園新亭宴會璩新第慰慶之作,時任賓客 奉使豐陵職司鹵簿,通宵涉路,因寄內 元和元年蒙恩封成紀縣伯時室中封安喜縣君…聊申賀贈 縣君赴興慶宮朝賀載之奉行冊禮,因書即事 新月與兒女夜坐聽琴舉酒 和九華觀見懷貢院八韻 上巳日貢院考雜文不遂赴九華觀祓禊之會以二絕句申贈 和九日從楊氏姊游 病中寓直代書題寄 中書夜直寄贈 清明日次弋陽 黃檗館 斗子灘 相思樹 自桐廬如蘭溪有寄 夜泊有懷 祗役江西路上以詩代書寄內 舟行見月 贈友人(時友人新有別恨者) 放歌行 秋閨月 渡江秋怨二首 古樂府 相思曲(一作長相思) 雜言和常州李員外副使春日戲題十首 廣陵詩 雜詩五首 小言 大言 危語 安語 三婦詩 六府詩 建除詩 八音詩 州名詩寄道士 離合詩贈張監閣老(一作以離合詩贈秘書監張薦) 馬秀才草書歌(大理馬正之二) 錫杖歌送明楚上人歸佛川 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花歌 奉和張仆射朝天行 奉和禮部尚書酬楊著作竹亭歌 故司徒兼侍中贈太傅北平王挽詞 故太尉兼中書令贈太師西平王挽詞 贈梁國惠康公主挽歌詞二首 贈鄭國莊穆公主挽歌二首 贈文敬太子挽歌詞二首 惠昭皇太子挽歌詞二首 大行皇太后挽歌詞三首(王氏) 順宗至德大安孝皇帝挽歌三首(時充鹵簿使)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挽歌詞三首 哭張十八校書(數日前辱書,未及還答,俄承兇訃) 蘇小小墓 周平西墓 成南陽墓 觀葬者 哭李晦群崔季文二處士 從事淮南府過亡友楊校書舊廳感念愀然 張工部至薄寒山下有書無由馳報輤車之至倍切悲懷 哭劉四尚書(勒于碑陰) 徐孺亭馬上口號 題崔山人草堂 與沈十九拾遺同游棲霞寺上方于亮上人院會宿二首 春日同諸公過兵部王尚書林園 晚秋陪崔閣老、張秘監閣老、苗…斐然酬和有愧蕪音 奉和陳閣老寒食初假當直從東省往集賢…寄張蔣二閣老 奉和許閣老霽后慈恩寺杏園看花同用花字口號 從叔將軍宅薔薇花開太府韋卿有題壁長句因以和作 過隱者湖上所居 國子柳博士兼領太常博士,輒申賀贈 酬張秘監閣老喜太常中書二閣老與德輿同日遷官…之作 韋賓客宅與諸博士宴集 奉和史館張閣老以許陳二閣長…南北省會于左掖因而有詠 奉和韋諫議奉送水部家兄上后書情…呈兩省閣老院長 富陽陸路 陪包諫議湖墅路中舉帆(同用山字) 新安江路 晚渡揚子江卻寄江南親故 盤豆驛 石甕寺 朝元閣 敷水驛 宮人斜絕句 渭水 細柳驛 奉使宜春夜渡新淦江陸路至黃檗館路上遇風雨作 豐城劍池驛感題 曉發武陽館即事書情 嚴陵釣臺下作 臘日龍沙會絕句 奉陪李大夫九日龍沙宴會(遲字) 九日北樓宴集 嘉興九日寄丹陽親故 七夕 甲子歲元日呈鄭侍御明府 二月二十七日社兼春分端居有懷簡所思者 酬崔舍人閣老冬至日宿直省中奉簡兩掖閣老并見示 和張秘監閣老獻歲過蔣大拾遺因呈兩省諸公并見示 奉和崔閣老清明日候許閣老交直之際…獨行口號因以簡贈 酬裴端公八月十五日夜對月見懷 和王祭酒太社宿齋,不得赴李尚書宅會,戲書見寄 詹事府宿齋絕句 奉和鄭賓客相公攝官豐陵扈從之作(時充鹵簿使) 奉和張監閣老過八陵院題贈杜卿崔員外 朔旦冬至攝職南郊,因書即事 酬馮監拜昭陵回途中遇雨見示 仲秋朝拜昭陵 早夏青龍寺致齋憑眺感物因書十四韻 古離別(一作古別離) 贈別表兄韋卿 雜言賦得風送崔秀才歸白田限三五六七言(暄字) 馀干贈別張二十二侍御(一作馀干別張侍御) 送人使之江陵(賞字) 送別同用闊字(三韻) 送清洨上人謁信州陸員外 送李處士歸弋陽山居(限姓名中用韻) 送陸太祝赴湖南幕同用送字(三韻) 送崔端公赴度支江陵院三韻(照字) 送穆侍御歸東都 送湖南李侍御赴本使賦采菱亭詩 送袁太祝衢婺巡覆(同用山字) 送裴秀才貢舉 惠上人房宴別 送山人歸舊隱 送岳州溫錄事赴任 送宇文文府赴行在 送映師歸本寺 送陸拾遺祗召赴行在 送韓孝廉侍從赴舉 送謝孝廉移家越州 送鄭秀才貢舉 送梁道士謁壽州崔大夫 送從弟謁員外叔父回歸義興 送句容王少府簿領赴上都 送張將軍歸東都舊業 送崔端公郎君入京覲省 送盧評事婺州省覲 送上虞丞 送李城門罷官歸嵩陽(城門院在遺補院東) 送信安劉少府(自常州參軍選授) 揚州與丁山人別 酬別蔡十二見贈 埇橋達奚四、于十九、陳大三侍御夜宴敘各賦二韻 送渾鄧州 送孔江州(一作送人之九江) 送杜尹赴東都 送殷卿罷舉歸淮南舊居 送商州杜中丞赴任 送靈武范司空 送文暢上人東游 九華觀宴餞崔十七叔判官赴義武幕兼呈書記蕭校書 送張曹長工部大夫奉使西番 送別沅泛 送安南裴都護 送三十叔赴任晉陵(心字) 送崔諭德致政東歸 送黔中裴中丞閣老赴任(回字) 送薛溫州(驚字) 送王煉師赴王屋洞 送從弟廣東歸絕句 送從翁赴任長子縣令 送韋中丞奉使新羅(往字) 送韋行軍員外赴河陽 送張仆射朝見畢歸鎮 獻歲送李十兄赴黔中酒后絕句 送濬上人歸揚州禪智寺 送少清赴潤州參軍,因思練舊居(得銷字) 送許著作分司東都 送張詹事致政歸嵩山舊隱(青字) 送薛十九丈授將作主簿,分司東都,賦得春草 送韋十二丈赴襄城令三韻(柳字) 春送十四叔赴任渝州錄事絕句(中字) 送二十叔赴任馀杭尉(琴字) 送張閣老中丞持節冊吊回鶻 人日送房二十六侍御歸越 送袁中丞持節冊南詔五韻(凈字) 送密秀才吏部駁放后歸蜀,應崔大理序 奉送孔十兄賓客承恩致政歸東都舊居 奉送韋起居老舅百日假滿歸嵩陽舊居 醉后戲贈蘇九翛(蘇常好讀元魯山文或勸入關者故戲之) 戲贈表兄崔秀才 贈老將 贈廣通上人 戲贈天竺靈隱二寺寺主 戲贈張煉師 月夜過靈徹上人房因贈 自楊子歸丹陽初遂閑居聊呈惠公 新秋月夜寄故人 湖上晚眺呈惠上人 寄侍御從舅 早發杭州泛富春江寄陸三十一公佐 郴州換印緘遣之際率成三韻,因寄李二兄員外使君 馬上贈虛公 李韶州著書常論釋氏之理貴州有能公遺跡詩以問之 寄臨海郡崔稚璋 寄李衡州(時所居即衡州宅) 省中春晚忽憶江南舊居戲書所懷因寄兩浙親故雜言 祗命赴京,途次淮口,因書所懷 待漏假寐夢歸江東舊居 唐開州文編遠寄新賦累惠良藥詠嘆仰佩…聊書還答 初秋月夜中書宿直,因呈楊閣老 貢院對雪,以絕句代八行,奉寄崔閣老 答韋秀才寄一首 同陸太祝鴻漸崔法曹載華見蕭侍御留后…喜而有作三首 和李大夫西山祈雨,因感張曲江故事十韻 和邵端公醉后寄于諫議之作 和韓侍御白發 春游茅山酬杜評事見寄 奉和李大夫題鄭評事江樓 酬穆七侍郎早登使院西樓感懷 酬陸四十楚源春夜宿虎丘山對月寄梁四敬之兼見貽之作 酬李二十二兄主簿馬跡山見寄 伏蒙十六叔寄示喜慶感懷三十韻因獻之 酬趙尚書城南看花日晚先歸見寄 酬馮絳州早秋絳臺感懷見寄 崔四郎協律以詩見寄,兼惠蜀琴,因以酬贈 李十韶州寄途中絕句使者取報修書之際口號酬贈 戲和三韻 酬蔡十二博士見寄四韻 酬靈徹上人以詩代書見寄(時在薦福寺坐夏) 酬崔千牛四郎早秋見寄 奉酬從兄南仲見示十九韻 和職方殷郎中留滯江漢初至南宮,呈諸公并見寄 奉和崔評事寄外甥劉同州…楊少尹、李侍御并見寄之作 奉和太府韋卿閣老左藏庫中假山之作 酬主客仲員外見賀正除 奉酬張監閣老雪后過中書見贈加兩韻簡南省僚舊 酬陸三十二參浙東見寄 和司門殷員外早秋省中書直夜,寄荊南衛象端公 和兵部李尚書東亭詩 奉和張舍人閣老閣中直夜思聞雅琴因以書事通簡僚友 過張監閣老宅對酒奉酬見贈(其年停貢舉) 太原鄭尚書遠寄新詩,走筆酬贈,因代書賀 奉和鄜州劉大夫麥秋出師遮虜有懷中朝親故 奉和劉侍郎司徒奉詔伐叛書情呈宰相 奉和度支李侍郎早朝 和王侍郎病中領度支,煩迫之馀,過西園書堂閑望 奉和韋曲莊言懷,貽東曲外族諸弟 奉和新卜城南郊居得與衛右丞鄰舍,因賦詩寄贈 奉和李相公早朝于中書候傳點偶書所懷奉呈門…中書相公 醉后 誡言 知非 獨酌 丙寅歲苦貧戲題 與道者同守庚申 浩歌 寓興 暮春閑居示同志 郊居歲暮因書所懷 晨坐寓興 侍從游后湖宴坐 書紳詩 璩授京兆府參軍戲書以示兼呈獨孤郎 早春南亭即事 拜昭陵過咸陽墅 竹徑偶然作 南亭曉坐因以示璩 病中苦熱 跌傷伏枕,有勸醲酒者暫忘所苦,因有一絕 感寓 古興 多病戲書,因示長孺 臥病喜惠上人、李煉師、茅處士見訪,因以贈 劉紹相訪夜話,因書即事 讀穀梁傳二首 贈文敬太子廟時享退文舞迎武舞樂章 奉和圣制豐年多慶九日示懷 奉和圣制重陽日即事六韻 奉和圣制中和節賜百官宴集因示所懷 奉和圣制中春麟德殿會百寮觀新樂 奉和圣制重陽日中外同歡以詩言志因示百僚 奉和圣制九日言懷賜中書門下及百寮 奉和圣制九月十八日賜百寮追賞因書所懷 醉后 知非 丙寅歲苦貧戲題 與道者同守庚申 浩歌 寓興 田家即事 暮春閑居示同志 郊居歲暮因書所懷 晨坐寓興 侍從游后湖宴坐 書紳詩 璩授京兆府參軍戲書以示兼呈獨孤郎 早春南亭即事 竹徑偶然作 南亭曉坐因以示璩 覽鏡見白發數莖光鮮特異 病中苦熱 跌傷伏枕,有勸醲酒者暫忘所苦,因有一絕 感寓 古興 多病戲書,因示長孺 臥病喜惠上人、李煉師、茅處士見訪,因以贈 劉紹相訪夜話,因書即事 讀穀梁傳二首 贈文敬太子廟時享退文舞迎武舞樂章 奉和圣制豐年多慶九日示懷 奉和圣制重陽日即事六韻 奉和陳閣老寒食初假當直,從東省往集賢,因 拜昭陵出城,與張秘監閣老同里,臨行別承在 題崔山人草堂 雜言賦得風送崔秀才歸白田限三五七七言 古離別 月夜江行
最新收錄:

暫未開通

權德輿
權德輿簡介

全 名 權德輿

權德輿權德輿簡介


  權德輿,唐代文學家。字載之。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人。后徙潤州丹徒(今江蘇鎮江)。德宗時,召為太常博士,改左補闕,遷起居舍人、知制誥,進中書舍人。憲宗時,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徙刑部尚書,復以檢校吏部尚書出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卒謚文,后人稱為權文公。


權德輿權德輿的軼事典故


  權德輿秉性耿直,為人寬和,言語質樸自然,風度甚佳,為時人所稱道。他辦事光明正大。有一次,運糧使董溪、于皋謨盜用軍費,案發后,被流放嶺南。憲宗感到量刑太輕,很后悔,又暗暗派宦官趕去將兩人殺死于流放途中。權德輿就立即上疏說,依據這兩人的罪名,本當公開處死的,但既然已經宣判了流放,就應當遵照執行,如今卻又暗暗地將他們處死,這是名不正,言不順,有損朝廷信譽,勸憲宗今后再也不能如此干了。這足見他為人之耿直。

  權德輿好著述,善寫銘文表章,文辭雅正而又弘博,當時,王侯將相的銘志十有八九都請他撰寫。他尤其喜歡讀書,常常手不釋卷,作有文集50卷,稱《權文公集》,流傳后世。

  憲宗曾詢問權德輿:“宰相為政,寬猛何先?”權德輿對答說:“秦朝以嚴酷而亡國,漢朝以寬大而興盛,為政該以何者為先,由此就可知了。”

  權德輿任相的次年,李吉甫和李絳又先后被拜為宰相。李吉甫好逢迎憲宗心意,而李絳為人梗直,兩人常為政事在憲宗面前爭論。每當此時,權德輿總不表態,并因此而受到朝臣的指責,也引起了憲宗的不滿。元和八年 (公元813年)正月,他被罷去相職,以檢校吏部尚書留守東都,后又拜為太常卿,改刑部尚書。公元816年,他又以檢校吏部尚書外出擔任山南西道(今陜西漢中)節度使。二年后,以病乞還,卒于途中,享年60歲。贈尚書左仆射,謚曰文。

  權德輿寓居陽羨期間,曾游覽玉女潭,稱玉女潭為“陽羨勝境,以此為首”。另有詩作《周平西墓》:“英威今寂寞,陳跡對崇丘。壯志清風在,荒墳白日愁。窮泉那復曉,喬木不知秋。歲歲寒塘側,無人水自流”傳世。


權德輿權德輿的生平


  權德輿(759-818年9月30日),字載之,天水略陽縣第七溝(今秦安縣王尹鄉包全村)人。其家世源遠,自十二世祖前秦仆射安邱公權翼以來,數代為宦。父親權皋,曾為安?山的幕僚,“安史之亂”爆發前,他當機立斷,以逃離叛逆的義勇行為而受到時人的稱贊。權德輿就出生在這樣祖德清明家風雅正的仕宦家庭。

  權德輿自幼聰明好學,“三歲知變四聲,四歲能為詩”。15歲有文章數百篇,開始有了名氣。之后,任江西觀察使兼判官,遷監察御史。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征為太常博士,“朝士以得人相愛”,轉左補闕。當時關東、淮南、浙西20余州縣發生大水,毀壞了良田和房屋,沖走了人家,他立即建議德宗皇帝派遣能干的使臣趕赴災區,救濟災民,并提出“賦取于人,不若藏于人亡為固”的主張,以減輕災區人民的賦稅。同年七月,司農少卿裴延齡因巧幸恃寵,判度支,兼管國家財政收支。針對此情況,權德輿不顧個人的安危,先后兩次上疏唐德宗,義正詞嚴,直言不諱地反對裴延齡任職,陳述度支要職,個人必須慎重。貞元十年(794),權德輿轉起居舍人,知制誥。貞元十八年(802)以中書舍人典貢士,后拜禮部侍郎,轉兵、戶、吏三曹侍郞、太子賓客,遷太常卿。此期間,他大力選拔人才,主張“育才造士為國之本”,他“舉賢類能”,不管門第等級,只要有德,一律任用,并反對徇私舞弊。他曾三次典士舉,凡“舉士于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其布衣不用;既不可信,雖大官勢人交言,一不以綴意”。在他的主持下,發現和造就了不少有用之才,“前后考第進士及庭所策士,唾相躡為宰相、達官與公相先后,其余布處臺閣外府,凡百余人”。

  權德輿在治理國家方面,主張德治和法治并用,對不法行為的貪官污吏堅決嚴懲。他始終認為“民為邦本”,“天下理在百姓安,百姓安在賦稅減,賦稅減在經費省”,對人民的疾苦,備加關注。貞元十九年(803),自春至夏及秋,關中大旱,田園荒蕪,民不聊生。而德宗反祈于宗廟,禱于天地,忙于求雨而滴雨末降。權德輿見此情景,十分焦灼,大聲疾呼,再次向德宗建議, 下詔各縣裁留經費,把節約下來的錢物救濟災民,免除當年租賦及往年負欠,以便百姓重建家園,并遺責了當時“四方守宦,銳于上獻”,剝削百姓的卑劣行為。

  元和五年(810),權德輿以“陳說謀略多中”,拜禮部尚書,同中書讓門平章事,參與朝政。憲宗元和八年(813),權德輿免去宰相職務,以逼吏部尚書留守東都,復拜太常轉刑部尚書,出鎮山南西道節度使,后因病求還,818年八月二十七日(9月30日)卒于途中。贈左仆射,謚日文,著有《權載之文集》50卷。


權德輿權德輿的介紹


  權德輿,唐代文學家。字載之。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人。后徙潤州丹徒(今江蘇鎮江)。德宗時,召為太常博士,改左補闕,遷起居舍人、知制誥,進中書舍人。憲宗時,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徙刑部尚書,復以檢校吏部尚書出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卒謚文,后人稱為權文公。

  權德輿仕宦顯達,并以文章著稱,為中唐臺閣體的重要作家。《舊唐書權德輿傳》說他“于述作特盛。六經百氏,游泳漸漬,其文雅正而弘博,王侯將相洎當時名人薨歿,以銘紀為請者什八九,時人以為宗匠焉。”渾、馬燧等名將功臣的碑銘、行狀都出自他的手筆。所作《兩漢辨亡論》,譴責張禹、胡廣貪圖祿位而敗壞兩漢政治,史家以為“大指有補于世”(《新唐書·權德輿傳》)。由于他沒有經歷過重大的政治升沉和生活變故,因而文章有儒雅的風度、恢宏的氣派,但缺少深切的內涵、創新的格局。與他同時代的皇甫《諭業》說:“權文公之文,如朱門大第,而氣勢宏敞,廊廡廩廄,戶牖悉周,然而不能有新規勝概,令人竦觀。”南宋嚴羽滄浪詩話對其詩作評價頗高,稱為大歷以后值得“深取”之作者并說:“權德輿之詩,卻有絕似盛唐者,……或有似韋蘇州、劉長卿處。”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其《童蒙集》10卷,又文集50卷、《制集》50卷。《童蒙集》、《制集》已佚。文集有清代嘉慶時朱刊《權載之文集》50卷,《四部叢刊》本即據此影印。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759-818) 唐朝大臣。字載之,行三。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人,家于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名士權皋子。幼穎悟,三歲知變四聲,四歲能為詩。年十五,為文數百篇,見稱于諸儒間。建中元年受辟為淮南黜陟使韓洄從事,官試秘書省校書郎。同年改任試右金吾衛兵曹參軍。先為杜佑淮南水陸運環衛掾曹,繼為汴東水陸運鹽鐵祖庸使包佶從事。貞元二年,以大理評事攝監察御史充江西觀察使李兼判官。八年,入朝為太常博士,遷左補闕。十年,任起居舍人兼知制誥。后歷駕部員外郎、司勛郎中、中書舍人,均掌誥命。十八年拜禮部侍郎,三掌貢舉,號為得人。永貞元年七月,改戶部侍郎。元和初歷兵部、吏部侍郎。元和五年,自太常卿拜禮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政以寬厚為本。八年罷為禮部尚書。歷東都留守、刑部尚書等職。十三年卒于山南東道節度使任所,年五十八。《舊唐書》本傳謂享年六十,誤。贈左仆射,謚文。權德輿于貞元、元和間執掌文柄,名重一時。劉禹錫、柳宗元等皆投文門下,求其品題。性直諒寬恕,蘊藉風流,好學不倦。為文“尚氣尚理”(《醉說》),主張“體物導志”(《唐故漳州刺史張君集序》),“有補于時”(《崔寅亮集序》)。不滿于“詞或侈靡,理或底伏”(《崔文翰文集序》)之衰薄文風。其文弘博雅正,溫潤周詳,公卿侯王、碩儒名士之碑銘、集紀,多出其手,時人奉為宗匠。其詩以五言居多,五古、五律贍縟渾厚,頗多佳什。張薦稱其詩“詞致清深,華彩巨麗,言必合雅,情皆中節”(《答權載之書》)。嚴羽《滄浪詩話》謂其詩“有絕似盛唐者”。《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其文集五○卷、制集五○卷、 《童蒙集》一○卷、《元和格敕》三○卷(與劉伯芻等合編)。今傳《權載之集》五○卷,楊嗣復為之序。其馀并佚。《全唐詩》編其詩為一○卷,見卷三二○至三二九,《全唐詩補編·補逸》卷六補詩一首,《續補遺》卷五補七首,《續拾》卷二三補二首。《全唐文》編其文為二七卷,見卷四八三至五○九,《唐文拾遺》卷二四補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韓愈《唐故相權公墓碑》(碑文所記享年六十,誤)、《舊唐書》卷一四八、《新唐書》卷一六五本傳、《唐詩紀事》卷三一、《唐才子傳校箋》卷五等。

   詩人



查辭海 chacihai.com baike-map 浙ICP備19001761號-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新县| 临武县| 榆树市| 贵南县| 新巴尔虎左旗| 云和县| 溆浦县| 墨竹工卡县| 丽水市| 乌兰浩特市| 博客| 卓资县| 蒲江县| 翼城县| 崇义县| 石台县| 永定县| 惠东县| 靖边县| 木兰县| 准格尔旗| 鹤岗市| 石景山区| 金溪县| 旌德县| 达日县| 肇源县| 会同县| 定日县| 湖州市| 云浮市| 会泽县| 邯郸县| 二连浩特市| 奎屯市| 开鲁县| 罗城| 陆良县| 溧阳市| 郓城县| 塘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