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德輿權德輿的介紹
權德輿,唐代文學家。字載之。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人。后徙潤州丹徒(今江蘇鎮江)。德宗時,召為太常博士,改左補闕,遷起居舍人、知制誥,進中書舍人。憲宗時,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徙刑部尚書,復以檢校吏部尚書出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卒謚文,后人稱為權文公。
權德輿仕宦顯達,并以文章著稱,為中唐臺閣體的重要作家。《舊唐書權德輿傳》說他“于述作特盛。六經百氏,游泳漸漬,其文雅正而弘博,王侯將相洎當時名人薨歿,以銘紀為請者什八九,時人以為宗匠焉。”渾、馬燧等名將功臣的碑銘、行狀都出自他的手筆。所作《兩漢辨亡論》,譴責張禹、胡廣貪圖祿位而敗壞兩漢政治,史家以為“大指有補于世”(《新唐書·權德輿傳》)。由于他沒有經歷過重大的政治升沉和生活變故,因而文章有儒雅的風度、恢宏的氣派,但缺少深切的內涵、創新的格局。與他同時代的皇甫《諭業》說:“權文公之文,如朱門大第,而氣勢宏敞,廊廡廩廄,戶牖悉周,然而不能有新規勝概,令人竦觀。”南宋嚴羽滄浪詩話對其詩作評價頗高,稱為大歷以后值得“深取”之作者并說:“權德輿之詩,卻有絕似盛唐者,……或有似韋蘇州、劉長卿處。”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其《童蒙集》10卷,又文集50卷、《制集》50卷。《童蒙集》、《制集》已佚。文集有清代嘉慶時朱刊《權載之文集》50卷,《四部叢刊》本即據此影印。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759-818) 唐朝大臣。字載之,行三。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人,家于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名士權皋子。幼穎悟,三歲知變四聲,四歲能為詩。年十五,為文數百篇,見稱于諸儒間。建中元年受辟為淮南黜陟使韓洄從事,官試秘書省校書郎。同年改任試右金吾衛兵曹參軍。先為杜佑淮南水陸運環衛掾曹,繼為汴東水陸運鹽鐵祖庸使包佶從事。貞元二年,以大理評事攝監察御史充江西觀察使李兼判官。八年,入朝為太常博士,遷左補闕。十年,任起居舍人兼知制誥。后歷駕部員外郎、司勛郎中、中書舍人,均掌誥命。十八年拜禮部侍郎,三掌貢舉,號為得人。永貞元年七月,改戶部侍郎。元和初歷兵部、吏部侍郎。元和五年,自太常卿拜禮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政以寬厚為本。八年罷為禮部尚書。歷東都留守、刑部尚書等職。十三年卒于山南東道節度使任所,年五十八。《舊唐書》本傳謂享年六十,誤。贈左仆射,謚文。權德輿于貞元、元和間執掌文柄,名重一時。劉禹錫、柳宗元等皆投文門下,求其品題。性直諒寬恕,蘊藉風流,好學不倦。為文“尚氣尚理”(《醉說》),主張“體物導志”(《唐故漳州刺史張君集序》),“有補于時”(《崔寅亮集序》)。不滿于“詞或侈靡,理或底伏”(《崔文翰文集序》)之衰薄文風。其文弘博雅正,溫潤周詳,公卿侯王、碩儒名士之碑銘、集紀,多出其手,時人奉為宗匠。其詩以五言居多,五古、五律贍縟渾厚,頗多佳什。張薦稱其詩“詞致清深,華彩巨麗,言必合雅,情皆中節”(《答權載之書》)。嚴羽《滄浪詩話》謂其詩“有絕似盛唐者”。《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其文集五○卷、制集五○卷、 《童蒙集》一○卷、《元和格敕》三○卷(與劉伯芻等合編)。今傳《權載之集》五○卷,楊嗣復為之序。其馀并佚。《全唐詩》編其詩為一○卷,見卷三二○至三二九,《全唐詩補編·補逸》卷六補詩一首,《續補遺》卷五補七首,《續拾》卷二三補二首。《全唐文》編其文為二七卷,見卷四八三至五○九,《唐文拾遺》卷二四補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韓愈《唐故相權公墓碑》(碑文所記享年六十,誤)、《舊唐書》卷一四八、《新唐書》卷一六五本傳、《唐詩紀事》卷三一、《唐才子傳校箋》卷五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