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子坐法宮,詔書下江東。
懿此嘉遁士,蒲車赴丘中。
褐衣入承明,樸略多古風(fēng)。
直道侍太子,昌言沃宸聰。
巖居四十年,心與鷗鳥同。
一朝受恩澤,自說如池龍。
乞骸歸故山,累疏明深衷。
大君不奪志,命錫忽以崇。
旭旦出國門,輕裝若秋蓬。
家依白云嶠,手植丹桂叢。
竹齋引寒泉,霞月相玲瓏。
曠然解赤綬,去逐冥冥鴻。
|
|
送崔諭德致政東歸解釋: 中文譯文:
送崔諭德致政東歸
天子坐于法宮,
發(fā)布詔書,命崔諭德東歸。
他是一位隱居的賢士,
乘馬駛向秋山中。
他衣著樸素,進入宮廷,
素雅之舉彰顯其古風(fēng)。
他直言不諱地侍奉太子,
聰慧的言辭充滿智慧。
他隱居在山間四十年,
心與鷗鳥相伴而行。
他突然受到皇恩賜祿,
自比湖中崇龍。
他請求將尸骨歸故山,
多次上表明自己的心意。
大君尊重他的志向,
賜予他崇高的稱號。
旭日初昇離開國門,
輕裝出行如秋蓬。
他的家在白云嶠,
他親自種植丹桂叢。
他的竹齋旁有寒泉,
霞光月色相輝映。
如今他解下紅綬帶,
跟隨飛鴻遠去不返。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權(quán)德輿創(chuàng)作的一首送別詩,送別的對象是崔諭德,一位隱居的賢士。詩中寫到崔諭德受到天子的征召,前往東歸為政。崔諭德素衣樸素,言辭直接而聰明,曾在山間隱居四十年。然而,在此時他突然受到了皇恩賜祿,他非常感恩,并表達了將尸骨歸故山的心愿。皇帝贊賞他的志向,并賜予他崇高的稱號。最后,崔諭德帶著輕裝離開,歸隱山林,不再返回朝廷。
這首詩以送別為主題,通過描寫崔諭德的心思和志向,表達了詩人對他的贊賞和敬仰之情。詩中展現(xiàn)了崔諭德的品德和才華,以及他與自然相融的生活態(tài)度。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凸顯了唐代隱逸文化的特點。同時也體現(xiàn)了權(quán)德輿對隱士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