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鄭秀才貢舉 / 作者:權德輿 |
西笑意如何,知隨貢舉科。
吟詩向月露,驅馬出煙蘿。
晚色平蕪遠,秋聲候雁多。
自憐歸未得,相送一勞歌。
|
|
送鄭秀才貢舉解釋: 《送鄭秀才貢舉》是唐代權德輿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的中文譯文如下:
西笑意如何,
知隨貢舉科。
吟詩向月露,
驅馬出煙蘿。
晚色平蕪遠,
秋聲候雁多。
自憐歸未得,
相送一勞歌。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為了送別鄭秀才參加科舉考試而心情復雜的情景。
詩的開頭寫道:“西笑意如何”,表示鄭秀才的表情難以言喻。這里的“西笑”意指鄭秀才的微笑,也可以理解為鄭秀才即將向西去參加貢舉科考試的表情。
接著,詩人說道:“知隨貢舉科”,意味著詩人了解鄭秀才所追求的是科舉功名。科舉是古代中國選拔官員的制度,鄭秀才希望通過參加貢舉科考試來獲得一份仕途和功名。
詩中的下一句“吟詩向月露”,描繪了鄭秀才在離別前夜吟詩,抒發內心的情感。他借著皎潔的月光,把自己的詩歌吟唱給夜空和草地上的露水聽。
然后,“驅馬出煙蘿”,表達了鄭秀才離開家鄉,驅馬踏上遠行的旅途。這里的“煙蘿”代表著郊外的景色和離別的情景。
隨后的兩句“晚色平蕪遠,秋聲候雁多”,描繪了晚霞平淡而遙遠,秋天的聲音中多是候鳥的鳴叫。這里的景象象征著離別的季節,也暗示著鄭秀才的心情。
最后兩句“自憐歸未得,相送一勞歌”,表達了詩人自己對未能追隨鄭秀才參加科舉考試而感到的遺憾之情。他通過送別的方式,用歌聲來表達自己的心聲,與鄭秀才共同感受離別的苦楚。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離別的情景和作者的內心感受。通過對離別場景的描寫和對鄭秀才追求功名的理解,詩人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和對友人的祝福,同時也表達了對自身遺憾的反思。整體上,這首詩詞展現了離別與友誼的主題,同時也體現了古代士人對科舉功名的追求和離別的辛酸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