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产欧产美韩系列麻豆,最全的欧美大片,日本hiphop大师yokoi,巜人妻私密按摩师3


查辭海

 部首檢索 拼音檢索 近義詞 反義詞 語造 辭海百科
林景熙詩詞作品集:
冬青花 溪亭 中秋山中對月 鄭氏西莊 越中送徐君寅歸閩 元日得家書喜 禹廟 游九鎖山·天柱峰 羞墓 曉意 五日次韻 翁氏仁壽堂次韻 挽浙西提舉李公 挽徐若翁 陶山十詠和鄧牧心·陶宴嶺 太學同舍徐應穮誓沈井后十年眾為營墓立碑私 孫供奉 送春 石翁嫗 劉龍洲墓 久雨 竭陸宣公祠 焦山寺 黃耳冢 故相賈氏 訪武伯山居 方玄英故居 端午次韻懷古或疑屈原曹娥死非正命是不知殺 長至日 商婦吟 中和節 真娘墓 贈會稽尹醫師 禹穴 游九鎖山·松間 游九鎖山·龍洞 游九鎖山·過石壁丹泉二亭 楊妃菊 項羽廟 聞蛩 送果上人游五臺 送果上人游五臺 納涼 六言 葛嶺 舟中書事 舟次吳門 贈東谷上人 云門即事 云間懷古 元日即事 雨土 漁舍觀梅 漁笛 游九鎖山·神仙隱跡 游九鎖山·入九鎖山門 游九鎖山·棲真洞 游九鎖山·鳳洞 夜意 萱草 許郢州故宅 新晴偶出 新春 新昌道上 項羽里 仙壇寺西林 吳中會故人 問桂 王德輔邀飲新醅予與陳用賓老輒先醉座上分韻 陶山十詠和鄧牧心·右若耶溪 陶山十詠和鄧牧心·舜田 陶山十詠和鄧牧心·石廣 陶山十詠和鄧牧心·石船 陶山十詠和鄧牧心·上下二鑊 陶山十詠和鄧牧心·集仙橋 陶山十詠和鄧牧心·葛仙翁石床 陶山十詠和鄧牧心·附子岡 宿臺州城外 宿七里灘 蘇小小墓 宋武帝居今為壽丘寺 舜廟 神山寺訪僧 山中早行 山陰秋懷 僧門 瑞安院 秋日言懷次韻 秦望山 秦吉了 潘山長入括 劉伶墓 禮闈 昆巖 枯樹 客意 精衛 過北雁蕩山下 故宮 飛來峰 獨夜 道中 次翁秀峰 春暮 垂虹橋 溪行 贈天目吳君實 原易 與邵德芳同舍三首 與邵德芳同舍三首 與邵德芳同舍三首 游仙壇 游九鎖山·洞霄宮 游九鎖山·大滌洞天 游九鎖山·翠蛟亭 喜監簿得陶山舜田 五月五日寓嘉禾學宮顧東浦載酒相遇二博士偕 聞家則堂大參歸自北寄呈 聞蟬二首 聞蟬二首 王修竹監簿名樓曰與造物游命予賦 王監簿陶山禱雨志喜 王監簿南墅新樓落成 王德玉癀上賦牡丹 桐角 題水云深處 題陸秀夫負帝蹈海圖 題陸大參秀夫廣陵牡丹詩卷后 陶山十詠和鄧牧心·任公子釣右 送友人孔濟之之金華 送葉伯幾之奉化 送橫舟真士游茅山 送葛居士住棲碧庵 雙檜堂為魯圣可行可賦 述懷次柴主簿 疏懶為四明何君賦 青感 鹿城晚眺 練川道中次胡汲古韻 立秋日作 立春郊行次唐玉潛 老松舊隱為曹許山賦 栝城 哭郭同舍 金山寺 江心寺 江東巖為余寫容求贈詩余以其學佛者也故后章 寄鄭宗 寄薌林故人 寄別諸公 惠山泉 懷葉鄧二友 虎丘寺 鶴林寺 荷錢 荷花 和王德游夜感 過徐禮郎狀元坊 過風門嶺 過殿山湖 歸自越避寇海濱寒食不得祭掃 歸白石故廬 孤山 葛壇即事 飛云渡 訪朱月峰不值 丹陽泉 答金華王玉成 催梅 次韻山中見寄 次曹近山見寄 初夏病起 辟雍 寶林寺鰻井 拜岳王墓 重游鏡曲次韻 重過虎林 中{左氵右霝}泉舊在揚子江心今題金山寺井曰 知宗柑詩用韻頗險予既知之復取所未用之韻續 浙中饑甚六月一雨頗慰 趙奧別業 贈玉泉真士 贈泰霞真士祈雨之驗 用拙為金罍徐氏賦 用韻寄陳振先同舍 謁嚴子陵祠 宴德初書樓 雪后 薛德之之江東簡熊西玉諸公 新豐道中 天臺隱者 題海上人棲云樓 題長春子自畫 送喻舜舉歸壽乃翁七十 蜀頭陀客吳歲久持行精勤有道者也 石門洞 秋日榴花 毗陵太平院壁間畫山水熟視之有飛動勢殆仙筆 陪王監簿宴廣寒游次韻 南山有孤樹 納涼過林氏居 李兩山侍郎仲氏儒而醫解后會稽索詩識別 客懷 九日會連云樓分韻得落字 寄四明陳楙陽 寄七山人 寄林編修 寄葛秋巖 寄陳用賓 會嚴陵邵德芳同舍邀宿玄同齊道舊有作 荷珠 和監簿山中自壽 過吳門感前游 過陶嶺有錢王井又三里有錢王石庵 館娃宮 故衣 古松 古松 多景樓故址 讀秦紀 東山渡次胡汲古韻 燈市感舊 答周以農 答唐玉潛 答山中侃上人 次韻謝諸公見壽 次王修竹監簿送羽士過龍瑞宮 初夏 酬謝皋父見寄 酬合沙徐君寅 陳子植草廬成求予賦 昌原懷古 草花 避寇海濱 寶積寺僧舍古梅一樹皆榮而頂獨枯即席為賦 舟次吳興二首 鄭宗仁會宿山中 贈蘭坡星翁 喜劉邦瑞遷居采芹坊二首 喜劉邦瑞遷居采芹坊二首 侍應平坡侍郎郊行口占二首 侍應平坡侍郎郊行口占二首 秋夜 柳下漁次韻 留寄沈介石高士 連云樓 錦屏山 劍池 餞盛影則教授 簡衛山齊 寄周計院 寄懷 寄懷 寄呈方蛟峰尚書 紀夢 賦雙松堂呈薛監簿 賦梅一花得使字 賦冬嶺孤松得秀字 訪僧鄰庵次韻 訪二陸故居 登謝客巖 答鄭即翁 答陳植父 酬潘景玉 酬潘景玉 蔡琰歸漢圖 別王監簿 別所親 別方槐庭山人二首 別方槐庭山人二首 半云庵 白拒霜 贈吳秀林東歸 哭薛榆溆同舍 西湖 冬青花 哭德和伯氏六首 哭德和伯氏六首 哭德和伯氏六首 哭德和伯氏六首 哭德和伯氏六首 哭德和伯氏六首 讀文山集 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閱之有感 釣臺 答柴主簿二首 答柴主簿二首 妾薄命六首 妾薄命六首 妾薄命六首 妾薄命六首 妾薄命六首 妾薄命六首 有感 夢中作 夢中作 夢中作 夢中作 書陸放翁詩卷后 京口月夕書懷 雜詠十首酬汪鎮卿 雜詠十首酬汪鎮卿 雜詠十首酬汪鎮卿 雜詠十首酬汪鎮卿 雜詠十首酬汪鎮卿 雜詠十首酬汪鎮卿 雜詠十首酬汪鎮卿 雜詠十首酬汪鎮卿 雜詠十首酬汪鎮卿 雜詠十首酬汪鎮卿 夢回 溪亭 溪亭
最新收錄:

暫未開通

林景熙
林景熙簡介

全 名 林景熙

林景熙林景熙簡介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陽,號霽山。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南宋末期愛國詩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釋褐成進士,歷任泉州教授,禮部架閣,進階從政郎。宋亡后不仕,隱居于平陽縣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撿拾帝骨葬于蘭亭附近。他教授生徒,從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際詩壇、創作成績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溫州歷史上成就最高的詩人。卒葬家鄉青芝山。著作編為《霽山集》。


林景熙林景熙的介紹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陽),號霽山。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南宋末期愛國詩人。咸淳七年(1271)進士。受泉州教授,歷禮部架閣,轉從政郎。宋亡后不仕,隱居于平陽縣城白石巷。據新編《平陽縣志·林景熙傳》載:元世祖忽必烈所任江南釋教總統楊璉真迦,發掘紹興宋陵及大臣墓101所,拋棄其遺骨。時景熙在紹興王英孫家作客,激于愛國義憤,約鄉人鄭樸翁等喬裝采藥人前往,拾得高宗、孝宗骸骨,共裝六函,葬于蘭亭附近,移植皇陵冬青樹作為標志,又作《冬青花》和《夢中作四首》,以記其事。景熙這種熱愛祖國,反抗民族壓迫的行動,深受稱贊。他教授生徒,從事著作,漫游江浙,因而名重一時,學者稱“霽山先生”。霽山先生墓在家鄉青芝山。著作有《白石稿》、《白石樵唱》,后人編為《霽山集》。


林景熙林景熙的成就


  在宋元易代之際的遺民詩人中,林景熙與謝翱齊名,并稱翹楚。林景熙的詩歌創作大不同于其同鄉前輩——“四靈”派詩人。面對鼎革之際,山河破碎、民生艱危的局面,詩人并沒有嘯傲山林、寄情田園,而是時刻關注社會現實、關心民生疾苦。

  宋朝末年,民族斗爭劇烈,階級矛盾深化,人民災難重重。林景熙作為一個深感亡國之痛的愛國志士和文學家,其作品處處充滿對祖國美好河山的深深眷戀,對民族興衰存亡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對人民的疾苦寄于無限的同情。他的詩文風格幽婉,沉郁悲涼。論詩主張“詩文歸一”、“根于性情”。他的詩歌大多以自然達意的聯想,托物比興的手法,精粹簡練的語言,委婉曲折的表達方式,來揭示自己心靈深處亡國隱痛的情思和起到了對侵略者猙獰面目進行淋漓盡致的暴露,對在民族危難關頭賣國求榮、投敵變節的民族敗類進行無情鞭撻和對在抗擊外來侵略勢力、捍衛國家獨立、維護民族尊嚴而捐軀的死難者無限敬仰的效果和愿望。如他的五言律詩《枯樹》篇:“凋悴緣何事,青青憶舊叢。有枝撐夜月,無葉起秋風。暑路行人惜,寒巢宿鳥空。倘留心不死,噓拂待春工。”40個字落落簡篇,用托物比興的手法,精粹簡練的語言,意深筆婉地揭露了在元朝統治階級的屠刀與鐵蹄之下,故國山河處處一片焦土,人民流離顛沛、無家可歸,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難以聊生的悲慘局面。又如《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閱之有感》:“偶伴孤云宿嶺東,四山欲雪地爐紅。何人一紙防秋疏,卻與山窗障北風!”觸景生情,借景寫懷,沉郁蒼涼,其哀國懷舊之情,感人至深。

  同時林景熙在作品中還流露了強烈的復國愿望。《枯樹》中,“有枝撐夜月,無葉起秋風”暗示為復國而努力的志士尚在,只是力量還不足;“倘留心不死,噓拂待春工”,巧妙地將“樹心”比“人心”,只要人心不變,到適當的時候一定會達到復國目的。這是一首號召人民團結起來等待時機,趕走侵略者,實現復國目的、充滿愛國激情的詩歌。


林景熙林景熙的評價


  林景熙雖然棄官不仕過隱居生活,但他對戰斗在抗擊入侵者斗爭第一線的愛國將土十分關懷和深深思念。當他得到厓山戰斗失敗、將士大部陣亡、陸秀夫抱起年幼的皇帝跳海自亡的消息時,義憤填膺,悲痛之極,仰天大哭,遂與同里志士陳則翁等舉行哭祭悼念活動,并灑淚揮毫寫下了《題陸大參秀夫牡丹詩卷后》:“南海英魂叫不醒,舊題重展墨凝香。當時京洛花無主,猶有春風寄廣陵”的壯麗詩篇,以示對民族英雄的深深敬仰。林景熙的《讀文山集》七古云:“黑風夜撼天柱折,萬里飛塵九冥竭。誰欲扶之兩腕絕,英淚浪浪滿襟血。龍庭戈延爛如雪,孤臣生死早已決。綱常萬古懸日月,百年身世輕一發。苦寒尚握蘇武節,垂盡獨存杲卿舌。膝不可下頭可截,白日不照吾忠切。哀鴻上訴天欲裂,一編千載虹光發。書生倚劍歌激烈,萬壑松聲助幽咽。世間淚灑兒女別,大丈夫心一寸鐵。”這首詩歷來被認為是對民族英雄文天祥贊歌中最成功的一首,堪與《正氣歌》同讀。這是他的詩集中的壓卷之作。《中國文學史》評述作者林景熙的氣概不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歷史上曾有“南渡之后,堪與山陰放翁媲美者,唯霽山也”之說,并非過之。被清末著名學者梁啟超稱贊為“亙古男兒一放翁”的陸游,臨終之時寫了一首“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示兒》詩。 陸游念念不忘的祖國,在時過66年之后,終于實現了“統一”。林景熙親自目睹了這一在敵人屠刀鐵蹄之下的殘酷“統一”。所以林景熙很有感慨地寫了一首《書陸放翁詩卷后》詩:“……青山一發愁蒙蒙,干戈況滿天南東。來孫已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陸游的《示兒》不是說“但悲不見九州同”、“家祭無忘告乃翁”嗎?林景熙說:九州已經“同”了,可卻是“同”在蒙古人的干戈之下,家祭之時怎么可以告訴九泉之下的“乃翁”呢?林景熙這首詩的心情是非常沉重的,難怪有人讀了他的詩,無不感動得潸然淚下。

  林景熙的詩歌創作反映了宋元之交遺民的愛國情懷和亡國悲憤,不但思想性極強,而且在藝術上,尤其是詩歌意象與語詞特性以及比興與寄托、用典與寄托等方面達到了很高水平。

  林景熙詩歌創作最工七言律體,他對詩圣杜甫與陸游既有華藻、又見骨氣的詩歌風格十分推崇。他稱贊杜甫“詩中有史”,推譽陸游“寤寐不忘中原”的高風,他提倡作家要做到品德高尚,要有民族氣節,作品要雄渾和諧,正氣凜然。他在詩歌創作過程中“獨提詩律繼黃陳”,注重效法黃庭堅和陳師道奇警遒勁的格律。所以他創作的詩歌達到了立意深婉豪健,文筆簡古凝煉,語言含蓄酣暢,喻物生動貼切,膾炙人口,百讀不厭,感人至深的絕佳境界。他的“衣冠洛社浮云散,弓劍橋山落照空”、“鶴歸尚覺遼城是,鵑老空聞蜀道難”和“離亭落日馬嘶渡,舊國西風人喚船。湖海已空彈鋏夢,山林猶有著書年”、“游絲不系春暉住,愁絕天涯寸草心”等等都是警句迭出、耐人尋味的絕好佳句。

  林景熙不僅工詩且善作文。宋亡隱居后,在“神游舊月山河改,夢斷疏槐風雨深”的情境之中,他寄情山水,漫游吳越,在山水自然中抒發國家興亡之慨。《中國古代散文鑒賞辭典》中選載的《蜃說》、《粼說》和《鞍山齋記》是他的散文代表作。林景熙的散文文字精煉準確,敘述簡潔生動,意境深遠,感染力強,依次疊進,結構完整,文筆豪邁,揮灑自如,耐人尋味,引人入勝。他的《蜃說》篇被歷代注家作為范文選讀。

  林景熙的創作成就和藝術造詣,歷來受到很高的評價。與其同年代的方逢辰序稱:“宛然六義之遺音,非湖海嘯吟風月而已,于詩家門戶,當放一頭”,明胡應麟《詩藪》稱:“林德暘七言勁逸雄邁,《讀文山集》可謂元初絕唱”。

  蒙古人章祖程說:“陶淵明以義熙為心,杜子美以天寶興感為得詩人忠愛遺意,霽山先生之詩,蓋祖陶而宗杜者也,熟味之可見矣!”陳增杰教授在應浙江古藉出版社邀作《林景熙集校泔》時撰文稱:“林景熙的詩歌在宋季戛戛獨造,凌架諸家之上。”還有清人王士禛的《帶經堂詩話》、吳之振的《宋詩抄》、李慈銘的《越縵堂詩話》等等,都對林詩備加贊揚。

  林景熙有《白石樵唱》、《白石稿》詩文16卷傳世。元統二年(1334)鄉人章祖程合編為《霽山集》。《知不足齋叢書》本作《霽山先生集》5卷,卷首1卷,拾遺1卷。有1960年中華書局排印本。《宋代五十六家詩集》中有《白石樵唱集》1卷、清宣統石印本。1949年后,中華書局曾刊行《霽山集》。自2000年以來,浙江古藉出版社又整理編撰陸續出版發行。


林景熙林景熙的生平


  南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林景熙出生于平陽騰蛟帶溪林泗源。林家兄弟三人(一說四人),景熙居第二。長兄林景怡,字德和,號曉山,從事教育工作,為當地鄉校主持人,人品高潔,有詩作傳世。季弟林景英,字德淵。

  景熙自幼聰穎,好讀書,20歲時已有詩名。被舉薦到首都臨安,就讀太學。宋時太學分外舍、內舍、上舍三等。外舍考試合格,選升內舍,再由內舍選升上舍。內舍、上舍均有限額。上舍考試上等,即可授職,稱“上舍釋褐”,榮耀等同進士登第。

  南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三月,元軍在伯顏率領下進入建康,臨安政權已呈土崩瓦解之勢,可恨那些大臣們尚在勾心斗角。景熙眼看國事已無可為,不久便棄官歸里,隱居平陽縣城白石巷。

  德祐二年(1276)春,在臨安陷落前,益王、廣王逃離臨安,閏三月陸秀夫等在溫州江心寺,奉益王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廣王副之。

  南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林景熙應會稽王英孫的邀請,來到越中。“一曲危欄人獨倚,江山渾在夢中看。”宋亡后,貴公子出身的王孫英,在這樣百無聊賴的心情下,延致四方名土,嘯傲泉石,飲酒賦詩,這是反元情緒一種無可奈何的發泄。景熙在越中先接觸了謝翱、唐玨、胡僑等富有強烈的民族意識的志士。

  南宋祥興二年(1279)二月,厓山(今作崖山)戰敗,陸秀夫背著小皇帝投海。消息傳來,林景熙與陳則翁等人秘密舉行哭祭。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總統江南釋教的札木楊喇勒智(楊璉真珈)為了盜取來皇陵中的金玉寶玩,把在會稽的徽欽二帝以下的歷代帝王后妃的陵墓全部發掘,把剩骨殘骸拋棄在草莽中,慘狀目不忍睹,但無人敢去收拾。這時林景照正在會稽,出于民族義憤,與鄭樸翁等扮作采藥人,冒著生命危險,上山拾取骨骸。景熙收得殘骨兩函,托言佛經,埋葬于蘭亭山中,并移植宋常朝殿前冬青樹作為標志,并寫了《冬青花》詩:“移來此種非人間,曾識萬年觴底月。蜀魂飛繞百鳥臣,夜半一聲山竹裂。”又作《夢中詩》四首,以凄愴的聲調記錄了埋骨的經過,抒發了自己的悲憤,并希望將來能讀到他的詩的人,知道民族正氣依然存在,沒有隨著國家的淪亡而完全消失。

  至元二十七年(1290)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義八周年忌日,好友謝翱登富春山西臺哭祭,寫了《西臺慟哭記》,又寄詩給林景熙,林景熙寫了《酬謝皋父見寄》,一開頭便說:“入山采芝薇,豺虎據我丘;入海尋蓬萊,鯨鯢掀我舟。山海兩有礙,獨立凝遠愁。”意為:古人不得志,則隱居山林,或遁跡江海,如今國亡,何處去找一方凈土呢?因悲嘆:“行行古臺上,仰天哭所思。余哀散林木,此意誰能知?”

  元成宗大德初年,林景熙開始他的漫游。先后到過杭州、華亭、蘇州、無錫、鎮江、湖州以及嚴陵等地。寫了許多寄托愛國之情的紀游詩,與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處,也以詩文相互勉勵。他重過故宮,江山易主,景物全非,發出“王氣銷南渡,僧坊聚北宗。煙深凝碧樹,草沒景陽鐘”的感嘆。過葛嶺時,他對已被殺死的權奸賈似道,還責問“誤國竟何言!”

  景熙歸隱后,曾說不再與聞世事,但當他聽到謝枋得不與元朝合作,絕食而死,十分欽佩,他寫道:“何人續遷史,表為節義雄。”他聽到家鉉翁放歸,呈詩說:“衣冠萬里風塵老,名節千年日月懸。”把他比作蘇武,表示無限景仰。同時,他以犀利的筆鋒,借秦吉了和孫供奉,對那些寡廉鮮恥的叛將貳臣,予以痛斥。

  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景熙到58歲后,才大部分時間住在平陽,他在馬鞍山麓建了一所超奧別業,教授生徒,過著清貧的生活,以顏回草食瓢欽、樂在其中來自我解嘲。但他還是關心世事。

  大德四年(1300)他為判官王秉仁寫了《平陽縣治記》使人們知道平陽建縣的歷史。

  大德五年(1301),他寫了《公溥堂記》向州守孫筠進了藥石之言,希望他能為老百姓做些好事。

  大德十年(1306),州判皮元修了陰均陡門,他欣然為其作記。

  大德十一年(1307),《平陽州志》修成,他作了序言。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景熙67歲,忽然游興勃發,北上杭州。來往吳越日久,時感思念家鄉,漸覺體力不支。他在杭州患疾,自覺不宜久留異地而揮淚訣別友人回到平陽家鄉。

  林景熙在家臥病兩年后,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飲恨辭世,享年69歲。晚年,他把自己的詩文收集起來,編成雜文十卷,詩六卷,詩集名《白石樵唱》。

  元順帝元統二年(1334),林景熙逝世后二十四年,同里章祖程的《白石樵唱》注釋本問世。


林景熙林景熙的墓


  林景熙墓位于其故鄉平陽縣帶溪鄉林泗源村莊后面青芝山(俗名臥牛山)朝南山坡上。磚室結構。清乾隆十二年(1747),平陽縣令徐恕率林泗源裔孫重修陵園,并親題墓碑曰:南宋忠義林霽山先生之墓。1983年,霽山先生墓被平陽縣人民政府列為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分別于1987年和1991年,由政府和當地群眾籌集資金,在墓前修筑“仰霽亭”和“霽山碑林”。仰霽亭作8樁3間,仿宋亭閣式石木建筑。亭匾“仰霽亭”三字為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趙樸初所題。亭中詩碑正面刻有林景熙代表作《冬青花》,張鵬翼書;背面刻有《仰霽亭碑記》,蘇淵雷撰書;石柱上刻有名家書寫的楹聯多副。劉海粟、沙孟海、方去疾,陸儼少等一大批書畫大家也在這里留下了珍貴的墨寶。

  林景熙墓碑刻有“南宋忠義林霽山先生之墓”,系清乾隆十二年(1747)邑令徐恕題。1987年修葺時,在墓前新建仰霽亭一座。亭作8樁3間。仿宋亭閣式石木建筑。亭匾“仰霽亭”三字為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所題。亭中詩碑正面刻有林景熙代表作《冬青花》,張鵬翼書;背面刻有《仰霽亭碑記》,蘇淵雷撰書;石柱上刻有名家書寫的楹聯多副。

   宋朝



查辭海 chacihai.com baike-map 浙ICP備19001761號-4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乐县| 娄底市| 临高县| 璧山县| 荔浦县| 玉树县| 南溪县| 武陟县| 根河市| 临湘市| 吉木乃县| 无锡市| 桂平市| 灵山县| 西乡县| 衡山县| 咸丰县| 钟祥市| 仁化县| 绩溪县| 太和县| 抚宁县| 谢通门县| 冀州市| 都江堰市| 珲春市| 鄂托克旗| 镇坪县| 微山县| 汉阴县| 金塔县| 洪洞县| 安徽省| 临清市| 电白县| 嘉定区| 衢州市| 金阳县| 吉木萨尔县| 新蔡县| 九寨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