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景熙林景熙的生平
南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林景熙出生于平陽騰蛟帶溪林泗源。林家兄弟三人(一說四人),景熙居第二。長兄林景怡,字德和,號曉山,從事教育工作,為當地鄉校主持人,人品高潔,有詩作傳世。季弟林景英,字德淵。
景熙自幼聰穎,好讀書,20歲時已有詩名。被舉薦到首都臨安,就讀太學。宋時太學分外舍、內舍、上舍三等。外舍考試合格,選升內舍,再由內舍選升上舍。內舍、上舍均有限額。上舍考試上等,即可授職,稱“上舍釋褐”,榮耀等同進士登第。
南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三月,元軍在伯顏率領下進入建康,臨安政權已呈土崩瓦解之勢,可恨那些大臣們尚在勾心斗角。景熙眼看國事已無可為,不久便棄官歸里,隱居平陽縣城白石巷。
德祐二年(1276)春,在臨安陷落前,益王、廣王逃離臨安,閏三月陸秀夫等在溫州江心寺,奉益王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廣王副之。
南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林景熙應會稽王英孫的邀請,來到越中。“一曲危欄人獨倚,江山渾在夢中看。”宋亡后,貴公子出身的王孫英,在這樣百無聊賴的心情下,延致四方名土,嘯傲泉石,飲酒賦詩,這是反元情緒一種無可奈何的發泄。景熙在越中先接觸了謝翱、唐玨、胡僑等富有強烈的民族意識的志士。
南宋祥興二年(1279)二月,厓山(今作崖山)戰敗,陸秀夫背著小皇帝投海。消息傳來,林景熙與陳則翁等人秘密舉行哭祭。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總統江南釋教的札木楊喇勒智(楊璉真珈)為了盜取來皇陵中的金玉寶玩,把在會稽的徽欽二帝以下的歷代帝王后妃的陵墓全部發掘,把剩骨殘骸拋棄在草莽中,慘狀目不忍睹,但無人敢去收拾。這時林景照正在會稽,出于民族義憤,與鄭樸翁等扮作采藥人,冒著生命危險,上山拾取骨骸。景熙收得殘骨兩函,托言佛經,埋葬于蘭亭山中,并移植宋常朝殿前冬青樹作為標志,并寫了《冬青花》詩:“移來此種非人間,曾識萬年觴底月。蜀魂飛繞百鳥臣,夜半一聲山竹裂。”又作《夢中詩》四首,以凄愴的聲調記錄了埋骨的經過,抒發了自己的悲憤,并希望將來能讀到他的詩的人,知道民族正氣依然存在,沒有隨著國家的淪亡而完全消失。
至元二十七年(1290)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義八周年忌日,好友謝翱登富春山西臺哭祭,寫了《西臺慟哭記》,又寄詩給林景熙,林景熙寫了《酬謝皋父見寄》,一開頭便說:“入山采芝薇,豺虎據我丘;入海尋蓬萊,鯨鯢掀我舟。山海兩有礙,獨立凝遠愁。”意為:古人不得志,則隱居山林,或遁跡江海,如今國亡,何處去找一方凈土呢?因悲嘆:“行行古臺上,仰天哭所思。余哀散林木,此意誰能知?”
元成宗大德初年,林景熙開始他的漫游。先后到過杭州、華亭、蘇州、無錫、鎮江、湖州以及嚴陵等地。寫了許多寄托愛國之情的紀游詩,與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處,也以詩文相互勉勵。他重過故宮,江山易主,景物全非,發出“王氣銷南渡,僧坊聚北宗。煙深凝碧樹,草沒景陽鐘”的感嘆。過葛嶺時,他對已被殺死的權奸賈似道,還責問“誤國竟何言!”
景熙歸隱后,曾說不再與聞世事,但當他聽到謝枋得不與元朝合作,絕食而死,十分欽佩,他寫道:“何人續遷史,表為節義雄。”他聽到家鉉翁放歸,呈詩說:“衣冠萬里風塵老,名節千年日月懸。”把他比作蘇武,表示無限景仰。同時,他以犀利的筆鋒,借秦吉了和孫供奉,對那些寡廉鮮恥的叛將貳臣,予以痛斥。
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景熙到58歲后,才大部分時間住在平陽,他在馬鞍山麓建了一所超奧別業,教授生徒,過著清貧的生活,以顏回草食瓢欽、樂在其中來自我解嘲。但他還是關心世事。
大德四年(1300)他為判官王秉仁寫了《平陽縣治記》使人們知道平陽建縣的歷史。
大德五年(1301),他寫了《公溥堂記》向州守孫筠進了藥石之言,希望他能為老百姓做些好事。
大德十年(1306),州判皮元修了陰均陡門,他欣然為其作記。
大德十一年(1307),《平陽州志》修成,他作了序言。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景熙67歲,忽然游興勃發,北上杭州。來往吳越日久,時感思念家鄉,漸覺體力不支。他在杭州患疾,自覺不宜久留異地而揮淚訣別友人回到平陽家鄉。
林景熙在家臥病兩年后,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飲恨辭世,享年69歲。晚年,他把自己的詩文收集起來,編成雜文十卷,詩六卷,詩集名《白石樵唱》。
元順帝元統二年(1334),林景熙逝世后二十四年,同里章祖程的《白石樵唱》注釋本問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