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中饑甚六月一雨頗慰 / 作者:林景熙 |
雨余燈火坐茅齊,此夕田家有好懷。
造物心終扶畎畝,蒼生命已墮顛崖。
燕山漕粟初航海,浙水移家半人淮。
貞觀三錢誰復識,擁衣數起望臺階。
|
|
浙中饑甚六月一雨頗慰解釋: 《浙中饑甚六月一雨頗慰》是宋代詩人林景熙的作品。這首詩描述了在浙江地區遭受饑荒的情景,然而一場六月的雨卻給人們帶來了一絲慰藉。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雨停后,燈火在農舍中閃爍,
在這個夜晚,田園家庭充滿了美好的思緒。
上天造物者始終關懷著人們的農田,
而人類的生活已經陷入了困境。
燕山的糧食航向大海遠航,
浙江的居民開始移居到淮河一帶。
貞觀年間的三錢銀幣,誰還記得,
只有身披破衣的人們望著宮階起身。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宋代浙江地區的饑荒景象,但通過描述雨后的一夜,表達了人們對希望和美好生活的渴望。
詩中提到的"燈火坐茅齊",表現了農舍中的燈火和家庭的團聚。這是一種溫暖、寧靜的場景,與外面荒涼的世界形成鮮明對比,凸顯了對家庭和寧靜生活的珍視。
"造物心終扶畎畝,蒼生命已墮顛崖"這兩句表達了造物主對農田的關懷,但與此同時,人們的生活卻已經陷入了困境。這種對造物主關懷的感慨,突出了人們對于困境的無奈和尋求希望的渴望。
"燕山漕粟初航海,浙水移家半人淮"這兩句描述了因饑荒而導致的人們遷徙的景象。燕山的糧食被船只運往遠方的海洋,而浙江的居民則逐漸開始移居到淮河一帶。這種遷徙和轉變暗示了社會動蕩和生活不穩定的局面。
"貞觀三錢誰復識,擁衣數起望臺階"這兩句表達了人們對過去繁榮時期的懷念和對現實的無奈。貞觀年間的三錢銀幣已經成為了過去的記憶,只有那些身披破衣的人們,望著宮階起身,表現出對過去輝煌時刻的追憶和對現實困境的無奈。
整首詩通過對饑荒景象的描繪,展現了人們對希望和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時也凸顯了社會動蕩和人們生活困境的現實。這種對比和矛盾的情感,使得詩中的景象更加鮮明,深入人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