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安院 / 作者:林景熙 |
倚山寶閣照崔嵬,山鳥山云自去來。
竹籟曉和幽梵合,藤花春入古松開。
丹空遺灶形難蛻,草暗孤城首重回。
處士凄涼猶是晉,廬山蓮社許參陪。
|
|
瑞安院解釋: 《瑞安院》是宋代文人林景熙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山間的寶閣,以及山鳥、山云、竹聲、梵音、藤花和古松的景象,同時還融入了一些歷史和文學的意象。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倚靠在山腰上的寶閣,照耀著高峻的山峰。山上的鳥兒和云彩自由地來去。竹林的聲音與清幽的佛音相和諧,藤花春天穿過古松的枝葉。紅色的煙霧遺留在灶臺上,形狀難以褪去,草木茂密掩蓋了孤寂城頭,重返了昔日的輝煌。這個處士的凄涼境遇仍然像晉代一樣,廬山的蓮社邀請你前去參觀。
詩意:
《瑞安院》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對寧靜、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歷史的追溯。寶閣倚山而建,給人一種高傲、獨立的感覺,與山鳥、山云的往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竹林的聲音與佛音相融,傳達出一種寧靜和超脫塵世的意境。藤花穿過古松,象征著春天的到來,也暗示著歷史的回歸和繁榮的往昔。
詩詞中的丹空遺灶、草暗孤城等描寫,通過暗示歷史的消逝和時間的流轉(zhuǎn),表達了作者對逝去歲月和輝煌文化的思考和懷念。詩中所提到的處士和晉代,以及廬山的蓮社,都是歷史和文學的意象,進一步擴展了詩詞的意境和內(nèi)涵。整首詩以自然景物為背景,融入了歷史和文化的元素,展現(xiàn)了作者對自然、歷史和人文的獨特感悟。
賞析:
《瑞安院》以林景熙獨特的筆觸描繪了一幅山間寶閣的景象,將山鳥、山云、竹聲、梵音、藤花和古松等元素融入其中,展現(xiàn)了自然的美妙和歷史的變遷。詩詞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對比,使讀者能夠感受到山間寧靜、歷史的滄桑和文化的瑰寶。
在閱讀《瑞安院》時,讀者可以想象自己置身于山間的寶閣之中,感受大自然的恢弘和寧靜。同時,通過對歷史和文化意象的追溯,可以反思人類的文明之路和歷史的起伏。詩中的丹空遺灶、草暗孤城等描寫,使人產(chǎn)生對逝去歲月和曾經(jīng)輝煌的思考,引發(fā)對人生和歷史的深刻思考。
總的來說,《瑞安院》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展示了作者對寧靜、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融入了歷史和文學的元素,呈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意境和情感。這首詩詞以其深邃的詩意和豐富的意象,給人們帶來了對自然、歷史和文化的思考和感悟,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和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