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山十詠和鄧牧心·附子岡 / 作者:林景熙 |
洞霞疑接臺峰近,石機空歌蜀道難。
一種靈苗人不識,半山霜夜南痕乾。
|
|
陶山十詠和鄧牧心·附子岡解釋: 《陶山十詠和鄧牧心·附子岡》是宋代詩人林景熙的作品。這首詩描述了作者游覽陶山時的景色和感受。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附子岡
洞霞疑接臺峰近,
石機空歌蜀道難。
一種靈苗人不識,
半山霜夜南痕乾。
譯文:
洞穴和霞光似乎相連,接近高聳的臺峰,
山中響起了空靈的歌聲,唱著艱難的蜀道。
有一種神奇的植物,人們不太了解,
山的半邊,在霜夜中留下南方的痕跡。
詩意:
這首詩通過描繪作者游覽陶山的景象,表達(dá)了對自然山水的贊美和對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的思考。作者借助山峰、洞穴、霞光、歌聲等形象,展示了山水之間的奇妙聯(lián)系和山中神秘之美。同時,詩中還暗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難以逾越的隔閡,以及對陌生事物的好奇和探索的渴望。
賞析:
這首詩以深邃、神秘的意象勾勒出了陶山的壯麗景色。洞穴與霞光的相連,給人一種懸浮于天地之間的感覺,增添了山峰的神秘氣息。石機空歌的描寫,讓人聯(lián)想到艱難險阻的蜀道,表達(dá)了作者對自然環(huán)境的敬畏和對人生困難的思考。
詩中提到的一種靈苗,暗示著人們對于未知事物的無知和對神秘事物的好奇。作者通過這種靈苗的描繪,把人類對自然的認(rèn)知局限和對未知世界的向往展現(xiàn)出來。
最后兩句“半山霜夜南痕乾”,通過描寫夜晚的霜和南方的痕跡,給人以寂靜和孤獨的感覺。這種冷寂的意象與前文所描繪的奇妙景色形成鮮明對比,進(jìn)一步凸顯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隔閡和無法逾越的限制。
總體而言,這首詩以豐富的意象和隱喻,展現(xiàn)了作者對陶山景色的獨特感受,同時也通過自然景觀反映了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guān)系和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