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慧能(636~713)唐代僧人生于唐太宗貞觀十年卒于唐玄宗先天二年(亦稱開元元年)禪宗南宗創始人世稱禪宗六祖;俗姓盧先世為河北范陽(今北京大興)人其父在唐武德三年(626)被貶官流放至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慧能就是在新州出生時為貞觀十年。慧能三歲喪父后隨母移居南海(今廣州)家境貧苦稍長后靠賣柴養母度日;某天慧能在賣柴時聽人讀誦[金剛經]引起內心領悟得知受自黃梅弘忍禪師處慧能覺得自己與佛法有緣遂辭老母于高宗龍朔元年(661)前往黃梅東山寺參禮弘忍。弘忍初見便直入問道:「居士從何而來意欲為何?」慧能答:「弟子嶺南人唯求作佛。」弘忍說:「嶺南獦獠人(對南方土人的稱呼)豈有佛性怎能成佛?」悟性甚高的慧能對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五祖聽了心服口服但為磨練他只命他隨眾僧作勞行在碓房當舂米小僧;慧能在碓房劈柴踏碓共八個月。 一天弘忍集合門下要大家作一首偈察看各人見地以便傳衣付法。當時神秀是東山寺的法席上座受到大家仰望主張漸悟于是將偈寫在廊下壁上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一時傳誦全寺。慧能知道了認為神秀沒有見性也作了一偈請人寫在壁上偈曰:「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主頓悟之偈受到弘忍的贊許便在夜間喚他進房秘授禪法、法衣、繼承了祖位成為六祖。壇經內說五祖為他付授金剛經大旨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處慧能當下大悟如一切萬法本不離自性。 五祖密傳衣認為慧能法輩尚低為免法門續絕問題滋生爭端遂即令慧能南去暫隱再待機行化于是慧能回到嶺南遁于四會、懷集(今廣西境內)二集間至唐儀鳳元年(676)慧能抵廣州法性寺遇印宗法師因見二僧對風吹播旗飄揚而起爭端一說是風動一說是幡動慧能聽后表示既非風動亦非幡動而是心動。印宗法師聞此語知慧能非同一般立刻延其入席上道慧能方出示五祖所傳衣;未幾印宗為慧能剃發至此六祖始正式顯現出家相受具足戒。 不久慧能應韶州刺史韋璩邀請離開法性寺到韶州(今廣東境內)在大梵寺講經又到曹溪弘法;弟子法海記錄其法語加以整理編集為〔法寶壇經〕簡稱〔壇經〕也就是人盡皆知的〔六祖壇經〕。最初〔壇經〕僅有法海的一萬二千字紀錄本即后來的敦煌本后來又陸續出現三個版本:(1)唐代僧人惠昕的改編本約一萬四千字; (2)未署編撰人〔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曹溪原本〕一卷兩萬余字; (3)元世祖至元末年僧人宗室的改編本題為〔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卷兩萬多字。 慧能弘揚頓悟之說宣講「見性成佛」;認為真如佛性的心及于人及非人在他看來眾生和佛陀之間沒有多大差異只不過在于迷悟之別。他與在北方宣揚漸悟之說的神秀相抗成為南宗之祖世人有「南頓北漸」、「南能北秀」之說。卒后說「大鑒禪師」王維、柳宗元、劉禹錫等皆為其撰寫碑文。聞名弟子有神會、懷讓、行思等。其頓悟之說對后人哲學觀、藝術創作等均有深遠影響。
慧能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教育Wiki編版
慧能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唐代一位高僧的法號。(公元638~713)俗姓盧祖籍范陽(今河北省涿縣)。三十多歲到黃梅從弘忍學法。后回韶州住在曹溪寶林寺傳授禪法。住曹溪三十年雖武后、中宗召請終不赴京。禪宗自初祖以來無頓漸之分自六祖慧能開啟頓門嗣后并成為禪宗的正統。得法弟子四十人其后支派并起成為唐以后中國佛教的主流。也作「惠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