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教育智慧」一詞系由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所提出用以聯結教育理論與實踐;赫爾巴特可說是最早注意教育理論與實踐間聯結的教育學者。 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一向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對于兩者間關系的討論也常因對人類的理性及實在有不同的看法而產生極大的分歧。理論與實踐的問題放到教育上來看時也極為重要因為教育本就是一項無法離開實踐的人類活動;如何厘清教育實踐與理論間的關系一直是許多教育學者與哲學家所孜孜研究的課題。 自從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將人類的理性活動分為三種不同的表現形式:理論沈思、行為實踐與技藝制作后人類的理論與實踐間便產生了一道難以彌補的鴻溝。雖然亞里斯多德提出了以「實用智慧」(phronesis)來溝通理論與實踐的差距但亞里斯多德卻也同時否定了這種基于對情境認識來產生行為抉擇的「實用智慧」有獲得最高幸福的可能。 到了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時則企圖以揭露認知與實踐主體的理性功能及限制來解決理論與實踐間距離的問題;康德認為只有對「規范」的「理論性」認識并不足以有益于具體實踐性問題的解決。為了達到實踐的目的更需有一種敏銳的判斷力所以康德提出了以「反省的判斷力」(die reflektierende Urteilskraft)來作為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結。 康德的「反省的判斷力」的觀念對于赫爾巴特的教育學影響甚大;赫爾巴特的「教育智慧」正是脫胎于康德的學說。赫爾巴特所講的圓熟的「教育智慧」是指在實踐中逐漸成長而又受到教育理論指引的一種智慧一方面可以為理論提供服務導引教育本質在理論上的意義決定;另方面則可作為實踐的直接橋梁藉由迅捷的判斷與決定使具體的教育實踐能接近于教育理論中的理想。 赫爾巴特的「教育智慧」的提出在教育理論與實踐間關系的探討上具有開創性貢獻。因為教育學作為對教育實踐反省的學科而言其研究的對象不是普效性的法則而是教育過程中具體的、具有發展性的活生生個體所以更應考慮到在教育實踐中的運用問題而不只是死板地將「法則」應用在教育情境中。教育學本身不可能「規則化」必須預留實踐者在整個「教育場」中開展其能力的可能從康德的「反省判斷力」到赫爾巴特的「教育智慧」都是這種拉近教育理論與實踐間距離的努力。 雖然赫爾巴特提出的「教育智慧」有前述的貢獻但是也有其限制之處;就是赫爾巴特將教育學建基在心理學與倫理學上使教育學成為其他學科領域的應用科學因而喪失了教育學與教育過程中的獨特面貌。赫爾巴特將教育學如此定位的結果使得教育學在十九世紀末遭到實徵主義哲學的強有力挑戰。后來赫爾巴特所講的「教育智慧」遂在精神科學教育學中轉變成一種強固的教育人格或成熟的教育文化并以人格與文化來作為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