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遠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教育Wiki編版
1:①慧遠(334~416)東晉時高僧山西雁門人俗姓賈;初習儒術博綜六經尤善老莊二十二歲與其弟慧持往太行桓山皈依道安。后至廬山結白蓮社為我國凈土宗初祖;精般若性空之學年二十四即登講席時引〔莊子〕一書以說明佛教之實相義使惑者曉然領解。期間曾迎請罽賓沙門僧伽提婆譯 〔阿毗曇心論〕、〔三法度論〕并為兩論作序標舉宗旨推重提倡于是開啟了南方毗曇學之端緒。元興二年(403)桓玄下令沙汰沙門令沙門盡敬王者慧遠于是著〔沙門不敬王者論〕認為 「出家是方外之賓」雖「不處王侯之位亦已協(xié)契皇極在宥王民」所以「不得興世典同禮」不應致敬王者并且表明「形盡神不滅」。 慧遠著有[明報應論〕、〔三報論〕等闡發(fā)靈魂不死因果輪回;又與北方鳩摩羅什經常書信往返慧遠問羅什答成三卷〔大乘義章〕(又稱大乘大義章);所著〔法性論〕認為佛法身永恒存在至極(涅樂、法性)以不變?yōu)樾缘眯砸泽w極為宗。慧遠之學內外兼綜于儒精〔周易〕、〔毛詩〕、〔三禮〕于道則擅〔莊子〕、〔老子〕于佛則宗〔般若〕;主張「百家同致」認為釋、道、儒三家可合而明;又于〔出三藏記集〕、〔弘明集〕、〔廣弘明集〕、〔高僧傳〕中收錄其部分論、序、贊、書著此中以〔沙門不敬王者論〕影響較大。聞名弟子有慧觀、僧濟、法安、曇邕、道祖等。 ②慧遠(523~592)北周隋初僧人據〔高僧傳〕卷八載俗姓李敦煌人又稱隨遠、小遠、大遠、北遠;因住凈影寺故稱凈影寺慧遠與廬山慧遠相別;后攜學侶遷居高都(今山西晉城)。年十三出家十六歲時隨湛律師赴鄴(今河北臨漳)專讀大小乘經論;二十歲從法上受具足戒后從大隱律師學「四分律」學成返高都清化寺。周武帝滅齊命廢經毀像沙門還俗眾皆莫敢抗諫師獨挺出與帝辯駁曰:「陸下今恃王力自在破滅三寶是邪見人阿鼻地獄不揀貴賊陸下何得不怖?」(〔大藏經〕五零.四九零下)。后隱于汲郡(含河南汲縣西南)西山三年間誦〔法華經〕〔維摩經〕等;大象二年(580)北周靜帝恢復佛法住講少林寺。隋開皇七年(587)敕為大德住興善寺復另立凈影寺常居講說四方投學者七百余人;十二年(592)又敕命主持譯場刊定詞義卒于凈影寺世壽七十。弟子甚眾其中知名者有:靈璨、慧遷、慧覺等。其論著有:〔大乘義章〕二十六卷、〔大涅槳經義記〕二十卷、〔十地經論疏〕十四卷、〔華嚴經疏〕七卷、〔維摩經義記〕四卷、〔勝鬘經義記〕三卷等共二十部百余卷;對中國佛教界的影響甚鉅。
慧遠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東晉一位高僧的法號。(公元334~416)俗姓賈雁門樓煩(約在今山西寧武附近)人。初學儒家、老、莊二十一歲往太行恒山(今河北曲陽西北)參見道安聽講般若經遂從而出家。后入廬山住東林寺領眾修道。善于般若并兼倡阿毗曇、戒律、禪法。因此中觀、戒律、禪、教及關中勝義都仗慧遠而流播南方。曾與劉遺民等人在阿彌陀像前立誓共期往生凈土故后世凈土宗尊為初祖。聞名弟子有慧觀、僧濟、法安等另有雷次宗傳其禮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