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本位評量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在測驗與評量方面課程本位評量是很新的名詞。但是教師長久以來都在做的評估工作其本質是效標參照的評量(criterion-referenced assessment)而效標是學校課程。此效標參照測驗的基本假定是標準化測驗不能有效地評估教學績效和個別學生的學習成果也不能提供每天教學時所需要的教學決定如「今日要教什么?」「如何教學最能幫助學生獲得進步?」等問題。 為了使學校的評量工作能夠反應學校課程教學績效利用學校教學課程做比較的標準亦即提供學生的刺激材料便是課程內容而不是各個測驗題目。學生的進步情形就是以提供個別學生學習的課程習得多少為標準例如評估學生朗讀課文為例可評量學生在一分鐘內正確讀出多少個字錯誤有多少個字。 課程本位評量對收集提供教學用的決定最有幫助。其步驟有三:(1)在教學之前的教學計劃; (2)在教學后的精熟程度; (3)定期評量長期教學目標。此評量方式最能顯示學生進步實況及教學績效。 以同儕表現為課程本位之評估可以決定某個學生應否接受特殊教育。當個別學生的學習表現在課程作業上達到同年級或班上的平均水準時是一個普通班的正常孩子;若未能達到一般學生的表現標準顯示該生為低成就的學生。課程本位的評量標準可能是課程本身也可能是班級、年級、地區性常模為標準。 課程本位的評量對計劃及監控教學訊息的來源十分有用尤其在特殊教育中個別化教育方案(Individual Education Program IEP)的設計過程中十分有用:(1)可對學生目前的行為表現水準做一摘要:(2)建議適當的教學目標及行為目標(3)證明學生學習進步的情形。
課程本位評量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教育Wiki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