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产欧产美韩系列麻豆,最全的欧美大片,日本hiphop大师yokoi,巜人妻私密按摩师3


查辭海

 部首檢索 拼音檢索 近義詞 反義詞 語造 辭海百科
李隆基詩詞作品集:
端午 好時光 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 幸蜀西至劍門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送胡真師還西山 野次喜雪 過大哥宅探得歌字韻 溫湯對雪 題梅妃畫真 首夏花萼樓觀群臣宴寧王山亭回樓下又申之以賞樂賦詩 賜道士鄧紫陽 賜諸州刺史以題座右 傀儡吟 千秋節賜群臣鏡 春中興慶宮酺宴 喜雪 早度蒲津關 送玄同真人李抱樸謁灊山仙祠 送趙法師還蜀因名山奠簡 同劉晃喜雨 觀拔河俗戲 送賀知章歸四明 過老子廟 送忠州太守康昭遠等 過晉陽宮 鶺鴒頌 過大哥山池題石壁 續薛令之題壁 潼關口號 巡省途次上黨舊宮賦 餞王晙巡邊 送張說巡邊 游興慶宮作 平胡 早登太行山中言志 左丞相說右丞相璟太子少傅乾曜同日上官命宴東堂賜詩 千秋節宴 為趙法師別造精院過院賦詩 賜崔日知往潞州 南出雀鼠谷答張說 幸鳳泉湯 途經華岳 王屋山送道士司馬承禎還天臺 集賢書院成,送張說上集賢學士,賜宴得珍字 同二相已下群官樂游園宴 春晚宴兩相及禮官麗正殿學士探得風字 春日出苑游矚(太子時作) 送道士薛季昌還山 答司馬承禎上劍鏡 千秋節賜群臣鏡 軒游宮十五夜 途次陜州 旋師喜捷 惟此溫泉是稱愈疾豈予獨受其福思與兆人共之…言其志 同玉真公主過大哥山池 春臺望 初入秦川路逢寒食 過王濬墓 經河上公廟 登蒲州逍遙樓 送李邕之任滑臺 校獵義成喜逢大雪率題九韻以示群官 行次成皋途經先圣擒建德之所緬思功業感而賦詩
最新收錄:

暫未開通

李隆基
李隆基簡介

全 名 李隆基

李隆基李隆基簡介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稱唐明皇,公元685年出生在東都洛陽(今河南洛陽),712年至756年在位。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后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侫臣,導致了后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762年病逝。


李隆基李隆基的生平


  

簡述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也稱唐明皇,是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公元712年至公元756年在在位。公元762年,李隆基病逝。

  公元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

  公元712年,李旦禪位于李隆基,后賜死太平公主,李隆基遂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

  在位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后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侫臣,導致了后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

  

早期

  玄宗李隆基垂拱元年乙酉年八月五日戊寅日(685年9月8日)生于東都洛陽,屬相雞,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知曉音律,擅長書法,儀表雄偉俊麗。玄宗712年即位和改元,年號為先天,后改開元,再改天寶,756年退位,在位45年,上元二年四月五日甲寅日(762年5月3日),太上皇玄宗崩殂于京師長安神龍殿,享年78歲,群臣上謚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廟號玄宗,廣德元年(763年)三月十八日辛酉日崩于長安太極宮,葬玄宗于泰陵。李隆基出生的時候正是武則天主政要做女皇的時候,所以他小時候就經歷了錯綜復雜的宮廷變故,這也許促使他形成了意志堅定的性格。他小時候就很有大志,在宮里自詡為"阿瞞",雖然不被掌權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見。在他七歲那年,一次在朝堂舉行祭祀儀式,當時的金吾大將軍(掌管京城守衛的將軍)武懿宗大聲訓斥侍從護衛,李隆基馬上怒目而視,喝道:“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訓斥我家騎士護衛!”隨之揚長而去,武則天知道后,非常驚訝,不僅沒有責怪,還“特加寵異之”(《舊唐書.玄宗本紀》)

  李顯的母親(武則天)死后,中宗懦弱無能,朝政大權慢慢落到了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之手,原來發動政變恢復唐朝的功臣、宰相張柬之也被他們貶官驅逐,太子李重俊被殺。韋皇后效仿原來武則天的做法,讓自己的兄長韋溫掌握大權,對于女兒安樂公主的違法賣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縱容。在公元710年,中宗終于死于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之手,被她們合謀毒殺。然后,韋皇后便想學習婆婆武則天,做第二個女皇。

  沒有等韋皇后動手,一直靜觀時變的李隆基(唐玄宗)和姑姑太平公主便搶先發動了兵變,率領御林軍萬余人攻占了皇宮,把韋皇后一派全部消滅,史稱“唐隆政變”。然后,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李隆基也因功被立為太子。

  但父親李旦優柔寡斷,不愿和太平公主發生正面沖突,總是忍讓。而太平公主則認為是自己給了他做皇帝的機會,功勞巨大,所以她掌握了朝政大權。隨著自己勢力的強大,太平公主的野心也膨脹起來,想像母親那樣也做做女皇。

  太平公主的主要對手便是太子李隆基,開始她沒把他放在眼里,覺得他還年輕,但后來了解了李隆基的英勇果斷之后,就開始防范他。她制造輿論說,李隆基不是長子,沒資格做太子,更不能繼承皇位。太平公主的目的是要廢除李隆基的太子身份,為自己以后做女皇帝開路。

  到公元712年,睿宗怕在這樣下去,李唐江山又大亂,于是毅然把帝位讓給了兒子李隆基。只是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權:朝廷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和軍政大事的決定權。睿宗的讓位加劇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雙方都在積蓄力量,準備除掉對方。

  

登基

  在公元713年的七月三日,唐玄宗李隆基果斷地先下了手,親自率領兵馬除掉了太平公主和她的手下骨干幾十人,將傾向太平公主的官員全部罷官廢黜。唐玄宗終于掌握了皇帝應有的權力。當年,唐玄宗把年號改為開元,表明了自己勵精圖治,再創唐朝偉業的決心。


李隆基李隆基的評價


  唐玄宗前期重用賢臣,勵精圖治,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出現了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但他在位的后期,沉湎酒色,荒淫無度,重用奸臣,政治腐敗,終于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由此轉衰。所以說,唐玄宗是一位功過都很突出的歷史人物:

  (1)唐玄宗統治前期,重視地方官的選拔,曾親自考核縣令,把不稱職的人斥退。任用有才干,能負責,敢進諫的姚崇、宋璟做宰相,因此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經濟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2)他重視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封粟末的大祚榮為“渤??ね酢?,設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詔的皮羅閣為云南王,封回紇的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3)改革軍事制度,改府兵制為募兵制。

  (4)唐玄宗統治后期,寵愛楊貴妃,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政事,還重用奸詐的李林甫、楊國忠,政治十分腐敗,以致釀成安史之亂。持續8年的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使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人民流離失所,使唐朝由盛轉衰,從此唐朝開始走向了下坡路。

  (5)唐玄宗為唐的高度繁榮起過重大作用,但他晚年也給唐朝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他是一位功過都很突出的重要歷史人物。


李隆基李隆基的為政舉措


  

政治

  一、任用宰相

  唐玄宗雖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后,徹底鞏固了皇權,但當時的形勢不容樂觀:兵變大大地傷了朝廷元氣,吏治的混亂、腐敗亟待治理。所以,唐玄宗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賢能人做宰相。在這方面,唐玄宗眼光精準,能夠根據時代需求來選拔賢才。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

  開元初年,國家需要撥亂反正,走上正軌,玄宗看中了多謀善斷的姚崇。在渭川見面時,玄宗提出他當宰相, 姚崇向唐玄宗提出了“十事要說”,玄宗一一應允,他這才同意?!笆乱f”包括了勿貪邊功、廣開言路、獎勵正直大臣、勿使皇族專權、勿使宦官專權等,唐玄宗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議執行了。姚崇上任后, 幫助玄宗貶逐功臣、杜絕斜封官、整治外戚等。姚崇還主持了開元初年的對蝗災的治理工作。當時在黃河的南北地區都發生了嚴重蝗災,對莊稼的破壞異常嚴重。姚崇深知如果不能及時消滅蝗蟲,不僅會導致經濟的重大損失和百姓的災難,而且對于國家穩定也至關重要。他親自指揮,下令各郡縣要全力以赴消滅蝗蟲,有功的進行獎勵。在他的大力推動下,蝗災沒有再繼續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

  國家漸入正軌后,玄宗要以法治國。這時,打擊政敵、招權納賄、搞小集團的姚崇便下臺了。玄宗又看中了為人耿直、講原則的宋璟。為政期間,他直言上諫、不數私恩、嚴于律己,并把要繼續實行姚崇時期好的制度。他也很重視對人才的選拔任用,雖然他掌握朝政大權,但他決不徇私枉法,相反,對自己的親屬還更加嚴格地要求。一次,他的遠房叔叔宋元超在參加吏部的選拔時,對主考官說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關系,希望能予以照顧,弄個好官兒做做。結果被宋璟得知后,不但沒有給他說情,反而特地關照吏部不給他官做。最后,宋璟因工作失誤以及過于守舊被罷相。

  宋璟罷相后,張嘉貞接替了他的位置。不久,文武雙全的張說又取代了他。張說上任后,軍事上,裁減了20萬邊防軍,把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政治上,改革宰相機構,把“政事堂”改為“中書門下”,增加了中書省的權力:文治上,任麗正書院領導(后改名為集賢殿書院)。在張說的輔佐下,開元盛世發展到了極點。開元十三年,在張說的主持下,唐玄宗在泰山舉行了封禪大典。張說后的幾位宰相,都因為不和而被罷免。

  開元時期的最后一位賢相張九齡是廣東人,當時的廣東被稱為嶺南,還不是發達地區,犯罪的人也經常被流放到那里,以示懲罰。所以在人們眼里,那里是荒涼、艱苦的地方。出身于廣東的人由于歷代在朝中做官的很少,所以那里出來的人很難在朝中做到宰相這么高的官。但是張九齡卻憑借著自己出眾的才華被玄宗相中。

  張九齡在做宰相之后,也像玄宗那樣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干,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在吏部參與選拔官吏時,他一直主張要公正選才,量才使用。同時,對于玄宗的過錯,他也及時地指出,加以勸諫,不因為玄宗對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隱瞞實情。

  二、革新吏治

  唐玄宗不僅慧眼識賢相,還對吏治進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率。他采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第一,精簡機構,裁減多余官員,把武則天以來的許多無用的官員一律裁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節省了政府支出。第二,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糾舉違法官吏,嚴懲不怠。第三,重新將諫官和史官參加宰相會議的制度予以恢復。這本是唐太宗時期的一種制度,讓諫官和史官參與討論國家大事,監督朝政。到了武則天主政之后,提拔了許敬宗和李義府等人做宰相,有的事不敢再公開,因此將這種制度也就廢除了。第四,重視縣令的任免。唐玄宗認為郡縣的官員是國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國家形象。所以,玄宗經常對縣官親自出題考核他們,確切地了解這些縣官是不是真正地稱職。如果考試優秀,可以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實,也會馬上遭到罷黜。

  唐玄宗知人善任,賞罰分明,辦事干練果斷,這是他能開創開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三、盛世危情

  開創了盛世之后,唐玄宗逐漸開始滿足了,沉溺于享樂之中。沒有了先前的勵精圖治精神,也沒有改革時的節儉之風了。正直的宰相張九齡等人先后被罷官,小人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病死后,又是楊國忠掌權,致使政治更加黑暗。

  四、安史之亂

  玄宗對于唐朝的危機絲毫沒有察覺,反而向外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政治腐敗與黑暗,影響了將領的貪功求官的欲望。為了挑起戰爭,并在戰爭中立功受賞,加官進爵,邊鎮的很多將領肆意挑釁,使得邊境戰亂不斷,玄宗的好戰對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邊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唐朝大傷元氣。

  一是西邊和吐蕃的關系惡化,開戰后互有傷亡,損害了歷來的和睦友好關系。二是西南的南詔國。由于邊境將領的驕橫跋扈,致使本該平息的沖突日益升級,結果唐朝征兵和南詔開戰。先后戰死、病死的唐兵達二十萬之多。

  唐朝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范陽起兵。當時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天寶十五年占領長安、洛陽,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得知了安祿山反叛的消息,相當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節度使,準備防守;接著任命他的第六皇子榮王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東征。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畢思琛往東都洛陽募兵防守。安祿山的大軍雖然遇上阻礙,但由于楊國忠的無能,使安祿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陽。東都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盧奕不肯投降,被俘后為安祿山所殺,河南尹達奚珣投降安祿山。負責守衛洛陽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勢,堅守潼關不出。可是因為唐玄宗聽了監軍宦官的誣告,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斬封常清、高仙芝。天寶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唐室處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任命哥舒翰為統帥,鎮守潼關。由于地勢之險,唐室本可利用此一優勢暫時死守,保衛京師。可是由于唐玄宗與楊國忠想盡快平定亂事,迫其領20萬大軍出戰,最后以失敗收場。潼關一破,都城長安震驚,失陷在即。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離長安,到了(今陜西興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將士饑疲,六軍不發,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請殺楊國忠父子和楊貴妃。楊國忠被亂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縊死楊貴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

  太子李亨在靈州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后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劃的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靈州,在今寧夏吳忠市區),奉詔討伐,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

  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正月安慶緒殺父安祿山,自立為帝,年號載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陽,留蔡希德等繼續圍太原。同年,長安為唐軍收復,安慶緒自洛陽敗逃退據鄴(今河南安陽),其部將李歸仁率精銳及胡兵數萬人,潰歸范陽史思明。

  因契丹、同羅等族組成的精兵大部歸史思明,安慶緒謀除史思明,史思明遂以所領13郡及兵8萬降唐,唐封他為歸義王,任范陽節度使。

  唐廷對史思明不放心,策劃消滅他,不料計劃外泄,史思明復叛,與安慶緒遙相聲援。

  乾元元年(758年)安慶緒為郭子儀等統兵20余萬所圍困,后增至60萬。次年得史思明之助,大敗唐九節度使之60萬軍,其圍遂解?;鹿亵~朝恩讒毀,子儀被召還長安,解除兵權,處于閑官。不久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兵返范陽,稱“大燕皇帝”。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寶應元年(762年)五月,唐玄宗駕崩,十三日后,肅宗崩;十月,唐代宗繼位,并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

  寶應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于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于林中自縊死,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唐廷任命田承嗣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節度使,李懷仙為盧龍(今河北北部)節度使,李寶臣為成德(今河北中部)節度使,薛嵩為相衛節度使,此后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

  

軍事

  一、武功顯赫

  唐玄宗不僅對內政進行有效的治理,對于邊疆也進行了有成效的治理,將原來丟失的領地重新奪了回來。

  早在唐玄宗即位之前,北方邊境已是危機四伏。在武則天做皇帝的初期,即公元686年(萬歲通天元年),契丹的李盡忠利用當時的民族矛盾,煽動部下反叛唐朝,而且攻占了營州。武則天派兵反擊,結果失敗。此后,在公元703年,安西地區的碎葉鎮也被突厥攻占,致使絲綢之路最后斷絕,嚴重影響了唐朝的聲譽和外貿經濟。

  北方的領土在唐朝初年曾經統一,而且設置了單于、安北都護府,分別管轄長城內外到貝加爾湖的廣闊地區。到了武則天主政以及做皇帝時期,突厥人經常騷擾邊境,還攻占了蔚州(河北蔚縣)和定州(河北定縣),迫使唐朝將安北都護府南遷。

  二、兵制改革

  為了重新統一北方,唐玄宗采取了很多措施,為收復北方領土做準備。這主要是對于兵制進行了改革。原來的府兵制由于均田制的破壞,致使農民逃亡,影響了軍隊的兵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對于軍事不太重視,到了唐玄宗做了皇帝時,士兵逃跑現象極為嚴重,軍隊戰斗力也很低,無法和強悍的突厥軍隊抗衡。

  在公元723年,即開元十一年,唐玄宗接受了宰相張說的改革主張,建立雇傭兵。從關內招募到軍士十二萬人,充當衛士,這就是"長從宿衛",也叫做"長征健兒",這次改革是從府兵制到雇傭兵制的轉變。此后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玄宗將這種制度推廣到了全國。這種制度使原來的府兵輪番到邊境守衛的做法取消,解除了各地人到邊境守衛之苦。同時,這種雇傭兵還為集中訓練、提高戰斗力提供了保證。

  三、開疆拓土

  除了對兵制進行改革之外,唐玄宗還采取了其他很多的整軍措施,如頒布了《練兵詔》,命令西北的軍鎮擴充軍隊,加強訓練。同時,任命太仆卿王毛仲為內外閑廄使,全力負責軍用馬匹的供應,這使短缺的馬匹及時得到了補充,提高了戰斗力。另外,為徹底解決軍糧問題,玄宗又命令擴充屯田范圍,在西北和黃河以北地區大力發展屯田,增加糧食產量。

  在做好了充分準備后,唐朝逐步把營州等地收復,長城以北的回紇等族也自動取消了獨立割據的稱號,重新歸附唐朝。安北都護府也恢復了,唐朝重新行使對長城以北土地的管轄權。

  西域地區政權的恢復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收復碎葉鎮,第二階段是重新恢復了絲綢之路。唐朝的威望在西域重新建立起來。

  

經濟

  檢田括戶

  為了增加國家的收入,打擊強占土地、隱瞞不報的豪強,唐玄宗發動了一場檢田括戶運動。當時的豪強霸占了農民的土地之后,稱為"籍外之田",他們還將逃亡的農戶變成自己的"私屬",在土地和人口兩方面逃避國家稅收。

  公元712到725年之間,唐玄宗的檢田括戶運動收到了實效。他任命宇文融為全國的覆田勸農使,下設十道勸農使和勸農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檢查隱瞞的土地和包庇的農戶。然后把檢查出來的土地一律沒收,同時把這些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對于隱瞞的農戶也進行登記。這樣下來,一年增加的客戶錢就高達幾百萬之多。

  通過這些有效的措施,唐玄宗使唐朝的經濟又步入正軌,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同時也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繁榮。

  

文化

  抑制佛教

  佛教在唐朝初年雖然沒有被查禁,但發展受到了儒教和道教的限制,特別是對道教的提倡,使得佛教的發展沒有取得至尊的地位。但是到了武則天時期,為了從宗教上來打擊李姓,武則天對佛教采取了縱容態度,這使得佛教發展迅速。在全國的各個州基本都有佛教寺院。僧侶們不僅在國家的包庇縱容下兼并土地,還極力逃避國家稅收。和尚數目的大量增加,使國家承擔賦稅和徭役的人數減少,影響了國家的收入。

  在開元二年,唐玄宗下令削減全國的僧人和尼姑數量,最后使全國還俗的僧尼達到一萬二千人之多。然后,玄宗又下令,禁止再造新的寺廟,禁止鑄造佛像,禁止傳抄佛經。對于官員和僧尼的交往也進行禁止,這使佛教在玄宗時期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唐玄宗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新的發展,超過了他的先祖唐太宗,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強盛繁榮、流芳百世的"開元盛世"。

  重視圖書建設

  在文化事業上,重視圖書建設。開元三年(715),約請褚無量、馬懷素等人,商討史館經籍之事,因內府是太宗、高宗時代遺留舊書,常令宮人管理,有所殘缺,未加補輯,篇卷錯亂,難于檢閱,遂令褚無量、馬懷素率學者加以整理。開元七年(719)又下令:“公卿士庶之家,所有異書,官借繕寫?!瘪R懷素、元行沖、吳兢、韋述等學者20余人在秘閣編校數年,成《群書四部錄》200卷。后有專門設立書院等藏書機構,開元十年(722),在東宮“麗則殿”設立“麗正書院”,次年又創“集賢書院”,專供藏書、校書。開元時代藏書為唐一代最盛之時??倲颠_3 060部,51 852卷;另有道經、佛經2 500余部。長安、洛陽各藏有四部書,分為甲、乙、丙、丁,排列經、史、子、集四庫。史稱“開元文集最備”,所藏達7萬卷,命集賢院學士張說等47人分司典籍。

  音樂

  唐明皇就任以后,在皇宮里設教坊,“梨園”就是專門培養演員的地方。唐明皇極有音樂天份,樂感也很靈敏,經常親自坐鎮,在梨園弟子們合奏的時候,稍微有人出一點點錯,他都可以立即覺察,并給予糾正。(相當于一個好的指揮家!)

  《舊唐書·音樂志》也載:“玄宗又于聽政之暇,教太常樂工子弟三百人為絲竹之戲,音響齊發,有一聲誤,玄宗必覺而正之。”他還制定了《色俱騰》、《乞婆娑》、《曜日光》等九十二首羯鼓曲名,創作了多首羯鼓獨奏曲。

  唐明皇還很喜歡舞蹈,相傳著名的《霓裳羽衣舞》的曲調,就是唐明皇根據河節度使楊敬述將從印度傳進來的《婆羅門曲》來潤色改編,又稱有月宮的神仙托夢與他創作而成的,且不管如何傳說,但《霓裳羽衣舞》確實是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

  唐明皇個人能夠演奏多種樂器:琵琶、二胡、笛子、羯鼓,無一不通、沒有不曉。因此,我們說,唐明皇除了是個政治家還是一位杰出的音樂家,對藝術的普及,尤其是在人才的培養,以及和各地、各國的藝術交流方面都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詩人



查辭海 chacihai.com baike-map 浙ICP備19001761號-4
主站蜘蛛池模板: 章丘市| 丹棱县| 伊通| 二连浩特市| 塘沽区| 昭苏县| 汪清县| 湖南省| 香河县| 黔南| 永清县| 琼结县| 梁山县| 南郑县| 乾安县| 冷水江市| 瑞安市| 华坪县| 西吉县| 抚顺县| 石家庄市| 南开区| 南岸区| 绥滨县| 英超| 项城市| 黔东| 修水县| 灵武市| 广德县| 株洲县| 凭祥市| 林周县| 白水县| 临沂市| 海城市| 乌鲁木齐市| 辛集市| 陆良县| 铁力市| 腾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