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潼關口號 / 作者:李隆基 |
河曲回千里,關門限二京。
所嗟非恃德,設險到天平。
|
|
潼關口號解釋: 《潼關口號》是唐代皇帝李隆基所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中國古代重要的關隘潼關的景色和其戰略重要性。
潼關位于今天的陜西省和山西省交界處,是黃河上的一座關隘,自古以來就是北方通往中原地區的咽喉,具有非常重要的軍事地位。詩中以景寫人,通過描述潼關的地勢和門戶的限制,表達了作者對潼關的敬畏和威嚴。
詩的中文譯文如下:
河曲回千里,
Therivercurvesforathousandmiles,
關門限二京。
Thegaterestrictsaccesstothecapital.
所嗟非恃德,
Lamentingtheabsenceofvirtue,
設險到天平。
Thebarrierserectedreachtothebalanceofheaven.
這首詩寫了潼關的地勢險要,通過針對性設下的關隘,使往來的車輛和行人必須通過狹窄的關門從而限制通行。詩中的“所嗟非恃德”指出了關隘的建設并非出于仁德之心,而是為了國家的安全和穩定,這種限制的存在是對外界的顯露威力。
通過寫關隘的自然形勢和設立的險要,這首詩揭示了潼關作為重要的軍事防線的重要性和兒時對景色和通行的理解。作者李隆基的身份是唐朝的皇帝,他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潼關戰略地位的肯定和對國家安全的關懷。這首詩詞抒發了作者對潼關的景色和戰略重要性的贊美,同時也展示了作者對國家安全的擔憂和對軍事力量的重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