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認知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道德認知是指對道德問題的認識。有關道德認知的可能性自希臘哲人蘇格拉底(Socrates)以迄當代牛津哲學家萊爾(Gilbert Ryle 1900~1976)都曾反覆討論。因此道德是否可認知及道德的本質為何等問題一直是道德哲學中爭議的問題。 道德認知發展學派秉持著道德可認知的預設強調道德認知發展的歷程。如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認為道德認知發展可分為道德前期、道德成規期與自律期。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ean Piaget 1896~1980)在一九三二年出版的〔兒童的道德判斷〕一書中亦發現道德判斷的發展經歷無律、他律與自律三個時期。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八年郭爾保(Lawrence Kohlberg 1927~1987)則依據各種泛文化與綜貫的研究把杜威與皮亞杰等人的理論加以闡揚并作客觀的研究驗證提出了三時期六階段理論而成為道德理論的顯學:三時期是道德成規前期、道德成規期與道德成規后期;六階段是處罰與順從導向階段、工具式的相對論導向階段、人際關系和諧導向階段、法律與秩序導向階段、遵守社會規約導向階段以及道德普遍原則導向階段。雖然各學者畫分的階段不盡相同但均建立在道德為有組織的結構、有順序的發展以及道德會與環境產生交互作用的基本理念。該學派亦認為成熟的道德認知是成熟的道德行為的先決條件因此要達到道德教育的目標必先自道德認知著手。 不過法蘭克福派學者哈伯瑪斯(J. Habermas)基于「論辯倫理學」(discourse ethics)的理念批評郭爾保的道德認知發展論是個體「獨白式」的論證故而哈伯瑪斯提出了第七個發展階段--普遍語言倫理階段以補郭爾保學說之不足強調道德意識的發展不是道德知的開展而已更是運用互動與溝通來解決道德沖突能力的成長歷程。 因此道德認知是否存在仍待確認即使預設道德可認知且有其認知與發展的結構仍應透過理性的論辯與批判才能使道德規范符合普效性的要求而有助于受教者圓融道德人格之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