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性知識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Renkl A. Mandl H. & Gruber H. (1996). Inert knowledge: Analyses and remedie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1 115-121. 2:惰性知識一詞最早由英國哲學家 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1947) 于1929年提出。他指出:所有教育的主要問題在于學生無法將課堂上所習得之知識活用于日常生活中此種知識是呆滯、無生命的因而有「惰性知識」一詞出現。換言之惰性知識指那些學習后卻無法應用于真實情境以有效解決問題的知識。造成惰性知識現象的原因大概可歸納為以下兩個可能:第一個原因與知識使用的后設歷程有關亦即個體雖擁有足夠的問題解決所需之知識卻缺乏后設認知控制方面的知識 (即條件性知識) 以利相關知識之執行;或是因為對學習的內容不感興趣缺乏動機將知識活用出來。那些對所學知識具有高度熱情的學生傾向使用深層的學習策略來組織學習材料、監控自己的理解情形而不僅只是機械化的記誦。因此這類學生較能將學校學到的知識廣泛地應用到各類情境。 第二個造成惰性知識的可能原因則是知識本身的結構缺陷或稱知識區隔 (knowledge compartmentalization)指在不同情境下所接收的訊息被貯存在記憶系統中的不同部位彼此間缺乏連結因此學生無法將在學校情境中所學到的知識扣連到他們的生活經驗中。由于兩者為截然不同的情境學生難以自行形成鏈結也就無法產生知識遷移。若欲解決惰性知識此一學習上的通病教學時可把握下列原則:首先教師在進行知識教學時宜同時教導學生「何時」、「如何」及「為何要」使用該知識 (亦即強化后設認知訓練)。其次多采取問題導向教學如此可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動機并有助其將問題解決歷程中所獲得的知識遷移到生活中類似的問題情境加以應用。Renkl A. Mandl H. & Gruber H. (1996). Inert knowledge: Analyses and remedie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1 115-121.
惰性知識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教育Wiki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