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管理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王如哲(2000)。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 吳清山、林天佑(2010)。教育小辭書。 溫明麗(2008)。教育101—教育理論與實踐。 高等教育。 2: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是組織有效結合科技、人力及資訊藉由知識的選取、儲存、整理、分享、應用及創新促進組織成員共享與創造新知以增加組織資產和提升組織智慧之歷程。進言之知識管理是將「隱性知識外顯化」的過程強調「無形資產」的管理以「智慧資產」為對象是一種「知識循環」與「整合的知識系統」透過「資訊管理」和「組織學習」來改進組織知識之運用。知識管理的流程包括:知識的收集、辨識、歸類、理解、分享(傳播)、轉化、更新和運用(含創造)等;亦即先將隱性知識化成顯性知識并以文字、聲音或錄影的形式加以保存這些保存的顯性知識逐漸匯集成一個知識庫而知識庫需不斷更新以利進行有效率的知識分享與衍生新知。 知識管理的內涵有二種論點:(1)視知識管理為資訊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as the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持此一觀點的論者在認識論上屬實證論者重視電腦與資訊科學等學科要求實務工作者的焦點在于技術和能力在研究成長方面屬技術導向成長快速知識創造的重點則在人工智慧、資訊系統的建構與資訊處理。(2)視知識管理為人員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as the management of people):持此一觀點的論者在認識論上屬建構論者重視心理學、哲學、社會學與企管等科學對實務工作者的要求則在于人員和環境在研究成長方面則絕大多數植基于人類學成長緩慢知識創造的重點則在改進個人與團體的能力與潛能。 知識管理理念的源起有四大階段:(1)萌芽期(約1945~1960年):預告知識未來將成為經濟競爭優勢的要件。(2)成長期(約1962~1970年):將知識分為內隱和外顯知識也重視專門知能的生產與分配關系。(3)茁壯期(約1970~1990年):隨著電腦科技的發達知識管理者逐漸重視知識的更新也重視知識的產生、分配和利用對經濟成長的關系知識經濟遂開始受到全球的重視。(4)興盛期:自1990年以降世界各國更重視知識經濟尤其1990年OECD出版《知識本位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一書后隨之帶入智慧財產對組織財富的重要性使知識經濟成為提升國家競爭力不可或缺的要件。1990年代中期知識管理成為全球學術與商業應用的新興主流議題。 21世紀數位時代來臨資訊科技開啟「知識革命」更激起「知識管理」的快速發展與促動組織的革新不論是企業界、政府機構或學校也開始積極推動「知識管理」以強化組織的生產力與競爭力。要注意的是學校推動知識管理必須以「人」為主體并善用資訊科技產物使組織成員系統與資訊系統能有效的整合以塑造出知識共享的文化才能讓學校成員成為知識工作者具有知識生產力以利學校發展為學習型組織并有效提升組織的智慧開創學校的競爭優勢與競爭力。王如哲(2000)。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 吳清山、林天佑(2010)。教育小辭書。 溫明麗(2008)。教育101—教育理論與實踐。 高等教育。
知識管理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教育Wiki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