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不言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知者不言」是說有真知的人了解言語概念的功能有限因此不會多言;語見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根據老子學說真理實相抽象普遍難以用有限的言辭明白表達。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說道是形上普遍的原理言語名辭只是約定而成因時制宜不能表達真理。因此老子主張 「希言」、「貴言」、「不言」。真正有智慧的人明白言語不足恃的道理不會多言;反之終日喋喋不休的人一定是不明道理、沒有真知的人。莊子承襲老子的思想在〔莊子·天道篇〕以輪扁斵輪的故事(參見「輪扁斵輪」)說明「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道理。在〔知北游篇〕更假借寓言表明去知不言態度。 寓言中假托出象徵自以為知的「知」向象徵「不知從何說起」的「無為謂」、象徵狂放的「狂屈」和象徵得道者的黃帝請教:「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行)則得道?」簡單地說就是問要怎樣才能認知道、實踐道?結果「無為謂」不知從何說起也就無法回答「知」;「狂屈」雖自認為知道卻「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想要回答又一時忘了想說的話;只有黃帝答道:「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也就是說不用思慮才能認知道無為而行才能實踐道。黃帝并稱許「無為謂」與 「狂屈」不言是真正的智者:「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和老子所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一樣真正德行完美的人如果施行教化一定不尚言詞不欲多言(參見「不言之教」)。因為多言用智使人心容易流于狡詐虛偽無法達到教化的真正目的。從施教的效果而言言教更是不如身教;滔滔不絕的言辭灌輸遠不如親自示范、人格感召的效果大。 老莊認為知者不言是因為:第一知道言說有限、道理無窮故宜不言;第二言說用智澆薄真性故宜不言;第三不言少事無為而民自化所以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