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大學之道是指大學或成就大人之學的途徑和方法。語見〔禮記.大學〕的「經一章」(朱熹〔大學章句〕又〔大學〕經朱子提出單為一書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大學有兩種解釋一指古代的教育機構是培養(yǎng)人材的最高學府(若取此義則「大」可讀作「泰」);一指大人之學或成人之學即成就理想的人格的學問。朱熹說:「大學者大人之學也。」即取第二種解釋。王守仁亦取此義(見〔大學問〕)。這兩種解釋可以關聯(lián)在一起。古代的大學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yǎng)理想的道德人格和治術人才也就是培養(yǎng)治者。與小學所教的書數(shù)及日常規(guī)矩有不同的層次。朱子說:「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文學校之教大小之節(jié)所以分也。」(〔大學章句序〕)依此說可知小學教育有普遍性;大學教育除治者的子弟外平民才智優(yōu)秀的才能進入。 關于大學之道的內容〔大學〕的原文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如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大學.經一章〕)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朱子認為是大學的綱領。明德有兩種可能的解釋一是光明的心或德性一是光明的德行。如解作光明的心或德性則〔大學〕如同〔孟子〕肯定人有善性。如解作光明的德行則是從行為結果上說那便不必涉及心性論的問題。(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鄭玄云:「明明德謂在明其至德也。」即可如此解。宋明儒則都認為明德是從心性說明明德即是將人本有的但為私欲所障蔽的光明的德性彰明出來。朱子注:「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fā)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 親民朱子認為應作「新民」因為下文所引湯之〔盤銘〕、〔康誥〕及〔詩經〕之語都和「新」有關。而親與新在古書上是常常通用的。據朱子新民即使百姓革除舊習日新其德。王陽明則主張仍作「親民」解親民即親愛百姓。他認為〔大學〕所說的「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便是親民之義。陽明之說雖亦有據但仍是朱子之解為順。止于至善是必須達到最理想的地步之意。〔大學〕下文云:「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即在各種人倫關系中都有其當行之道這便是至善所在。朱子對止于至善的注釋是:「止者必至于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德、新民皆當至于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即從事大人之學的學者必須以至善的達成為最終的目的在對己的明明德及對人的新民上都要有至乎其極的最合理的實踐。 王陽明認為朱子以「事理當然之極」解至善有「理在心外」之意而認為至善是心之本體并不在心之外。而止至善是將心之本體充分實現(xiàn)出來的意思。(王守仁〔大學古本旁釋〕) 朱子認為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三者是〔大學〕的三綱領。知止而后有定數(shù)句是說若知道了至善之所在而努力求實現(xiàn)則心志便會有定向。心志有定向便不會妄動而靜。心不妄動便能安穩(wěn)。能安穩(wěn)便能思慮周全。能思慮周全則行為便會合于至善而達到理想的境地。而這一系列的實踐過程是有本末始終的區(qū)分的明明德是本新民為末;知止為始能得為終。如果明白了本末始終的區(qū)分而循序漸進便近于大學之道了。 又知本末先后亦呈就后文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八目說在前者為本、為始而在后者為末、為終。如修身為齊家之本故修身為本及始而齊家為末及終。如欲齊家須先修身而修身亦必導致齊家之結果始終本末是相涵的。往后推則齊家為治國之本治國為平天下之本。
大學之道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博學治國的方法。《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