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在課程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學校課程的概念主要包括兩項:實有課程與空無課程(Null curriculum)其中的實有課程又可包括外顯課程與潛在課程。外顯課程主要指明文規定的、刻意安排的課程如課表中的科目與學習活動等;而潛在課程則較不明顯主要是非預期的、不被公開表明的教育措施或學習結果如潛移默化的身教、實際經驗或態度等。 學界對潛在課程的理解并不一致可歸納出三類不同的定義:一、學習結果:指有關態度、興趣、情感、價值等非學術性、非知識性的結果例如政治社會化、服從權威、文化的刻板印象、階級意識等。 二、學習環境與措施:學校或班級的物質環境(如校舍或空間布置)、社會關系(如分組或編班情形、獎懲的規定、性別角色關系、教室的規范或程序、師生的互動關系等)、或文化脈絡(如典禮、儀式)等。歷年來研究多強調學習環境與措施中具有潛藏、卻影響深遠的作用。如Dreeben認為教室的社會結構教導學生服從權威、Rosenthal則主張教師的期望將會產生比馬龍效應。P. Willis從結構性的角度來解釋學生的行為認為英國勞工階級學童因受其勞工文化的影響不習慣學校教育的文化因而導致其成績低落表現不佳。而Bowles & Gintis等人則指出美國的學校教育經驗乃實質地展現了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此外M. Apple等人有關教科書的研究也顯示教科書的文本內容事實上也隱含了族群、性別、階級、政治、社會等等意識型態或霸權。 三、學習的影響;又分為有意的、或無意的影響。有意的影響包括學校往往透過典禮儀式或正式的教科書內容來達到政治社會化的目的或藉由獎懲方式培養順從之態度。至于無益的影響則往往是教育人員習焉未察、未預期的經驗卻無意中讓學生形成某些情感或態度如標記作用、教師期望。但有意或無意不是截然二分的端視教育人員對課程安排與學習活動的反省與感知程度而定。 潛在課程的影響可能是普遍的也可能是個別的。前者指系統性的學習對所有人會產生共同的經驗例如意識型態的形成。后者則視個人際遇的不同是偶發的經驗因人而異。不過潛在課程未必永遠都是潛藏的而可能透過批判反省的歷程而揭露出來成為外顯的課程;相對地外顯課程中原本預期的經驗也可能產生附加的、意想不到的學習結果而成為潛在課程。
潛在課程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教育Wiki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