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沂孫王沂孫的成就
王沂孫最工于詠物。他現(xiàn)存64首詞,詠物詞即占了34首。在宋末詞人中,王沂孫的詠物詞最多,也最精巧。他的詠物詞的特點,一是善于隸事用典,他不是直接描摹物態(tài),而是根據(jù)主觀的意念巧妙地選取有特定含意的典故與所詠之物有機融合,使客觀物象與主觀情意相互生發(fā)。這就是清人周濟所說的:“詠物最爭托意,隸事處以意貫串,渾化無痕,碧山勝場也。”(《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二是擅長用象征和擬人的手法,用象征性的語言將所詠之物擬人化,使之具有豐富的象征意蘊,因而他的詞往往被認為有深遠的寄托。如著名的《眉嫵·新月》:
漸新痕懸柳,淡彩穿花,依約破初暝。便有團圓意,深深拜,相逢誰在香徑。畫眉未穩(wěn),料素娥、猶帶離恨。最堪愛、一曲銀鉤小,寶簾掛秋冷。
千古盈虧休問。嘆謾磨玉斧,難補金鏡。太液池猶在,凄涼處,何人重賦清景。故山夜永。試待他、窺戶端正。看云外山河、還老盡、桂華影。
詞中無法補圓的新月,寄托著詞人在宋室傾覆后復國無望的深哀巨痛。而另一首《齊天樂·蟬》所詠的“枯開閱世”而“獨抱清高”的蟬,則是遺民身世和心態(tài)的寫照。
王沂孫詞,前人評價甚高,尤其是清中葉以后的常州詞派,更是推崇備至。其詞藝術(shù)技巧確實比較高明,將詠物詞的表現(xiàn)藝術(shù)推進了一大步,但詞境狹窄,詞旨隱晦,也是一大缺陷。至于情調(diào)低沉,情思缺乏深度和力度,則是與他同期同派詞人的通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