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預算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美國政府行政機關組織委員會-即胡佛委員會(Hoover Commission)所提的行政革新報告建議聯邦政府必須摒棄虛浮的中性預算(Neutral Budget)觀念而要采依據職能、業務興計劃(Program)來編制預算 此為績效預算率先針對傳統預算(Traditional Budgeting)的內容進行修正的開始。大抵而言績效預算要求經費與計劃緊密配合以便分析政策執行的績效其要點如下: (一)主張計算成本運用成本會計(Cost Accounting)原理分析過去活動成本用以決定現在或未來的費用。因它是一項成本分析的預算制度所以學者亦稱其為成本預算(Cost Budgeting)。 (二)以計劃為對象使施行計劃與支出經費能相互配合而使預算的編制、執行與考核有連貫性以發揮規畫、組織與控制三合一的機能以便行政機關可仰賴管理循環(Management Cycle)來調整自己的預算政策。 (三)重產出輕投入著重于所產生的事物(The Things Which Does)而非所投入的事物(The Things Which Buys)它重視每一項活動所締造的成就所以它另被稱為計劃預算(Program Budgeting)。 (四)編造方式精細為精確品評每一項計劃所牽涉的事功、最終成果、過程、目的、專案(Project)等它必須詳細設計表冊格式以利設定績效標準。 (五)金額取決于績效、按勞務來分類、時間視野長、參與層面廣等則是針對傳統預算之瑕疵所作的重大修正。 績效預算的好處在于同時控制經費與計劃且能衡量每一項工作的績效;又因其是按用途并著重于最終產出來分類所以對于工作計劃科目下的每一項工作成本可以精確的計算;再則因其實行職能分類所以制訂出許多內容詳實的書表能比較部門間效能的高低。以上為績效預算法的幾項長處;但在實際運作上它還是存有著美中不足之處諸如績效標準訂定不易、服務性組織的一般公眾服務活動難有具體的標準單位可對之考核等。總之對一般較為抽象或間接的價值績效的考核便相對的要遭遇到困難這是圖書館要采行績效預算制度時應注意的地方。 從傳統預算邁向績效預算象徵著圖書館預算管理技術的進步而兩次世界大戰間圖書館預算實以績效預算法為主導這種趨勢一直延續到規畫計劃預算系統(Planning Programming Budgeting System)問世后始告終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