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德基本信息介紹
簡體: | 康德 |
繁體: | 康德 |
拼音: | kang de |
讀音: | kāng dé |
英語: | Kant, Immanuel |
近義詞: | |
反義詞: | |
單字解釋: | 康 德 |
造句: | 康德造句 |
組詞,組成語: | 康 德 |
|
康德解釋
|
康德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康德(1724~1804)為德國批判哲學大師。康德出生于德國科尼斯堡(Konigsberg);生于此歿于此畢生未曾遠行。由于康德父母皆為虔誠派教徒因此從小便養(yǎng)成了克己律己的道德生活信條。他生活極為規(guī)律定時起居而為人誠懇是一位嚴格奉行道德規(guī)律的偉大哲人。康德幼時父母即有意讓他專習神學然因康德志趣較廣故進入大學之后便學習哲學、數(shù)學、物理等。其中數(shù)學及物理學尤其是牛頓的物理學說對康德的治學與研究頗有影響。康德在大學求學期間曾因家庭經(jīng)濟接濟中斷而中輟多年。大學畢業(yè)后曾向科尼斯堡大學申請教職二次而被拒;直至學術(shù)研究稍有成就之后于一七七零年始在科尼斯堡大學擔任邏輯與形上學的教學工作。 他聞名的〔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 1781)、〔實踐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1788)及〔判斷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ment 1789~1790)都是他教學之余的力作。〔純粹理性批判〕為人類知識之成立建立了鞏固的哲學基礎(chǔ)確認了經(jīng)驗科學知識的地位。〔實踐理性批判〕為人類的道德行為找到了理性的依據(jù)同時確信人類內(nèi)心深處有追求善良與幸福的積極傾向。〔判斷力批判〕則為審美判斷建構(gòu)了溝通自然與自由的藝術(shù)世界的途徑。 康德著有〔論教育〕(On Pedagogy 1803)一書。康德教育思想上受到了盧梭(J.J. Rousseau 1712~1778)的影響以為自然在兒童的教育發(fā)展上是必須顧及的一項重要因素。他以為教育的作用基本上乃是人性的美化。教育的功能顯示在使人成其為人的功能上。人性中的動物性是需要加以陶冶、節(jié)制與訓練的。康德在討論到教育時注意到教育的三個重要層面即陶冶(discipline)、培育(culture)及辨別(discretion)。陶冶的作用乃是要制止及約束人的動物性以期在社會生活中沒有任性的行為發(fā)生。培育的意義是強調(diào)人在社會生活中需要一定的知識及學問以作為社會生活能力發(fā)展的依據(jù);這些文化性的能力諸如閱讀能力、寫作能力或藝術(shù)表達能力均需藉由教育的活動而獲致。辨別是指個人經(jīng)由教育的作用而有判斷是非、明辨真?zhèn)蔚哪芰Α?档乱詾榈赖陆逃龖?yīng)為教育歷程中重要的一環(huán)不可完全委諸于教會;尤其重要的道德教育須及早實施否則兒童的惡習已成便不易加以矯正了。康德是一位重視公共教育價值的學者他以為在眾人的教育環(huán)境中個人會有較多的學習機會。康德也是一位教育的樂觀主義者這是因為他堅信教育是使人成其為人的一項途徑。其次他相信經(jīng)由人類教育上的努力人類的社會會一代比一代進步而人性則會日趨于完美。
康德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教育Wiki編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