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辨惑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崇德辨惑語出〔論語·顏淵篇〕:「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同一篇中「樊遲從游于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后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念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崇德就是尊重道德;辨惑就是能辨別是非輕重和真偽以免除迷惑。在此章中孔子的兩位弟子都問到了「崇德辨惑」而孔子更稱許樊遲「善哉問!」由此可見「崇德辨惑」對于人生修養的重要。在與子張的答問中孔子強調了「崇德」是以忠信與義為本;而在與樊遲的答問中則強調崇德在于先盡責任然后再說報償;也就是先為所當為這是首要的盡了責任而得到報償是必然的結果和忠信相符。反過來說如果先計較報償才做事便算不得忠信便不是以德為重了。在「辨惑」方面孔子先說明了與別人相處時所可能產生的「迷惑」亦即人們常會因個人的愛惡之情而影響到對人的正確判斷;判斷不正確是由于不明白道理情感掩沒理性當然會陷于迷惑。愛或惡只是一個人的情感作用是主觀的非理性的既與愛惡之理不合又牽涉到生死上也無輕重之分是「知不明」所以是「惑」。像這一類的惑最好如〔大學〕中所說:「好而知其惡(ㄜˋ)惡(ㄨˋ)而知其美」才有「辨」的作用。至于修慝的慝字是惡在心中隱藏于內的意思人的缺點是沒有自知之明;尤其對自己的缺點或過失只想隱藏而不想改善。對別人的缺點或過失則絲毫不肯放過要糾正這項缺點便是要努力省察自己的過失加以改正不要攻訐別人的缺點不但能提高自己的品德也可減少別人的怨恨儒家講「反求諸己」便在于此。
|